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對唱——傣劇(1 / 3)

歌舞對唱——傣劇

傣劇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它發源於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並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而形成。

傣劇的表演,傳統劇目多以唱為主,有簡單的表演動作。唱腔以傣族民歌演變而成的“戲調”為主。可分為羽調式和徵調式兩大類。  音樂是傣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特色濃鬱,充滿陰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所有這些,都是傣劇被譽為東南亞明珠的重要標誌之一。

歌舞對唱演變的劇種

在我國雲南有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名為傣族。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手們把眼前事物和生活中的感受編成唱詞,即興演唱,唱出來的調子就是“喊班濤”。

用山歌找對象,是傣族地區一種習俗,青年男女們在試探對方、傾聽愛慕時一唱一答,便產生了“冒少對唱”。

這時的演出,演員們隻是坐在台上,以彈詞說唱的形式表現戲劇人物、揭示情節,輔以簡單的手勢和麵部表情。後來,藝人們改變腔調,加上動作,發展成表現人物的“布騰拉”。“布騰拉”已有說有唱,有歌有舞,還有紙糊人跳的道具牛,表現爺爺和孫子犁田,奶奶送飯,三人對唱。

後來,藝人們又創造出一種詩、歌舞相結合的藝術節目。如《牙聖西》、《高罕》等,人們稱它為“十二馬”。“十二馬”雖然還幼稚、粗糙,但已經具備了戲曲的雛形。

其特點是歌舞性較強,或偏重於演唱性。例如表演《十二馬》時,由六男六女各人一手持花燈一手執扇,騎竹紮紙馬,來往穿花,用邊舞邊唱的形式表現出12個月的季節變化和生產勞動情況。

這與漢族早期的民間花燈歌舞頗類似。後來“十二馬”逐漸增附了人物故事情節,但故事情節與傣劇舞蹈動作聯係不夠緊密,演員常常是根據鑼鼓節奏用進三步、退三步的舞蹈動作表現。

當時傣族演員文化水平低,唱詞記不住,就由師傅在台桌後麵逐詞逐句提示。因要聽詞,所以台上的演員往往是唱而不舞,舞而不唱,說白也少。這種古樸的演出方式,使隻要能舞能唱的傣家人都能上台過過戲癮。群眾是演員,演員是群眾。

到了大約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將漢族的京劇、川劇、滇劇劇本叫傣族知識分子翻譯成傣語,融合了“十二馬”搬上舞台,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這就是傣劇。唱腔也從傣族民歌演變而成的“戲調”為主。盈廷還編寫過傣劇《沐英征南》。

另一位幹崖土司刀安仁也組織編寫過傣劇《朗畫帖》、《龍宮保》、《朗高罕》等劇本。他們為傣族戲曲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幹崖土司刀安仁,為引進滇劇之長,促進傣劇的發展,組織移植改編的傣劇代表劇目之一便是《莊子試妻》。《莊子試妻》故事見《今古奇觀》,是《莊子下紅塵》的續集,兩個戲共同組成一個連台本戲《莊子》。《莊子試妻》更受觀眾歡迎。

莊子自天庭下到凡間,十分熱戀美貌的妻子。觀音菩薩為超度他返回天庭,便幻化成一個新喪夫的寡婦,到新壘的丈夫墳前,用扇搧墳,使墳土快幹,以便早日改嫁。莊子見了決定回家試妻是否忠貞。

回家以後,他裝著樂嗬嗬的樣子又唱山歌又搧扇子。妻子問故,莊子便講了剛才所見,妻子表示絕不是那種無情無義的女人。

一會兒,莊子忽然“病種”身亡,並用文帚變出自己的“學生”和“書童”來為他發喪。妻子見學生年輕漂亮,便以言撩撥。學生順水推舟,滿口應允。正在妻子高興之時,學生又忽然病危。妻子詢問書童,回答說:“相公常發此病,需服人腦方可痊愈。”

妻子略一思索,便手持斧頭,撬開莊子棺材,欲取莊子的腦來醫學生的病。不料,棺材撬開,莊子複活。問明原因,妻子羞愧不已,自縊身亡。莊子從此斷絕了塵緣,隨觀音菩薩上天去了。

