南國紅豆——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是廣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糅合了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戲曲藝術形式。
粵劇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台灣地區,還走出國門,流行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和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廣大地區。
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廣東當地的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便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
周總理說過“昆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昆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為粵劇的美稱。
元末明初粵劇開始萌芽
那是元末明初的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社會局麵。
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低下,以至於淪落到僅僅比乞丐稍微高一點的地位,於是很多讀書人不得不開始另尋生活,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學問,加入在元代興盛起來的曲藝大軍之中。隨著越來越多讀書人的加入,各地的戲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壯大。
在這個時期弋陽腔已經開始在廣東流行,江西、湖南戲班及昆班、徽班經常進入廣東演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藝人就留在了廣東進行表演。
當時廣東出現一個非常有名的青衣花旦演員,她的名叫張喬。張喬是廣東省南海人,原籍江蘇蘇州,出生於廣東,她的母親是蘇州昆腔藝人。
張喬從小在母親的影響下,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昆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但唱腔抑揚頓挫,而且身段也把握得十分到位,完完全全的繼承了母親所擅長昆劇聲腔華美婉轉悠長,表演手法唯美含蓄,儒雅而又風流的特征。
張喬一經登台演出,很快就獲得了成功,短短的時間內就紅遍了大半個廣東省。就在張喬紅得發紫的時候,廣東本地戲的代表錢先生,與外來廣東唱戲孫先生的代表,不約而同找到了張喬的家裏,希望張喬能加入對方的團體。
錢先生對張喬說道:“張喬小姐,您是咱們土生土長的廣東人,現在咱們廣東本地班與外江班的比拚正在緊要關頭,希望您能夠站出來,加入本地班,和我們一起將外江班這些外來的藝人比下去。”
孫先生聽到錢先生的話後,非常不高興地說道:“錢老板,您怎麼說話呢?什麼張喬小姐是你們廣東人?她跟她母親學的昆腔,祖籍還是我們江蘇蘇州。不論是昆腔還是蘇州,這些都是不容改變的事實。張喬小姐就算要加入戲班,也隻能加入我們外江班,跟你們的本地班一點關係都扯不上。”
張喬聽到雙方的話,非常難以做出回答。雙方說得都對,都有各自的道理。可是張喬並不願意輕易地答應任何一方。因為張喬從小就酷愛戲曲,她一直盼望有朝一日能夠將外來的戲曲與廣東本地的戲曲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戲派,屬於自己的戲派。
於是張喬拒絕了本地班與外江班雙方代表的好意,潛下心來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戲曲水平,準備厚積薄發,有朝一日形成一個新的流派。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若幹年之後,張喬終於經過努力將流入廣東的海鹽南戲、弋陽南戲、昆山南戲以及梆子戲等多種南戲腔調,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後,逐步形成了以梆子、二黃為主的廣東省地方劇種。而張喬也在我國戲曲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粵劇源自南戲,舊稱“廣府大戲”,發源於佛山,粵劇的定名說來有趣,它似乎先定名於國外。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
自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漢族戲曲之一。粵劇是融彙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南方一大劇種。
在明代成化年間的廣東地區,學戲並沒有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當時廣東惠州市博羅縣石灣鎮太原籍霍氏族譜中,就有禁止本族良家子弟學戲的族訓。
後來,廣東當地才漸漸出現以外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
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區別在組班的人員。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組成,主要是指本地藝人組成的專業戲班。但有時候也可以包括一些農民季節性演出時臨時組成的戲班。
就這樣,流入廣東的海鹽南戲、弋陽南戲、昆山南戲以及梆子戲等多種南戲腔調,逐步形成了以梆子、二黃為主的廣東省地方劇種,這就是早期粵劇的雛形。
後來,粵劇又吸收了安徽的徽劇、湖北的漢劇、湖南的湘劇和祁劇、廣西桂劇等劇種的營養,使得粵劇所演的劇目、唱腔、音樂、表演方式等,與這些劇種大致相同。
據有關資料表明,明代嘉靖年間,粵劇開始在廣東、廣西流行。活動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學者歸有光,在他所編寫的《莊渠遺書》裏,記錄了當時廣東地區的一則《諭民文》說:
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曆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
明末清初,廣東本地戲班活動的中心,主要是在廣東佛山一帶。據有關記載, 1658年,佛山當地富戶在靈應祠祖廟前建起了華封戲台,台上演戲的鼓、桌、什物一應俱全。
清代康熙年間,華封戲台改名為“萬福台”。戲台分前後兩部分,前台以金漆木雕為布景,具有強烈的舞台效果。整個萬福台還采用拱形結構,無論站何處,所能聽到的音質基本相同。
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個戲台還保存完好,是廣東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台,也是粵劇發展的曆史見證。
[旁注]
