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對唱——傣劇(2 / 3)

花燈 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我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間工藝品,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幹崖土司 1403年的明代置長官司,1444年升為宣撫司,與南甸、隴川兩宣撫司合稱為“三宣”。治所在今雲南盈江縣東北幹崖鎮的鳳凰城內。轄境相當今雲南太平江流域。辛亥革命後改為於崖行政區,1935年改置盈江設治局。

莊子 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師,號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代表作品為《莊子》。

天庭 泰初時,天鬥統治三界,但天鬥未稱帝,並非天帝,故而三界的中央權利中心稱之為“天庭”。自玉帝統治三界之後,三界的中央權利中心稱之為“天廷”,三界內外都歸其所管轄。天庭與天廷有略微的區別:天庭稍有局限,而天廷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權利中心,也就是天帝的宮廷。

觀音 全稱“觀世音”,又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觀世音”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隻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他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其故事被編入我國古代戲曲中被廣為流傳。

堂鼓 又叫做同鼓、戰鼓,清代則叫它杖鼓。堂鼓鼓麵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都不一樣,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較低,鼓邊的音比較高。經由通過敲擊鼓邊、鼓心和控製敲擊的力量。是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铓鑼 雲南少數民族打擊樂器。銅製。體圓麵平,形與一般鑼同,但中有乳頭凸起,用木槌敲擊,圓潤低沉,音色別致。主要流行於傣族、崩龍族及景頗族中,常由四麵或五麵編為一組,大小不一,掛在架上敲擊演奏。

葫蘆絲 又稱“葫蘆簫”,傣語稱“篳郎叨”,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閱讀鏈接]

清代光緒年間,盈江縣新城土司戲台上演出的傣劇劇目多以傳統戲為主,其舞台陳設十分考究。

舞台建築為土木結構,兩邊有“出將”、“入相”口,台中掛一塊底幕,樂隊設在舞台右邊。台口的柱子上貼著對聯,其中一聯為“一二人可率千軍萬馬,四五步如遊四海九州”。  演出時的舞台正中靠後的位置放一桌一凳,為“幕整”專用。桌上放置花瓶並插上鮮花,還放一樽香爐點著線香。這種舞台陳設屬官家所有,被廣泛用於傳統劇目的演出。

劇目蘊含豐富民族特色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戲曲的表演技巧而發展豐富起來的,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傣劇的劇目,內容較豐富,題材也較廣泛。

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風俗的歌舞小戲,有根據傣族民間傳說、敘事詩改編的劇目,有上百出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改編或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其中源自傣族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或佛經故事的有《千瓣蓮花》、《相猛》、《滿撒允悶》等。

《千瓣蓮花》是神話劇。講的是國王有次出遊,乘坐的大象不慎被青年農民岩昆用石傷了象腳。國王要殺岩昆,後因大臣求情,國王罰他去尋千瓣蓮花用以贖罪。

岩昆在水中仙人的指點下,曆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千瓣蓮花,原來千瓣蓮花是天上飛來的七仙女。七仙女見岩昆不畏艱辛而且誠實善良,答應去見國王。

不料國王見到美麗的七仙女後,竟翻臉不認賬,不但要殺岩昆,而且要強娶七仙女。七仙女施展仙法,使國王昏倒後死去。臣民一致推舉誠實勇敢而且本領超人的岩昆做了新國王。從此地方太平,人民生活越過越好。

《相猛》又名《阿暖相猛》。猛波紮年輕的國王沙凹利,以舉石比武的方式,為美麗的妹妹朗展補選婿。猛幹塔王子相猛取得勝利後,沙凹利嫌猛幹塔國小貧窮,反把公主許配給強國的混索萊王子。

