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演出——雲南花燈戲1(2 / 3)

熊介臣的唱腔,字正腔圓,韻味深長,抑揚頓挫鮮明,風格純真濃厚,真是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他對於傳統花燈唱腔。不是墨守成規地模仿,而是根據劇情、人物感情的不同,加以革新創造的。

例如,後來花燈界所用的玉溪道情,就是熊介臣和老一輩藝人們根據玉溪老道情板的旋律發展創新為現在的這支道情板的,通過這一發展,唱起來戲劇性加強了,表現力也擴大了。

熊介臣的噪音清脆、甜美、純正、柔和、優雅、動聽,直到1979年他年近古稀時,尚未減色,雲南人民廣播電台請熊介臣去錄製了一些花燈唱腔,仍然是風格濃鬱、聲情並茂。熊介臣不僅是唱、做俱佳的花燈小生,同時又是編劇、導演和表演三者兼長的多麵手,這在花燈界是罕見的。

由於花燈藝人對老燈徹底改造,推陳出新,創作出一大批新花燈劇目,把老燈由鄉間的團場歌舞推向舞台戲劇化,正式成為一個劇種花燈戲,進而在全省推廣普及。

新花燈發生了三大變化:一是創作了一大批新燈劇本;二是花燈進省城昆明,形成專業性質賣票演出;三是出現一批知名的花燈藝人。這三大變化,標誌著新燈取代老燈的全麵完成。

在新燈中,由雲南玉溪藝人創作的反映農村青年男女愛情與家庭生活的劇目《雙接妹》和《出門走廠》,深受農民歡迎。在新燈發展過程中,由滇劇移植或根據善書說唱本改編了《蟒蛇記》、《白扇記》、《金鈴記》等花燈戲。演出的地點也由原來的農村院壩廣場走向燈樓或祠堂古廟中的戲台。

新燈劇還運用了《十杯酒》、《虞美情》、《昭通調》、《東川采茶》等一些新的曲調,其唱詞多半都是整齊的十字句、七字句。曲調與劇目都進一步通俗化,更加接近了百姓的生活,戲劇性增強。角色行當比起舊燈劇也有了很大發展,因而很快便風靡各地。

1938年前後,王旦東等人創作了《張小二從軍》、《茶山殺敵》等現代戲,以雲南玉溪花燈藝人為主組成農民救亡燈劇團,到昆明及滇西、滇南等部分地區巡回演出,擴大了雲南玉溪花燈在省內的影響。

[旁注]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曆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裏鄉間,到處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

知事 官名。地方行政長官的名稱。宋時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稱為權知某府或某州或某縣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明清徑稱縣級地方行政長官為知縣,民國改知縣為縣知事,省稱知事,後又改知事為縣長。

楊升庵 (1488年~1559年),即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1511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他一生博學強記,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袍帶戲 即穿蟒袍,係玉帶的戲。而穿蟒袍係玉帶者,即帝王將相也,故而多表現曆史戰爭、宮闈鬥爭、民族矛盾、朝政變革、改朝換代等大型劇目。如以《三國演義》、《楊家將》等內容編排的《借東風》、《穆桂英掛帥》等戲。

三小戲 來源傳統戲曲中以小生、小旦、小醜為主的小戲的泛稱以小旦、小生或小旦、小醜為主的小戲習稱“二小戲”或“對子戲”。大都表現愛情故事或生活瑣事。過去花鼓戲、采茶戲、花燈戲各劇種三小戲劇目較多。

梁山伯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中的男主角。曆史上考證確為真人,梁山伯曾出任過地方官,曆代史書可以尋找到相關記載和資料。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同學多年而同枕,後梁發現祝為女兒身,隨提娶之意。而祝許配於馬氏弟子,梁抑鬱而終。

《天仙配》 戲曲黃梅戲的傳統經典劇目,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樸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衝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隻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

[閱讀鏈接]

對於花燈由來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在宋仁宗趙禎為李妃所生,被劉皇後用狸貓所換,將皇子占為己有,而李妃因此被加害,流落民間,哭瞎了雙眼。數年後遇包拯才得以和已是仁宗皇帝的兒子相認。

宋仁宗為了讓自己的生母雙目複明,在除夕夜點燃了3724盞花燈,向上天許願祈福。果然,他的孝心感動了天神,李妃的眼睛竟然重新獲得光明。  宋仁宗大喜,以後的每年除夕夜點燃花燈、做法事,向上天還願。此習以後逐漸傳至民間。