青衣 正旦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
昆腔 又稱昆劇、昆曲、昆山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發源於14世紀的江蘇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我國劇壇近300年。
蘇州 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三角洲,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古稱“吳郡”。建城史有2500年,又因城西南有山為姑蘇,於589年更名為蘇州。蘇州曆史悠久,人文薈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馳聲海內,秀麗、典雅且有“甲江南”聲名的蘇州園林。
海鹽 即海鹽腔,我國戲曲聲腔。因形成於浙江海鹽而得名,與餘姚腔、弋陽腔、昆山腔並稱為明代南戲四大聲腔。流布地區已擴展到嘉興、湖州、溫州、南京、台州、蘇州、鬆江,遠及江西宜黃、北京等地。
弋陽 即弋陽腔,戲曲聲腔。簡稱“弋腔”,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繁衍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
二黃 戲曲腔調。清代初期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變而成。過去大多認為起源於湖北的黃岡、黃陂。故名。在京劇、漢劇、楚劇,徽劇等劇種裏,二黃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
佛山 我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與廣州地緣相連、曆史相承、文化同源。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別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城市,粵劇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嶺南氣息濃鬱,為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興盛之地,崇文尚武彰顯佛山精神。
萬福台 位於佛山祖廟內,是祖廟內的戲台。建於1658是專供演戲用的戲台。初名“華豐台”,清代光緒年間慈禧壽辰,改名“萬福台”。時至今日,萬福台是華南地區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戲台。
[閱讀鏈接]
自清代中期以來,佛山作為粵劇之鄉,粵劇戲班的第一台戲必先在萬福台演出,以圖吉利並檢閱陣容,然後再到四鄉巡演。
過去,各行業一年一度賀師傅誕日的演出、徒弟滿師請戲演出、秋收之後的酬神等演出,都會選在萬福台,這使得萬福台上笙歌不斷,好戲連台,一年之中鮮有不上演歌舞之日,因此到這裏看大戲成了佛山及周邊鄉民最重要的娛樂活動。
每當粵劇演出時,萬福台台前空地常常是人頭簇擁,一派“萬人圍看瓊花”的熱鬧、祥和景象。
建瓊花會館標誌粵劇成熟
“瓊花”、“吉慶”和“八和”是粵劇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三個著名的會館。
曾有這樣的說法:
未有“八和”,先有“吉慶”,
未有“吉慶”,先有“瓊花”。
瓊花會館的出現,標誌著粵劇進入了成熟時期,在粵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那是清代雍正皇帝時期的一個清晨,天色剛蒙蒙亮的時候,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馬背上坐著一名男子,男子雙手抓著韁繩,雙腿夾緊馬腹,揮舞著馬鞭抽打馬股,慌慌張張地向涿郡的方向奔去。
半個時辰之後,一隊官軍出現在男子逃跑路上,為首的軍官不斷催促著:“快點,都快點,別讓攤手五跑了,那可是萬歲爺點名要抓的欽犯,要是讓他跑了咱們都得挨板子。”
要說這個攤手五,名伶張五,那可是當時北京四九城的名人。不論在民間還是官方都赫赫有名,是當時四九城最有名的名伶之一。後來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得罪了皇家,被雍正皇帝下令通緝,不得不離開北京城外出逃生。
幾個時辰之後,在京杭大運河的碼頭,攤手五賣掉了馬匹,登上了南下杭州的渡船,看著漸漸消失在眼前的北京城,他一顆懸著的心稍微安穩了一些。
幾個月之後,攤手五幾經輾轉來到了廣東佛山,他隱姓埋名混跡在佛山鎮大基尾,上了一條紅船,加入到當時廣東藝人的行列,重操舊業。
攤手五在北京城的時候,就憑借一身的本事紅遍曲藝界,來到了廣東之後很快也稱為當地曲藝界的魁首,短短時間內就打拚出一片屬於他自己的新天地。
攤手五精通京戲、昆曲,對各種角色都有非常深厚的理解,尤其是對生、醜兩個角色最為精通。他的唱功也非比尋常,腔調拿捏的非常到位,配合動作,身形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時間攤手五所在的紅船,紅透了整個廣東,前來看他唱戲的人絡繹不絕,不但有本地人,而且還有從福建、廣西甚至台灣的觀眾。
隨著攤手五的名氣如日中天,他所在的佛山鎮大基尾成了伶人的天堂,而在攤手五的身邊也聚攏了很多當世優秀的伶人以及非常有潛力的學生。
攤手五看到戲曲在欣欣向榮地佛山發展,決定在這裏建立一個專門教習藝人曲藝本領的機構。這個機構不同於以往的戲班子,規模要大。
於是攤手五給這個機構起名字叫做“瓊花會館”。自從瓊花會館成立之後,立刻就成為廣東曲藝界的核心,無數的伶人趨之若鶩。隨著時間的推移,瓊花會館成為南戲的標誌,就像是武林江湖的少林與武當一樣。
瓊花會館的產生在麥嘯霞所撰的《廣東戲劇史略》裏有記載:
雍正繼位……,時北京名伶張五號攤手五……逃亡來粵,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戲昆曲授諸紅船子弟,變其組織,張其規模。創立瓊花會館。
據清代道光年間,吳榮光編寫的廣東省《佛山忠義鄉誌》記載:
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
瓊花會館坐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後來佛山市紅強街區。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麵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
瓊花會館共分三進,第一進是鍾鼓,繼後有可拆可合的臨時舞台;第二進是瓊花宮大殿,大殿前是天階;第三進是會所,每當戲行祖師華光帝誕辰的日子,戲行的藝人們就彙聚瓊花宮大殿祭祀華光帝。
瓊花會館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方便坐紅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據說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風帆,又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紅色,因而稱為“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