正當準備成親時,突然吹來一陣狂風,朗展補被魔鬼掠走。相猛不顧安危把公主從魔窟救回,但卻遭到沙凹利誣陷,變為死囚。

深夜,公主聞訊到囚牢探望相猛,他們的真情感動了天神混西迦,天神把相猛就出了牢籠。相猛  回國後,決心把仇恨化為友誼,前去求親。途中又遭到沙凹利、混索萊聯軍的攻擊。

相猛和朋友南低信用寶箱除掉混索萊,羞死沙凹利,終於和朗展補成親並且繼承了猛波紮國王位。

此劇人物有天上的神仙,地下的魔鬼,人間的國王和百姓,人物眾多,神采各異。清潔跌宕曲折。整理改編後的劇本,在基本保持原劇本主要情節的基礎上,進行了壓縮。人物的塑造,感情描寫,情節設置,都符合傣族人民的心理要求和欣賞習慣。因此,此劇自19世紀80年代上演,一直久演不衰,是傣劇的優秀傳統劇目。

《滿撒允悶》劇本取材於傣族民間傳說及《召武定》故事中的部分情節。允悶城的王子滿撒求得父王的允許,出門學藝。滿撒的後娘朗來及大臣捧猛因嫉妒滿撒在不久的將來會繼承王位,暗派家丁途中謀殺,未遂。

後來,滿撒在林中被一村姑旺瑞所救。之後,滿撒查清了他後娘朗來不僅迫害他,而且迫害過他的親生母親及妹妹,他設法找到母親,在山間茅屋裏母子相會。然後,母子三人返回宮廷,終於澄清了宮殿中的是非善惡。

此劇劇情展開順暢。表演上,糅進了傣族孔雀舞和棍舞,具有較為鮮明的民族特色。

傣劇的傳統劇目還有《京省猛煥》。《京省猛煥》講的是猛扳納西的公主招親。為奪得美貌的公主,京省和猛煥兩個機智勇敢的王子顯示了各自的本領,他們互相鬥法,呼風喚雨,從地上鬥到天宮,甚至打入天宮。

後來,京省用計得勝,終於獲得公主的愛慕而結成夫妻。此劇一直是傣劇班經常演出的劇目,始終得到當地觀眾的喜愛。

傣劇在接受皮影戲、京劇、滇劇影響過程中,也很自然地把漢族戲曲劇目移植過來演唱,有根據漢族戲曲和小說演義改編的等,如《咩魔婆念鬼》、《陶禾生》、《張四姐》等。

《咩魔婆念鬼》漢語名《西門豹》。傣語的咩魔婆,即是漢語的巫婆。該劇流傳於幹崖、盞達地區。劇本取材於《史記》的《滑稽外傳》中的《西門豹治鄴》。

某地,河水猛漲,咩魔婆乘機裝神弄鬼,詐取財物,竟至官家麵前,宣稱河水猛漲,需要把美麗的姑娘送給龍王為妾,水才能退去。

官家心裏明白,將計就計,隨即命令府衙差役、通知官吏、鄉紳、百姓們,一齊集中到河邊,把咩魔婆和作惡多端的官吏扔下了河,然後帶領大家治水。

《陶禾生》書生陶禾生在書房念書。觸犯天條、將遭天神雷擊的狐狸精,在急風暴雨中,從窗口跳進陶禾生的書桌下躲藏,免遭雷擊而得救。為了報答陶禾生的恩情,狐狸精把陶禾生的靈魂引到喬員外家的花園裏,與美麗的小姐喬金英相會,彼此產生了愛慕之情。

後來,陶禾生托媒到喬員外家去求婚,遭到了喬員外的反對,逼得喬金英含恨死去。陶禾生在狐狸精的幫助下,來到了喬金英墓前,祈求陽間不能結為夫妻,死後也要在陰間結為夫妻。這是墳墓突然裂開,狐狸精把喬金英的靈魂引出來,使他倆終成眷屬。

此劇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結構緊湊,比喻貼切,詞句優美,很受傣族人民歡迎,是翻譯改編漢族小說為傣劇劇目較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