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對唱——傣劇(3 / 3)

《張四姐》講的是崔文瑞與母親瑞夫人,因遇戰亂,流落異鄉,乞討度日。七仙女中的四姐看見文瑞討飯孝母,實為孝子,頓生愛慕之情,隨即偷了玉皇大帝的收魂瓶和其他寶物,下凡與文瑞結為夫妻。

四姐用法術使平地建高樓,院中長出搖錢樹。從此文瑞過上了富裕的日子。村中的另一個富翁,外號“王半仙”,羨慕四姐美麗,欲霸占為妻,遂賄賂官府誣告文瑞,由此引出了一係列異怪離奇的故事。

《張四姐》遵循傣劇劇本的結構特點,在劇中既有悲,又有喜,同時還有武戲。並較好地塑造了張四姐的形象。1982年,芒滿寨應瑞麗、隴川兩縣的部分傣族村寨邀請前往演出,在擺場上,看電影的觀眾寥寥無幾,看演出的觀眾卻人山人海。

20世紀60年代以來,傣劇整理改編和創作演出了《海罕》、《娥並與桑洛》、《竹樓情深》等一大批劇目。

傣劇《海罕》劇情是景社國王義子海罕與景社公主玉蚌相愛,哥朗楓王為爭奪玉蚌攻打景社,結果遭到失敗,便設下陰謀擒斬海罕。玉蚌誓死不嫁哥朗楓王,也投江自殺。

第一場“出征”,海罕王子唱歌為百姓賜福,其唱詞是:“把歡樂的象腳鼓敲得更響,讓節日的香蠟為明月添花。鮮花啊,今夜要盡情開放,金孔雀啊,請到這裏自由地飛翔。”

百姓的合唱詞是:“鮮花在今夜盡情開放,金孔雀到這裏自由飛翔!”

玉蚌唱:“你的歌聲引來了孔雀成對飛翔,節日的香蠟把布少、布冒的心兒點亮,可惜嗬,鎖進王宮的孔雀怎樣展開翅膀,插在金瓶裏的鮮花難以吐露芬芳。”

第三場“計擒”。寫哥朗楓王的國師雙幸裝成布張嘎的爹弄用放了麻藥的椰子水激海罕喝時,唱道:“王子啊,百烏稱頌孔雀,不為它有高貴的模樣,人們喜歡象,隻因為它有溫順的性情。王子身居高位,屢建奇功,也許看不起低賤的百姓了!”

第五場“魂歌”,當海罕被哥朗楓王斬首示眾後,景社百姓爹弄和他的孫女妹罕哭祭他,妹罕唱道:“可憐你像金馬鹿跌下篝溝,又像孔雀被毒箭射穿胸口。”

楓王把海罕的頭顱掛在刺桐樹上示眾,海罕死不瞑目,高歌痛斥楓王,喚醒民眾。堅貞的玉蚌,騙得楓王令牌,借祭頭之機盜走海罕的頭顱,回奔景社。楓王得知,帶兵追趕,玉蚌眼看不能脫身,懷抱海罕頭顱投江殉難。景社國師即帶兵趕到江邊,憤討敵寇,戰勝楓王,保衛了家鄉。

此故事在德宏地區流傳甚廣。改編為傣劇上演後,很受觀眾的歡迎和讚賞。1984年,該劇赴昆明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戲曲錄像觀摩演出暨座談會和雲南省第二次民族戲劇調演,獲得春城觀眾和專家的好評。1985年該劇劇本獲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創作“團結獎”。

《娥並與桑洛》寫美麗的青年桑洛經商來到猛根,姑娘們打扮得漂漂亮亮到集市上去看他,桑洛和姑娘跳的就是孔雀舞。《娥並與桑洛》是一出愛情悲劇,男女主人翁相愛卻遭到封建家長的反對。

結尾是桑洛的情人娥並被桑洛母親拒絕,並受到淩辱、虐待。娥並被迫回家,不幸在歸途中嬰兒流產,到家而死。桑洛得知這一切後悲痛欲絕,在娥並身旁,拔劍自刎。這一對情人死後變成一對孔雀,在大青樹下翩翩起舞。

