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紅豆——粵劇(2 / 3)

作為粵劇的行會,瓊花會館有較為嚴格的管理製度,會館內設慎和、兆和、慶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別統管所屬會眾。瓊花會館的出現,說明佛山已成為當時粵劇發展的中心。由此可見,粵劇在當時已經是盛極一時。

攤手五在這裏以京劇昆曲教授粵劇藝人,建立了“瓊花會館”。這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佛山遂被稱為粵劇的故鄉。

當時,佛山多迎神賽會,逢神誕必要上演粵劇。

清代有一首竹枝詞描寫了這一盛況說: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貺年,萬人圍住看瓊花。

清代乾隆年間,廣東一帶比較安定,商貿發達。佛山更是商幫薈萃,娛樂要求更加興旺,因此吸引了一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這些外省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蘇州等地。

另外,廣東省西部“下四府”,即高州、雷州、廉州、瓊州的演戲活動也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妃、冼夫人一類神誕,都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粵劇早期化妝流行濃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妝品比較簡單。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花旦隻是塗上粉末。

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角色都是自行照著鏡子化妝。一般舊式化妝是先拉起臉部皮膚,用布條紮著頭發,用白色顏料畫了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才正式填上其他鮮豔顏色。

對於淨角的化妝,行內稱呼為“開麵”。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塗上黑色,把眉毛畫得長長並向上翹來表現威嚴,在其他的地方塗上紅色,就完成整個“開麵”過程。當然不同行當就有其獨特的化妝方式。醜角常有一個大白點在臉的中央。

其實,化妝顏色以紅、黑、白、藍、黃為主。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色代表狂妄凶猛,黃色代表剽悍幹練。

[旁注]

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南起餘杭,北到涿郡,全長1794千米,是一條人工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與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是中華民族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京戲 戲曲劇種,京戲,即京劇。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及“國劇”之稱。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紅船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粵劇戲班常在廣州沿海巡回演出,為方便行程,故棲身於紅船。此類戲班皆稱為“紅船戲班”。紅船船艙臥鋪分配及工人職責皆有規定,成為日後戲班的基礎。

吳榮光 (1773年~1843年),清代詩人、書法家、藏書家。吳榮光為嶺南名宿,於金石書畫,鑒別最精。從學阮元,嫡傳阮學。又從阮家得見珍貴書畫、文物,因而精研碑帖拓本、吉金樂石,成為著名鑒藏家、金石學家。

華光帝 即是華光大帝,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華光天王、馬天君等,係道教護法四聖之一。華光大帝,俗稱火神爺。忌火的粵劇伶人奉華光大帝為祖師爺,凡新戲台落成、開新戲或戲班出外演出必祭拜華光大帝。

紫洞艇 是清代一種流經廣州城區珠江河段上的酒船,這種船上設有酒菜待客,外省人稱之為“酒船”。在番禺市沙灣鎮的寶墨園,有一艘仿造古時紫洞艇建造的石舫。

梨園 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

天妃 即媽祖,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閱讀鏈接]

清代初期,佛山戲劇活動相當興盛,因不斷吸收廣東音樂、民謠曲律,改用粵語演唱,融入南派武術,使用大鑼、大鼓、大笛、喉管,形成了生動傳神、語言通俗、聲腔獨特、武打新奇的風格,是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一大地方劇種——粵劇。

粵劇戲班以紅船作交通工具巡回演出,故粵劇藝人又稱為“紅船子弟”。

據記載當時佛山鎮方圓十數裏之地已有大小戲台30餘個。可見當時粵劇活動之盛。

八和會館象征粵劇定型

1854年,有粵劇藝人參加農民起義,粵劇被了禁演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間,有些粵劇藝人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掛京、漢、徽、湘等皮黃戲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與二黃的合流。

粵劇解禁後,本地班表演方式改變很多,聲腔已經吸收了二黃的特征,並能以梆子、二黃為主,兼用大腔演出。當時,粵劇的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淨、醜十大行當。

那是1889年的時候,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街頭人頭攢湧,廣州市內的各界名人不約而同地都出現在這裏,整個廣州一下子就沸騰了起來。

人們紛紛在猜測究竟是什麼人都有這麼大的麵子,竟然能夠請來這麼多的名流。為了弄清楚這裏究竟會發生了什麼事情,越來越多的人湧到了這裏。

人們聚集在黃沙舊地海旁街,發現這裏的大門以及牆壁被人粉刷一新,大門兩側掛著象征著喜慶的紅燈籠,紅燈籠兩邊的牆壁上插著長長的竹竿,竹竿挑著鞭炮,鞭炮從高處垂到地麵。

大門前站著8個身穿華服的男人,他們站在門前接待著來賓,在他們頭上是一塊碩大的蓋著紅布的牌匾,因為牌匾扣著布,所以沒有人能看清後麵寫的什麼字。

隨著禮儀官一聲高喊:“吉時到。”

鞭炮被點燃,清脆的響聲立刻傳遍了整個街道,在人們的注視中,8個人共同用竹竿挑下門匾上的紅布,“八和會館”4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人們進入了會館院內,發現場地中央搭建著一座戲台,在戲台四周是一個二層的建築,第一層整齊的擺放著板凳,第二層是獨立的包房。

