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特色——貴州侗戲(2 / 3)

吳文彩後來被人們尊稱為“侗戲鼻祖”。侗族人民為了緬懷他,至今各地的侗戲班子開演前都要念詞請祭他:

陰師父,陽師父,吳文彩鼻祖師父,弟子不請不到,有請即來,日請日到,夜請夜來,師父請到,馬上開台。

由於吳文彩編排的侗戲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現實主義表現很強,鞭撻邪惡,弘揚正氣,表演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有一次,他帶領戲班子到一個侗寨首場表演自己作的侗戲《梅良玉》,散戲後在劇中扮演奸臣盧杞的演員,竟遭到觀眾的唾罵,第二天早餐連油茶都不端給這位演員吃。

還有一次,在一個侗寨演出,有一個侗族青年看戲時以為是真的,竟然衝動地跳上戲台奪下馬刀打傷了扮演盧杞的演員,引發了一場官司。

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調豐富、別具風格的獨立劇種。

[旁注]

秀才 隋代始行科舉製,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後來,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采用薦舉之法,亦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春節 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鞭炮 我國古代逢年過節或者出嫁迎親,都會燃放鞭炮慶祝,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後來表示喜悅慶祝。鞭炮說法上各個曆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編炮”一直到“鞭炮”。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

油茶 侗、瑤、壯等族飲料也叫做油茶。將茶葉用油炒,然後加水煮熬,沸開後濾出茶葉渣,即成油茶。食用時,要配以調料和副食。參見“打油茶”。回族食品。是蕎麥麵和糯米粉加牛油或羊油混合而炒的一種炒麵。食用時用開水攪拌成糊狀。多作為早餐。

馬刀 刀的一種。屬於寬背薄刃,刀身比較沉重,這樣有利於增大砍劈的力度。蒙古馬刀線條流暢,刀柄一般都略向刀刃方向彎曲,這樣帶弧度的刀柄更利於騎手掌控,不易脫手。蒙古人騎術精湛,主要靠的是利用馬的速度形成的強大衝擊力帶動馬刀完成劈砍等戰術動作。

[閱讀鏈接]

據傳說,吳文彩為了創作侗戲,曾經把自己關進一間穀倉裏,3年不走親探友,不會客應事。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大哭大笑,人們都說他瘋了。

經過3年的嘔心瀝血,吳文彩終於借鑒漢族傳書《朱砂記》和《二度梅》,以侗族山歌為基調,改編、翻譯出了最早的侗戲《李旦鳳姣》和《梅良玉》。並設計了別具民族特色的鬧台、引腔、上下句、過門、轉台、尾聲等一整套唱腔和器樂伴奏曲譜,以及“8”字形表演動作。從此,侗族有了自己的侗戲。

獨特的民族音韻風格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樓,戲班的組織是以鼓樓為單位,一個鼓樓有一個戲班,屬業餘性質。最初一個戲班一般為十幾個人,有戲師傅、歌師傅、演員和伴奏人員,無女演員。戲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麵去“走寨”演出。

演出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二月二、三月三、秋後或本寨的會期。活動方式有“尾夜”和“多夜”兩種。尾夜是村寨之間進行聯歡,旨在聯絡雙方感情。演出時間一般從上午開始,直到吃夜飯、散戲之後,戲班的小夥子們便與姑娘們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藝活動為主的聯歡形式,戲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頭人帶隊。

侗戲的演出,有一定的儀式。第一天開演正戲之前,要供神請師,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間擺上酒、菜、紙錢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請神,然後鳴放鐵炮。每個劇目開演之前,先由一演員朗誦一段開場白。

正戲結束後,全體演員唱歌致謝。整個演出結束後,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紅包扔到台上以作賞錢,他們大多是寨裏的頭麵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戲班不再收錢。

侗戲多在戲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戲台通常是用木板搭蓋,一般無頂蓋,觀眾可三麵圍觀。侗戲舞台一般長、寬約為丈餘,不用布景,僅掛一塊底幕和兩塊花色門簾。台上除了幾張桌、台之外,沒有其他道具。

在劇本結構與表現手法方麵,侗戲有著鮮明的特點。侗戲一般分場不分幕,劇中時空轉換頻繁,都依靠演員上下場來體現,場次分得細,一出戲通常有幾十場。劇本一般是以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如《珠朗娘美》、《劉美》等。

在改編漢族故事的時候,劇名也做這樣的處理。如漢族戲曲《二度梅》,侗戲便改成《陳杏元》,《白兔記》則叫《劉誌遠》。侗戲劇中人物很多,劇本篇幅長,每出整本戲,幾天才能演完。

侗戲的劇本一般以二人對唱為主,道白很少。這是因為侗戲劇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編,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長、人物多、情節不連貫的特點。因此侗戲中有明顯的說唱藝術的痕跡。

在裝扮上,通常隻穿侗族生活服裝,整齊、鮮豔。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小醜除在鼻子上畫一個青蛙以外,兩頰上還要各寫一個“豐”字,以示吉祥。

侗戲角色雖有生、巳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隻有小醜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醜角”、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

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演員每唱完一句,都要在過門中與另一個演員互走一字,交換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場時,也隻有對唱的兩人在過門中互走一字,其餘的人原地不動。

侗戲的醜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醜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比較誇張。

由於侗戲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敘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劇種音樂逐漸發展而成的。所以根據唱腔的結構和形式,可分為“戲腔”、“歌腔”兩大類。

戲腔,以平調為主,平調侗語稱為“嘎豔”或“嘎淹”,漢語為胡琴歌。“平調”是上下句結構,多用於敘事,是侗戲的基本唱腔。另外還有鬧台調和哀調。

鬧台調是演出之前由樂器組開始敲鑼打鼓進行鬧台,目的是告訴鄉裏人,戲馬上就要開演了,吸引人們快速進入戲場,鑼鼓之後,胡琴拉起一種曲調,相當於京劇的前奏曲。其調子悠揚,亢奮,激情和富有一種叫人遐想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