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優秀的藝人,在昆明花燈戲的發展上,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1912年,岔街東嶽廟組成一個花燈班,在金碧遊藝園即昆華醫院的露天劇場演出。1924年,昆明明家地燈班,曾被邀至五華山為唐繼堯就任雲南總督演出,昆明花燈進入省城演出的開端。但後來,因為戰亂花燈班子被迫解散,花燈演出再次恢複完全業餘的狀態,花燈藝人仍回到農村或茶館進行季節性演出或清唱。
到了1945年後,昆明較有成就和影響的一大批花燈藝人組成了各種形式的專業和半專業的花燈班社,進入昆明等城市的一些小劇場進行常年的營業演出。除演出花燈傳統劇目之外,又大量從滇劇劇目甚至京劇劇目中移植了《柳蔭記》、《秦香蓮》、《李三娘》、《八仙圖》、《四下河南》、《珍珠塔》等大本戲、連台本戲,以及《三娘教子》、《蘇三起解》、《斷橋會》等折子戲。
1946年後,昆明市區的花燈藝人曾先後在慶雲、華豐、昆明、太華春、聚盛、太和等彩排茶室,進行過營業性演出。為維持營業,增加演出劇目,移植了一些曲藝唱本和滇劇劇目,如《四下河南》、《白扇記》、《蟒蛇記》、《槐蔭記》、《金鈴記》、《秦香蓮》等,並吸收滇劇藝人參演,演唱中帶入了部分滇劇聲腔,被稱為“燈夾戲”。
燈夾戲的演出,對花燈的表演、聲腔、服裝、伴奏等方麵的戲劇化起了促進作用。
1949年,慶雲街建立全省第一個專唱花燈的慶雲劇場,一些專業花燈班在場裏唱花燈。這些班子時聚時散,由少數藝人牽頭組織,沒有專門的班子名稱。
在劇場裏唱的時間比較長,對盤龍區花燈活動影響比較大的是熊介臣組織的花燈班。他們從滇劇移植來許多劇目,如《四下河南》、《狸貓換太子》等。接著,長春路東段又建了一個唱花燈的茶室,有馬雲順組織的花燈班在茶室裏演唱,對盤龍區花燈活動也有一定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流散昆明的花燈藝人組織起來,於1950年成立昆明花燈工作者聯誼會。1951年初,在聯誼會的基礎上,正式建立了集體所有製性質的民間職業劇團昆明人民燈劇團。燈劇團的團址設在文廟。建團後招收了第一批女青年學員,結束了花燈一直以男演女的曆史。
在新文藝工作者的參與下,先後整理、改編了一批傳統花燈歌舞和小戲如《十大姐》、《大茶山》、《三訪親》等。當時,《三訪親》曾在文廟第一劇場上演連續八十多場滿座,轟動一時。
1958年7月,昆明市屬第一個國營花燈專業表演團體昆明市花燈劇團成立。多年來,由於政府的重視,昆明地區的花燈藝術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成為城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並出現了許多受群眾歡迎的演員,袁留安、王玉霞演唱的花燈,成為電台經常播出的保留節目,並錄製成磁帶廣泛發行。袁留安的唱腔還被我國戲曲研究院製成盒式磁帶,編入了《中國藝術家唱腔選》。
與此同時,雲南彌渡地區的花燈也發展成熟了。20世紀50年代,廣泛流傳於全國的彌渡山歌《小河淌水》,被譽為東方小夜曲,使彌渡聞名於世。
在雲南花燈形成的以地域劃分的各個支係中,彌渡花燈占有重要的地位。彌渡花燈因受白、彝音樂和漢族山歌的影響,擁有許多來自民間獨具特色的曲調,如《十大姐》就是彌渡山區的民歌。
與其他地方的花燈一樣,廣場花燈表演是彌渡花燈在鄉鎮年節中傳統的表演形式。一般在廣場街頭演出,分小唱和大唱兩類。
小唱又稱小場,是各種花燈歌舞和小調演唱的統稱,表演時間較短,唱段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常穿插在大唱節目的空隙中表演。小唱所用的曲調稱為小調,其數量豐富,經常演唱的有《十大姐》、《繡香袋》、《雙采花》、《采茶調》、《拜年調》。小調也是大唱曲調的基礎。
大唱分為花鼓和折子兩種。花鼓的故事情節簡單,主要以人物的歌舞來表演,節目有《鳳陽花鼓》、《城門花鼓》等十多個。
折子有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但歌舞成分很濃,表演時間一般比小唱和花鼓長得多。登場人物一般是二到三人,題材十分貼近現實生活,服裝、道具、化妝都很簡便,富於生活化。
早期的彌渡花燈長期停留在民間社火活動的形態,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搬上舞台,發展為較成熟的藝術。
自1956年,彌渡縣花燈劇團成立以來,創作演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劇目。如反映彝族民族英雄李文學的曆史劇《彝漢情》、中小型現代花燈劇《彩虹》、《男子漢》,以及移植劇目《李雙雙》、《徐九經升官記》等。極大地促進了彌渡花燈藝術的發展。
在彌渡流傳著一句俗語:“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盡管花燈已走上了舞台,但彌渡花燈的根仍然深深地紮在民間。花燈演唱活動幾乎遍及彌渡城鄉,其中以人口集中的壩區、西南部的密祉和南部山區的牛街為主要流行區。
就密祉鄉來說,這裏距縣城南約二十公裏,每年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密祉燈會。屆時,密祉萬人空巷,演員達四五千人,耍龍達四十多條。密祉燈會的盛況,集中體現了彌渡花燈的娛樂性和群眾性。
[旁注]
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高蹺 在本地叫“踩高蹺”,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以及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
旱船 我國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麵,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他裝飾物,把這隻或者十幾隻船裝飾得豔麗不凡。
胡琴 琴類一種,因為來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因此而得名,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胡琴曆史悠久,形製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月琴 我國古代樂器的一種。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氣氛。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台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
總督 清代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製台”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明清也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專管某項政務的總督官職。
折子戲 是針對本戲而言的,它是本戲裏的一折或是一出。折子戲久演不衰,從內容上看,好的折子戲矛盾衝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故事情節相對完整,其思想觀點有較強的人民性;在結構安排上往往別出心裁,不落俗套;從形式上看,京劇折子戲集中而突出地體現了京劇的藝術特征。
文廟 孔廟的別稱。是紀念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曆代封建王朝把修廟祀孔作為國家大事來辦,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所在都有孔廟或文廟。其數量之多、規製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
[閱讀鏈接]
袁留安是昆明市東郊人。袁留安在童年時,就經常看花燈,還向老藝人董義學唱花燈並參與燈班演出。扮演過《蟒蛇記》中的金哥、《放羊》中的小花麵之類的娃娃生。他除了學習花燈和山歌、小調的演唱外,還向滇劇老藝人羅香圃、趙吟濤等學習滇劇唱腔和表演。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袁留安把西洋發聲方法和民間傳統演唱方法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吐字清晰,悅耳動聽,既保持了花燈風格,又豐富了演唱效果,形成了自己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