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紅豆——粵劇(3 / 3)

但是,戲院的建成,對於粵劇的演出也有不利的地方。先前戲班坐紅船到不同地方演出,戲院建成後,許多偏遠地方的觀眾,看戲就不如以前方便了。於是,粵劇戲班又開始靠紅伶來爭取觀眾。

當時著名藝人“小生聰”不願演出尾戲,由初出茅廬的朱次伯代演。因為在這之前,粵劇全部都使用中州話演唱,朱次伯便以平嗓演唱白話劇《寶玉哭靈》,結果引起轟動,使平嗓演唱白話成為一時的風尚。

這一時期可謂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裏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都馳名海內外。千裏駒有花旦王之稱,康有為將李雪芳與梅蘭芳並提,譽為“南雪北梅”。

1917年,著名粵劇藝人白駒榮和千裏駒的中興班,把十字句二黃改為八字句二黃,使粵曲出現一種新的曲式,並成功把廣東白話引進粵劇。同時,成功地將粵劇唱腔進行了降調。這樣,他們的唱腔就自成一格了。

到了1920年左右,廣東粵劇界終於把戲棚官話全麵改為廣州話,由子喉,即假音演唱,改為用平喉,即本嗓演唱。梆子腔和二黃腔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統一起來。

後來著名藝人薛覺先把京劇、話劇及電影化妝法和傳統化妝法結合,使粵劇的化妝轉向輕描淡掃,樸實自然。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演員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著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有時候畫一個長長的眉毛,並塗上鮮紅色的口紅。

在同一時期,省港班崛起,薛覺先與馬師曾的競爭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

薛覺先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出了新穎別致的“薛腔”;來自上海的呂文成,將北方二胡的絲弦改成鋼弦,創出了高胡樂器,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陳非儂邀請梁以忠擔任其戲班的音樂領導;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他們的編劇手法,也著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接近。

在這些人當中,薛覺先的風格接近京劇,表演技巧比較全麵,生行、旦行、淨行、醜行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尤其以演小生最為出色。他的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

擅長演四大悲劇的馬師曾以醜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現代資本家的醜態,有莫裏哀之風。

所謂“孤寒種”,即粵語吝嗇鬼的意思。馬師曾不但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稱道,而且在美國演出多年,也深受歡迎。

在這一時期,粵劇的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曆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

平嗓白話演唱普及後,粵劇又吸收了廣東說唱音樂如南音、木魚等小戲的營養,使它道白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1925年廣州有40多班大型粵劇戲班,當中每一班的人數可以多達150多人。廣州出現“海珠”、“樂善”、“太平”、“寶華”、“民樂”、“河南”等10所大戲劇場。同期,開始產生“薛馬桂白廖”五大流派。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粵劇的黃金時代。

隨著太平劇團的班主源杏翹適逢其時,便在原本的班底的基礎上,聘請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三位花旦出演,令觀眾耳目一新,盛極一時。

於是,其他各戲班也紛紛聘用女花旦,男花旦逐漸被淘汰,這是粵劇曆史重大轉變之一。

在這個時期湧現出很多知名的粵劇流派。

首先是獨具特色的馬派。馬腔的創始人是馬師曾。馬師曾青年時演小生、小武生,在《苦鳳鶯憐》一劇中飾演義丐,為表達在饑寒線上掙紮的乞兒的淒慘景象,他創造一種沙啞淒厲的“乞兒喉”,觀眾為之無不動容。中年以後,馬師曾以扮演醜角而聞名。

馬師曾的表演既師承了靚元亨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分寸準確、節奏鮮明的特點,又善於把傳統程式加以改造運用。

馬師曾還善於把各階層人物帶有特征性的手勢、動作加以提煉、誇張,成為他自己的舞台動作,使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馬師曾根據自己洪亮而稍欠圓潤的嗓音,揚長避短,對其青年時創造的乞兒喉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一種旋律跳躍、頓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潑滑稽的唱腔,被稱為“馬腔”派別。

馬師曾除在音樂、服裝、布景等多作改良外,還吸收話劇、電影的長處,使用誇張手法表演時裝戲,創造對於許多新的戲曲程式。

其次是突破創新的薛派。薛派的創始人是薛覺先。他19歲時,就因在《三伯爵》一劇中擔任主角而一舉成名。

薛覺先技藝全麵,戲路寬廣,早年學醜行,後來以扮演文武生而成名。他還能反串旦角,飾演胡子生,以扮演風流儒雅、瀟灑俊逸的小生最為出名。

薛覺先主張“合南北劇為一家,綜中西劇為全體”。在藝術實踐中,他善於吸收京劇、電影等藝術的長處,借鑒其他藝術品種的服裝、化妝、布景和音樂伴奏,對於豐富粵劇表演藝術,提高唱、念、做、打水平以及淨化舞台、改革劇場陋習都作出了貢獻。

薛覺先表演時,做功幹淨灑脫,唱腔精練優美,善於運用旋律和節奏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善於突破曲調原來的板眼、句格而創作新腔,藝術自成一家,人稱“薛派”。

再次是自成一格的白派。白派的創始人是白駒榮。擅長扮演小生行當。

粵劇小生從假嗓改為真嗓,是經曆了從金炳山、朱次伯到白駒榮才最後完成的。白駒榮的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圓潤,吞吐跌宕,自然流暢,尾音拖腔,一氣嗬成,回蕩悅耳。