據傣劇老藝人介紹,當時演出非常精彩,語言既口語化又很生動。此劇雖然是漢族題材,但已經傣族化,劇情在傣族觀眾中產生了共鳴,所以很受歡迎。

傣劇受到漢族劇種的很大影響,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變和提高。例如“點戲”和“發分”便是在傣劇吸收滇劇的表演方式之後的一種即興表演。

點戲,便是由“摩整”即傣語指扮戲師傅向演員講述戲劇的情節,分配角色,台詞對白由演員按照戲劇的情節的發展即興創作。

發分,則是“摩整”把各人擔負的角色上下銜接寫在紙上,分發給各人。演員分出男女角色,有生、旦、淨、醜的行當,穿漢族戲裝,踩著“冬冬湯”的鑼鼓點,作“前進三步,後退三步”的身段表演動作。

這時的傣劇,已經有了漢戲的鑼、鼓、鈸等樂器,男角多穿漢族古戲裝,女角保持傣女裝,唱腔則仍保持著傣族音樂的特點。傣劇音樂是傣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民族特色濃鬱,充滿陰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幾乎完全不受其他劇種音樂的影響。

傣族篤信佛教,僧侶為教徒誦經時,是以朗誦性較強的唱詩形式進行的。這種僧誦的形式,由於詩文優美,押韻動聽,演唱悅耳,故受到教徒的普遍歡迎。起初,傣劇音樂的特點是全劇從頭到尾隻有一個曲調,曲調與曲調之間配以打擊樂,個別劇目中加了少量的山歌調或“十二馬”調。

後來,演唱的曲調相對穩定下來,出現了“喊火令”、“喊數端”和“候達拉”等常用曲調。這些曲調,與支那山歌融合衍化,漸漸形成傣劇基本曲調的特征。

1910年左右,刀盈廷的兒子刀安仁從日本留學回鄉,在盈江組建了第一個傣劇專業劇團。他一方麵派人到騰衝、昆明去學滇戲一方麵還請滇戲藝術家到盈江教戲。傣劇的演出,也從田間、廣場,走向舞台。

傣劇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由盈江一帶傳播開來。在傣劇發源地盈江,最早的戲調有“城子戲調”和“壩子戲調”兩種。隨著傣劇的傳播,逐漸融入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傣族民歌調,使傣劇詞調不斷獲得豐富。如盈江戲調傳如芒市後,吸收了“喊半光”,即跟鼓調,形成“芒市戲調”。

到了1950年左右,傣劇的唱腔經逐步發展形成“喊混”和“喊朗”,即男腔和女腔兩個基本腔調,這種兩種基本曲調分別貫穿全劇,唱段中間間以打擊樂,並間有少數山歌調。新的間樂布局形式階段。

1960年,盈江和潞西縣先後成立了縣級傣戲專業劇團。潞西縣傣劇團成立後,傣劇的唱腔又進一步吸收了芒市城子山歌、芒市壩子山歌、瑞麗山歌、孔雀歌、朗誦調等傣族民間曲調,使唱腔更加豐富。

傳統傣劇隻用打擊樂伴奏,多由堂鼓、大鑼、大鈸、碗鑼等組成,也有采用滇劇打擊樂和象腳鼓、铓鑼等傣族民間樂器混合組成。潞西縣傣劇團開始試用絲竹樂,以板胡領奏,並配以葫蘆琴等傣族樂器。

1962年成立了德宏的傣戲團。此後,傣劇在藝術革新和提高上取得不少成績,如在劇中加了前奏和尾聲。在唱腔設計中,根據人物性格和情節的不同變化,進行了很多傣族民歌等。

打擊樂仍以滇劇打擊為主,傣族民間打擊樂與之混合使用,在樂隊建製上,以漢族民間樂器為主,並與傣族民間樂器混合使用。演出中著傣裝,表演動作中融入傣族民間舞蹈的步態,伴奏方麵增加了葫蘆絲、二胡及象腳鼓等樂器,民族風格更加濃鬱。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傣劇在唱、做、念、舞上進行了綜合發展,在借鑒和運用漢族戲曲“四功五法”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傣族舞蹈、武術的動作,形成傣劇特有的演技,“拜佛手”、“象形身法”等。

因為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征,所以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在傣劇中,有很多孔雀的身形,例如“孔雀眼手”、“孔雀身法”等。

[旁注]

山歌 我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凡是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草原上牧民傳唱的牧歌、讚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漁民唱的漁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儀上唱的“哭嫁歌”,也都應歸屬於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