《竹樓情深》是寫傣族戰士岩旺,在守衛邊防的戰鬥中英勇犧牲。連長劉漢柱親自到烈士家鄉—容蚌處理善後。岩旺媽得知兒子犧牲,悲傷過度,神智迷亂,錯把劉漢柱當岩旺。漢柱為安慰老人,不顧未婚妻胡薇的反對,跪地認親,並寫報告請調到容蚌邊防部隊,照顧烈士母親。

胡薇不理解,與他斷絕了關係。岩旺媽神誌清醒後,麵對眼前局麵,深感內疚,堅持要劉母把兒子帶走。劉母卻認為,岩旺是為保護漢柱才犧牲的,漢柱認親理所當然。兩位母親為此而爭執不下。劉在與傣族姑娘罕亮共同照顧岩旺媽的過程中,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

為了圓滿解決兩位母親之間所引起的“矛盾”,劉毅然向罕亮求婚,兩顆相愛的心融合在一起,兩位母親之間的“矛盾”也得到了緩解。

該劇著力於揭示邊疆軍民的高尚情操,語言具有民族特色,人物的設置體現民族團結。這個戲是作者反映當代軍人生活題材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劇本發表在《雲南戲劇》1986年第6期。1989年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銀獎。

還有後來編寫的傣劇《岩佐弄》。講的是準染國的百姓被蛇妖殘害,良家婦女無辜受辱。百姓紛紛進宮向國王請求除妖。國王不理。後來,蛇妖進宮纏住公主,國王請來未婚駙馬景社太子除妖。景社太子被蛇咬嚇得心驚膽戰,解除婚約。國王迫不得已,出榜招賢,許願誰能除掉蛇妖,即招為駙馬。

岩佐弄得知此事,決心為民除害,救出公主。他求得老獵人的支持,一起進宮除蛇妖。但是,國王見岩佐弄是個平民百姓,反悔諾言。善良忠貞的公主得知國王失信,決心棄富就貧。在宮女的幫助下,她打扮成使女,逃出皇宮,與岩佐弄結成伴侶。

該劇劇情悲喜交織,音樂抒情優美,舞台美術民族色彩濃鬱,服裝鮮豔。加之演員吸收京、滇戲和傣族舞蹈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來表現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受到了觀眾的好評。1962年此劇曾參加雲南省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大會,1984年收入《雲南民族戲劇劇目彙編》。

[旁注]

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麵,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員外 全稱員外郎,是我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隋朝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在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

國師 又稱帝師,是古代天子帝王封賜給德學兼備的僧人或道士的尊號。我國的國師稱號是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的,後來有些學德兼備的高僧,常被當時帝王尊為國師。此外,“國師”是我國曆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

令牌 古代軍隊傳達命令的一種憑證,多為銀、銅或象牙製成。令牌通常由軍隊的最高長官發出,交給下屬軍官,用於在執行任務時證明其已經獲得了最高長官的指令和授權;或者證明持有令牌者是獲得了長官命令,正在執行特殊任務的身份,其作用與令旗相似。類似於今天的介紹信、授權證明書或執法證件。

孔雀舞 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於雲南省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穀、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相傳1000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傑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後經曆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

駙馬 我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因駙馬都尉得名。漢武帝時始置駙馬都尉。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以後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司馬昭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以後,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

[閱讀鏈接]

1980年傣劇恢複演出時,重在糾正傣劇演出中的漢族戲曲化的傾向,如完全套用滇劇的鑼鼓和戲裝、注重突出傣劇的民族特色,使傣劇成為傣族節日集會中的一朵鮮豔瑰麗的民族之花。1987年傣劇第一次走出國門到緬甸演出。每場演出中,觀眾過萬人,盛況空前。

1992年第一批傣劇學員到北京戲校學習,時下這批畢業的演員已成為傣劇藝術的接班人。他們根據《盜仙草》改編演出了《熱西姆洛》,使原本隻有歌、舞形式的傣劇又增加了打鬥場麵,受到傣族人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