白駒榮還吸收民間音樂、宗教音樂融入二黃聲腔中,使他的唱腔更富有特色。白駒榮的唱腔自成流派,被稱為“白腔”。

白駒榮的代表劇目有《金生挑盒》、《泣荊花》、《風流天子》等。

然後是妙趣橫生的廖派。廖派的創始人是廖俠懷。他擅長扮演醜行和生行,因在《毒玫瑰》中扮演醫院院長而聲名大噪。

廖俠懷扮演各種人物都能刻畫入微,形象傳神,善於即興發揮,針砭時弊。他用鼻音行腔使調,別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魚等曲調最為出色,人稱“廖腔”。廖俠懷的代表劇目有《花王之花》、《火燒阿房宮》等。

還有是融會貫通的桂派。桂派的創始人是桂名揚。他擅長扮演小武生。桂名揚對馬師曾、薛覺先的表演藝術都有所取法,並而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人稱“馬形薛腔”。

桂名揚的表演頓挫鮮明,氣勢威猛,節奏緊醒,創造了一種名為“鑼邊滾花”的身段,即在高亢急驟的鑼鼓音樂配合中上場的身段程式,使人耳目一新。後來,鑼邊滾花的身段已成為粵劇常用的出場程式。桂名揚演出的《火燒阿房宮》等劇,曾獲得很高的聲譽。

同時期粵劇在香港同樣非常流行。當時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戲院、太平戲院及新光戲院等舊式戲院。差不多一個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劇目上演。

當時粵劇不但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東南亞、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

東南亞一帶更有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例如新加坡的“慶維新”以及吉隆坡的“普長春”,就是當時有名的戲班。除此之外,海外華僑對粵劇需求吸引了很多粵劇戲班到海外演出。

1956年,廣東粵劇團赴京演出,馬師曾、紅線女主演的《搜書院》。

1958年,廣東粵劇院由廣東粵劇團、廣州市粵劇團,以及珠江、永光明、新世界、東方紅、太陽升、南方、冠南華等幾個粵劇團合並組成。粵劇院首任院長是馬師曾,副院長是羅品超,藝術總指導是白駒榮。

廣東粵劇院成立以來,先後編演了400多個粵劇劇目,其中不少成為名劇或保留劇目。如《搜書院》、《關漢卿》、《山鄉風雲》、《夢斷香銷四十年》、《魂牽珠璣巷》、《倫文敘傳奇》、《錦傘夫人》和《大明悲歌》等。

廣東粵劇院人才薈萃,陣容鼎盛,行當齊全。著名表演藝術家有馬師曾、紅線女、羅品超、白駒榮等。此外,劇院還注重藝術人才的梯隊培養,數十年來造就了幾代著名藝術家。

1990年,《魂牽珠璣巷》獲第二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首屆文華新劇目獎。1995年,《倫文敘傳奇》獲文華新劇目獎。1997年,《錦傘夫人》獲第五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多個獎項;1998年獲文化部孔雀獎劇本銀獎。2004年6月,大型曆史粵劇《荊軻》獲得了巨大成功。

2005年,廣東粵劇青年團成立,粵劇藝術後備人才有了培訓基地。

此外,劇院曾多次出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還到我國香港、澳門及台灣地區演出,深受海內外觀眾歡迎。

[旁注]

朱次伯 粵劇小武演員。廣州人,移風社誌士班成員之一,後入祝康年、環球樂等戲班任正印小武,並以小武行當演小生角色,開創文武生表演戲路。文戲風格瀟灑,武戲英姿颯爽。首創“憶美”、“吊美”、“哭靈”等排場,首本戲有《寶玉哭靈》、《西廂待月》、《三氣周瑜》等。

千裏駒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有“花旦王”之稱。蜚聲粵劇藝壇20年,逐步形成“駒派”藝術。演出時,感情真摯,能通過麵部表情,用細膩的形體動作把人物複雜的內心感情表現出來。被同行公認為“悲劇聖手”,有“花旦王”、“滾花王”之稱。

梆子腔 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陝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也就是後來的蒲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梆子腔劇種,梆子腔起源於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和民間小戲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整個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悲壯粗獷。

薛覺先 廣東省順德人。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腳、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

關漢卿 元代雜劇作家。是我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曆史劇,被後人譽“曲家聖人”。

柳毅傳書 也稱《柳毅奇緣》,是依據李朝威《柳毅傳》改編的戲劇經典劇目,也是越劇流派“竺派”藝術的代表性劇目。《柳毅傳》是唐代傳奇小說,收入《太平廣記》419卷。作者李朝威。

馬師曾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曾拜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後一直在香港、澳門、廣州、東南亞一帶演戲及拍電影。擅演醜生、小生、小武、花臉、須生等行當,獨創的“乞兒喉”,半唱半白,頓挫分明,有時還揉入方言俗語,活潑滑稽,成為膾炙人口的馬腔。

靚元亨 著名粵劇小武演員,原名李雁秋,鶴山人。以《海盜名流》一劇而名噪一時,後自組“永壽年”班,馳譽省港澳及東南亞一帶,他在舞台上動作的分寸、角度掌握精確適度,幾乎可用尺寸量度,故有“寸度亨”之稱。

紅線女 (1924年~2013年),粵劇表演藝術家、粵劇紅派表演藝術創始人,紅線女從藝60多年來,在繼承粵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京劇、昆劇、話劇、歌劇、電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創造,開創了獨樹一幟的紅腔。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

[閱讀鏈接]

在的粵劇舞台上,兩則出入口稱為虎度門。戲台貼近觀眾席的部分稱為台口。

虎度門又稱為“渡古門”,因“渡”與古字“度”相同,即渡過之意。因為以前演員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曆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稱之為“鬼道門”。

在虎度門附近有一個位置叫做“提綱位”,上麵所貼上的是一道“提”,也就是開戲師爺把故事、場次、鑼鼓、排場、角色的分配等用簡略地寫上,作為提示之用。

代表人物之一的薛覺先認為“提綱戲”是戲行的陋習。因此薛覺先不斷追求完美劇本,促使粵劇急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