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滇粹——滇劇2(1 / 3)

戲苑滇粹——滇劇2

少數民族傳說融入劇目

滇劇在雲南民間廣泛流行,有眾多滇劇愛好者。由於他們的參與,對滇劇劇本的創作、加工,聲腔和表演藝術的提高和改進起了很大的作用。

雲南原住居民人數最多的白族和彝族,有本主和土主崇拜習俗,各村寨都有本主廟或土主廟,廟內均有戲台。所唱的戲曲劇目有很多是根據當地的民族故事和民族傳說改編的,如《蝴蝶泉》、《望夫雲》、《南慕罕公主》等。

《蝴蝶泉》來源自一個白族的美麗傳說,白族姑娘在竹林裏抱起了身上帶箭的小鹿,一隻凶惡的老鷹緊緊追來。眼看姑娘和小鹿即將被老鷹追上,白族青年催馬趕到,踢開了老鷹,救下了姑娘和小鹿。

姑娘和青年為小鹿取下箭。他們發現箭上標有“王”字,原來小鹿是虞王的獵物。虞王看著自己那半死的老鷹,十分沮喪。狗腿子發現了姑娘和青年,於是,虞王的馬隊緊緊追趕他們。姑娘和青年躲在崖下山洞裏脫了險。姑娘帶著青年來到自己家中。月光下,青年為姑娘戴上紅花,然後策馬離去。

第二天早上,姑娘在竹林裏與小鹿、小鳥嬉戲玩耍。突然,虞王淫笑著走上前來,姑娘慌忙投入父親的懷抱。夜晚,父親被殺,姑娘也被虞王的家丁搶走。虞王府內,姑娘執意不從,惹怒了虞王,姑娘被關進牢房。小鹿、小鳥把姑娘的不幸告訴青年。

青年深夜趕來救出姑娘,兩人騎馬逃走。但他們的坐騎被虞王的追兵一箭射中,雙雙摔下馬來。他們逃到了懸崖邊,又躲進了崖下的山洞裏,但被虞王發現而被捕。虞王要姑娘答應嫁給他才能免遭一死。他們悲憤不屈,雙雙跳入泉中,化成兩隻蝴蝶從泉中飛出,隨後,千萬隻蝴蝶在泉上飛舞。

《望夫雲》故事是白族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在大理,萬裏無雲的秋冬時節,蒼山頂峰常常升起一朵被稱作“望夫雲”的神奇美麗的潔白雲團。每當這朵白雲出現,蒼山洱海就會狂風大作,白浪翻騰。

相傳,南詔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公主,她在蒼山采花玩耍時,遇見了一位年輕英俊的獵人,兩人一見鍾情,深深墜入情網。公主向父王吐露真情,請求答應這門婚事。國王聽後,非常氣憤,把公主關進深宮。公王傷心極了,整天悶悶不樂,不思茶飯,盼著獵人來救她出去。公主讓貼身侍女去蒼山找到獵人,轉告自己的處境和思念之情。

獵人得知後,非常著急,但公主禁錮深宮,他無法接近。公主想念獵人,獵人更思念公主,他在蒼山上狂奔,高聲呼喚著公主的名字。他們純潔的愛情感動了山神,山神送給獵人一對翅膀。獵人有了翅膀,便悄悄飛迸王宮,帶著公主從宮牆飛了出來。

國王很快發現,立即派兵追趕,他們倆跑啊跑,一直跑到蒼山頂峰,藏進了石洞裏。國王派兵駐守蒼山,不準他倆下來,國王認為公主受不了蒼山的寒冷,會放棄愛情回到王宮。但公主執意追隨自己的情人,他們倆往洞裏過著自由自在的清苦生活。

冬天到了,蒼山頂上冰天雪地,獵人怕公主受凍,就去盜洱海東岸羅聖寺羅荃法師的冬暖夏涼寶衣,為公主禦寒,被羅荃法師發現,用法術把獵人打入洱海變成一頭石騾子。公主知道獵人遇難,悲痛而死。她的精氣化成了一朵白雲,升到蒼山頂,望她的丈夫,這就是望夫雲。