就在這個時候,剛才在門口迎接客人的8個人之中的一人走上戲台,向周圍作揖說道:“謝謝大家光臨咱們八和會館,我鄺新華謝謝大家的捧場。進咱們八和會館的人,毫無疑問都是看戲的,我在這裏向大家保證,今天一定會滿足各位的要求。下麵表演開始。”

隨後一陣鼓樂聲響起,後台的藝人紛紛上台,給來賓送上了一台台精彩紛呈的表演,看得台下觀眾直呼過癮,叫好連天。

隨著演出成功,八和會館立刻名滿廣東,他們不但在整個廣東省赫赫有名,而且還到廣東周邊的省市一些地區進行表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和會館的建立以及在當時對廣東戲曲的影響,標誌著粵劇終於成熟定型了。

在當時,建八和會館的費用,都通過全行在每年閏月休業的時期舉辦義演,扣除工資後籌集的。另外,凡是入會會員都需要付出白銀一兩作為份金。

八和會館共分八堂,作為粵劇藝人住宿之用。這八堂是兆和堂、慶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

按八和會館的規矩,不同的行當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如,小生、正生及大花麵具住兆和堂,二花麵、六分住慶和堂,花旦住福和堂,醜角住新和堂,武生住永和堂,五軍虎及武打家住德和堂,接戲賣戲的住慎和堂,棚麵的音樂人員住普和堂。

另外,由於演職人員很多,八和會館還設有方便所、養老院、一別所、小學、何益公司。其中,方便所就是醫療室,一別所就是安排逝世藝人後事的地方,何益公司就是戲箱行。

八和會館會員眾多,管理製度不斷完善。後期實行行長製度,各行行長都是全體人員推舉出來。首任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

與此同時,在廣州,各地粵劇藝人先後建成了河南、廣慶、海珠、樂善、南關等戲院。不久,調劑戲班演出的寶昌、宏順、怡順、太安等演出公司,也應運而生。它們都活躍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

在這之後,粵劇在劇目內容和表演藝術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目不斷湧現。如《梁天來告狀》、《王大儒供狀》、《蛋家妹賣馬蹄》等相繼出現。同時,演員們又在戲棚官話中,加插廣州方言演唱。

粵劇的劇目繁多,早期的傳統劇目,江湖十八本,全為早期演員的“開山戲”。

19世紀60年代末,有所謂“大排場十八本”,即《寒宮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沙陀借兵》、《五郎救弟》、《六郎罪子》、《四郎探母》、《酒樓戲鳳》、《打洞結拜》、《打雁尋父》、《平貴別窯》、《仁貴回窯》、《李忠賣武》、《高平關取級》、《高望進表》、《斬二王》、《辨才釋妖》以及《金蓮戲叔》。

後來又有“新江湖十八本”:《再重光》、《雙國緣》、《動天庭》、《青石嶺》、《贈帕緣》、《困幽州》、《七國齊》、《俠雙花》、《九龍山》、《逆天倫》、《和為貴》、《鬧揚州》、《雙結緣》、《雪重冤》、《、龍虎鬥》、《西河會》、《金葉菊》《黃花山》。

19世紀90年代初,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本”。

繼承了民間傳說、京劇昆劇等著名劇目,加上唐滌生所創作的劇目,使著名粵劇非常豐富。如《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香羅塚》、《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姻緣》、《白兔會》、《桂枝告狀》、《竇娥冤》以及源於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源自晉劇著名傳統作品《醉打金枝》、《秦香蓮》和來自神魔小說的《鏡花緣》、《花蕊夫人》,還有著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旁注]

梆子 又名梆板,打擊樂器。約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紀),隨著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梆子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梆子用於中國各類民族樂隊,最早用於伴奏各種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強拍上,藉以增加戲劇氣氛。

鄺新華 清末粵劇著名演員,編劇家。原名鄺殿卿,字敬偕,廣東省開平縣人,演武戲見長,同治、光緒年間,名重一時。他出生於粵劇藝術家庭,父親鄺明,是在班中演大淨行當的演員。

閏月 是一種曆法置閏方式。在我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漢曆年的矛盾,防止農曆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每兩三年置一閏,古時曾采用過19年置7閏。

兆和堂 是八和會館的分堂之一,作為粵劇藝人住宿之用。隻有公角、小生、總生、正生、大花麵等行當才能有資格居住。八和會館成立不久,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羅品超、林小群、陳笑風、白雪仙等都先後加入該館,後稱為“八和子弟”。

[閱讀鏈接]

隨著粵劇不斷向各地發展,八和會館也成立了不少分會,現存的分會遍布世界18個國家或地區,而廣東的八和會館被海內外粵劇人士尊為“母會”。

香港八和會館前身是“八和公寓”,是粵劇從業員散班後住宿的地方。香港的會館曾經多次改組,分別為“八和劇員總公會”、“八和粵劇協進會”、“廣東八和粵劇職業工會”。終於在1953年,重新注冊成立“香港八和會館”,統理粵劇整體事務。

40年來,該會在推動粵劇在國際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新加坡八和會館前身為“梨園堂”於1857年創建,於1890年更名為“八和會館”。除了這兩個分會,還有“澳門八和會館”、“美東八和會館”及“英港怡情雅聚”。

群星爭豔的粵劇大舞台

1905年,廣州興起建設戲院之風。這些戲院的建成,改變了粵劇的演唱方式。

在這之前,粵劇大多數是野台演唱,藝人們需要克服風急聲弱的困難。廣州許多戲院的建成,令平嗓演唱成為可能,這使觀眾的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