昆明地區的花燈藝術

昆明花燈流傳於昆明城郊的東莊、大樹營、小壩、小菜園、大廠村、小廠村、岔街等地及官渡區、西山區、呈貢縣、晉寧縣、安寧縣和宜良縣。

昆明花燈早期的演出,與會火結合,在春節、元宵期間活動,由燈會組織。演出前要舉行迎燈神儀式,並由管事向各處投送燈帖。演出隊伍由寫有“太平花燈”的燈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的各形彩燈領隊。

在過山號和文武樂隊後,依次是獅燈龍隊、武術雜耍隊、高蹺、旱船、跑驢、秧佬鼓、霸王鞭,還有彩妝的劇中人物沿途表演,並向接了燈帖的人家祝賀。這種演出形式也稱賀燈,由於邊走邊演,群眾也把這稱為過街燈。

清道光年間,昆明地區已有花燈小戲的演出。有的用打棗竿、金紐絲、倒板漿等小曲演出《鄉城親家》、《瞎子觀燈》、《打漁》、《朱買臣休妻》等劇目。由於演出內容的不斷豐富,演出形式也發展為選擇廣場演唱,以滿足群眾。

清光緒時,農村各地燈會、燈班、燈棚等業餘花燈演唱組織先後建立。有的燈會,不僅在春節期間演出,還被邀去鄰近村寨演出或教戲,出現了李本忠、樊永壽、李永年等教燈師傅和唱功先生,使昆明花燈進一步普及。

李本忠是花燈藝術的多麵手,生、旦、淨、醜行行熟練,吹拉彈唱門門精通。他是花燈世家,生有四子,均傳授花燈技藝,且各有專長。長子瑞清工旦角、次子樹清工醜角、三子懷清工生、旦兼操琴、四子雜角。一家人經常同台演出,配合默契,得心應手。特別在《鄉城親家》中,父子們合作,妙趣橫生。

李本忠的傳人有可樂村的楊佩林,江尾村的徐秉義和普尚義、新冊村的李汝貴、鬆花鋪的李可興等,均已先後逝世,但他們都各有傳人,世世代代為呈貢花燈事業做出了貢獻。

樊永壽是昆明人,他從小受本村燈班的熏陶,後入明家地燈班向老藝人陳定學藝,工生、旦,以旦見長。樊永壽天賦好嗓,音色甜潤,唱念清晰,善於模擬各類婦女的生活言行,融化於花燈表演藝術中。如在《打魚》中扮演鄔飛霞、《補缸》中的王大娘和《勸賭》中的胡豆妻,不同的人物,演得形象逼真,身段優美,頗受觀眾歡迎。

後來,明家地燈班在陳定、陳家信、李祥雲、樊永壽等主持下,陣容整齊,演出活躍,吸引了省市政界要員和各種名流常來觀看,並給予較高的評價。該燈班的著名演員常被邀請到鄰近縣區傳藝和演出。樊永壽曾先後被請到官渡區的上莊、崗頭村。西山區的普吉、沙朗等地教燈傳藝。

後來,樊永壽和李祥雲應雲南省花燈劇團邀請,口述並演唱了《打魚》、《打棗》、《紅娘推車》、《貨郎賣線》等八出昆明花燈傳統劇,和《打棗竿》等28支傳統曲調,分別由尹釗、楊放等校對、記譜,選刊於《雲南傳統花燈劇目彙編》第一集和《雲南花燈音樂》的昆明部分。他為昆明花燈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李永年童年時就喜愛花燈藝術,藝人們見他聰明伶俐,都喜歡教他。13歲就扮演花燈劇《小放羊》中的牧羊女,以唱,做逼真贏得觀眾稱道,自此經常隨燈班演出。他一貫虛心好學,在鑽研旦角身段和演唱的同時,還兼習胡琴、月琴等樂器,常年不輟。

李永年在向老藝人求教時喜歡窮根究底。他還從京劇梅、程兩派唱腔中受到啟發,從演唱的急徐、輕重、吐字、韻味各方麵去雕琢花燈,為花燈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李永年的表演真實自然。抗戰初期,他曾參加農民救亡燈劇團,在《張小二從軍》中扮演小翠花一角而博得讚譽。他的唱腔高亢清脆,在農村草台演出能傳聲數裏。他唱的苦道情委婉含蓄,情真意切,以情動人。因他對道情的出色演唱,觀眾稱他“道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