每到秋冬時節,當望夫雲升上蒼山頂,就要刮大風,這是公主要把洱海的水吹開,看看睡在海底變成石騾子的丈夫。這個充滿瑰麗民間色彩和悲劇內涵的民間故事,不但表達了人們對雙雙死去的情人的讚美懷念,還體現出白族人民不屈從專製統治、向往幸福自由的偉大精神。

《南慕罕公主》取材於傣族著名敘事長詩《葫蘆信》。該劇服裝華麗,舞台設計絢麗奪目,故事情節絲絲入扣、精彩動人。《南慕罕公主》的劇情隨著“吹起金號擺開儀仗,王宮中婚姻求婚使者”的話音響起而正式開始。

猛遮、景真是一衣帶水的兩個王國,猛遮王野心勃勃,妄想吞並景真。景真王決意為美麗、聰慧的女兒南慕罕公主招親,結成聯盟共同禦敵,而南慕罕公主卻與猛遮王的兒子召罕拉相愛。就在景真王作出擇婿決策時,召罕拉冒死來到景真王宮求婚,希望猛遮、景真和親,幹戈平息。

但是猛遮王卻居心叵測,屢次用計妄圖吞並景真,南慕罕都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化險為夷。最後危難之際,南慕罕用生命換來了和平安寧,被傣家百姓譽為“永生的金孔雀”。

這些劇目備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每年春節以後到農曆三月,正是農事輕閑的時候,這時便成了廟會的集中時期,幾乎村村都要輪流唱戲,各戲班都生意興隆。

唱戲的演員更多的還是普通群眾中的業餘愛好者,開戲之前數周都要先請戲師傅到村中教戲。一過春節,便開始了各戲班的演出旺季,那些能教戲的主要演員更是特別繁忙。

劍川文人趙師程的《社戲曲》一詩,對雲南春節後演鄉戲有著形象生動的描述:

南村北村同賽神,大男中男粉墨新。

大男昂長扮項羽,中男學扮虞美人。

下台不除紫巾岸,收場不洗翠眉頻。

但逢相識拉拉次,肥肉大酒歡良辰。

明年多收十鬥麥,為君再把粉墨勻。

由此可見,滇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雲南許多地方都有群眾性自發組織的鄉戲班,平時常有數人相聚在一起,拉起二胡、打開鑼鼓清唱打圍鼓活動。其中,茶館是開展這一活動的主要地點。這一風氣尤其在城鎮比較普遍,昆明等地的茶館幾乎終年鑼鼓聲不斷。

一些滇劇特有的劇目,在藝術上有濃鬱的雲南地方色彩,在內容上也強烈地反映雲南的社會狀況。滇劇的劇目約有1000多個,有秦腔路子、川路子、京路子和滇路子之分。秦腔路子與絲弦腔一起傳入,如《春秋配》、《花田錯》、《高平關》等。

川路子來自川劇,著名劇目包括五袍、四柱等。“五袍”包括《黃袍記》、《青袍記》、《白袍記》、《綠袍記》、《紅袍記》;“四柱”包括《炮烙柱》、《水晶柱》、《五行柱》、《碰天柱》等。

京路子來自皮黃戲,即徽劇、漢劇、京劇,著名的劇目有《打漁殺家》、《坐宮》等。

滇路子分兩種,一種是雲南作者或藝人編寫的當地曆史故事戲,如《薛爾望投潭》、《逼死坡》、《寧北妃》、《陳圓圓出家》,另一種是移植外地劇種的劇目,如《三國》、《水滸》、《紅樓》等戲中的部分節目,此外還有《打麵缸》、《大裁衣》等雜調小戲。

後來,滇劇藝人們整理出了大批傳統劇目,滇劇傳統劇目中半數以上是絲弦唱腔,其中《春秋配》、《梅降雪》、《花田錯》和《梵王宮》被稱為四大絲弦本。

《春秋配》出於清人傳奇,又名《撿蘆柴》、《撿柴砸澗》,寫的是書生李春發與薑秋蓮、張秋聯二位女子的愛情經曆。

明代商人薑韶的女兒秋蓮,受繼母賈氏虐待,被逼和乳娘到郊外去撿蘆柴。秋蓮病體劇懨懨,傷心地坐在道旁啼哭。書生李春發送友張雁行回家途中,見此情景,下馬詢問,乳娘敘述了這些事情後,春發深表同情,贈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