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滇粹——滇劇1(3 / 3)

1921年,滇劇坤角在昆明舞台上出現,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張寶釵、月中娥。

張寶釵在《斬三妖》中飾三妖蘇妲己。她上罩繡花被巾,遮胸露臂,手腕佩以花鐲銀鈴,叮叮有聲。身段婀娜多姿,眉宇間顧盼飛神,既顯其妖媚,又無賣弄色相之嫌,觀眾甚為稱讚,有“滇壇一枝花”的美稱。

1914年,昆明計有雲華茶園、群舞台、丹桂茶園、天樂茶園、榮華茶園、大觀茶園等6家戲園。最初各茶園均專演滇戲,由於雲華茶園首先赴上海請京角來昆演出,營業頗佳,各戲園老板爭相仿效,出現京、滇合演。

在昆明市滇劇發展的同時,臨滄市鳳慶縣成立了第一個滇劇社團尚友社。所演劇本大多為1935年有務本堂、雲南大新書店、瑞華書局等出版的《滇劇大觀》、《新滇劇》、《滇劇曲譜》等書中的劇目,並移植了一些川劇劇目。

1953年,順寧滇劇團成立,後來改為鳳慶滇劇團。鳳慶滇劇團經過多年演出實踐,已基本形成一支行當齊全,陣容整齊,唱、念、做、打各具風格,有一定影響的滇劇演出隊伍。

鳳慶滇劇團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同時,為改革滇劇唱腔作出了貢獻。如趙興仁在表演過程中創出的反絲弦、反二黃,以及融襄陽、胡琴、絲弦和雜牌小調為一體的五音聯彈,豐富發展了滇劇唱腔。

鳳慶滇劇團在演繹和移植一些好的劇目的同時,還創作產生了一批諸如《夜梅》、《雙冤案》、《生日蛋糕》、《借嫁妝》、《陽雀叫醒夢中人》、《湧金烈火》、《心願》、《對象》、《金秋宴》、《蜂王選婿》等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原創劇目。

1953年,在宜良還成立了協興滇劇社,把一些分散在民間的滇劇藝人吸收入社。1955年,宜良的滇劇班子合並於曲靖地區滇劇團,在宜良成立了曲靖地區滇劇團一隊。

1959年,宜良在滇劇一隊的基礎上成立了宜良縣滇劇團,雲南省著名滇劇演員彭國珍、小八音、戚少斌及琴師殷質泰等都曾經是該團早期的骨幹。彭國珍藝名“狀元紅”,是繼滇劇泰鬥栗成之之後藝術成就頗高的生角演員。

彭國珍出生於梨園世家,幼年家境貧困,5歲即隨父彭春陽學戲,7歲登台演出娃娃生,9歲參加名伶張子謙的戲班,又得到栗成之、鄭文齋、翠竹仙等大名伶的指點和傳授,使她有天賦的好嗓音更能得到發揮,特別是在吐字、運氣、行腔等方麵頗多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彭國珍20歲左右便已挑班演出,走紅滇中、滇南、滇東一帶,得到了廣泛的藝術實踐。新中國成立後即從宜良調來參加雲南省實驗滇劇團工作,又得到京、昆、川名藝人李鑫培、劉奎官、張德成、白雲生等的指導,技藝日臻成熟、完美。

1952年,年僅24歲的彭國珍就曾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飾演《送京娘》中的趙匡胤,榮獲三等演員獎。

彭國珍不但具有演戲的一些好條件,特別有一口天賦的金嗓子,而且愛戲如命,能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多方借鑒,強聞博記,所以其文武兼備,唱做俱佳,字正腔圓,韻味醇厚,身段利落,表演細膩,不露女相,在滇劇舞台上演出過一百多個劇目,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彭國珍戲路很寬,能戲不少,又擅長紅生戲,文武場麵均能操作。主要演出的代表劇目有《三打王英》、《搜孤救孤》、《轅門斬子》、《送京娘》、《斬黃袍》、《空城計》、《秦香蓮》、《王寶釧》、《徐楊頂本》和《哭祖廟》等。

彭國珍在《三打王英》、《轅門斬子》、《搜孤救孤》、《斬黃袍》等劇中的襄陽唱腔,在《秦香蓮》、《空城計》、《徐楊頂本》等劇中的胡琴唱腔,在《送京娘》、《王寶釧》等劇中的絲弦唱腔,都繼承了前輩藝術家的優點。並且,彭國珍博采眾長,有她自己的創造和發展,具有高亢雄渾、剛勁有力、韻味醇厚、揮灑自如等特點。

彭國珍在《搜孤救孤·盤刀門》中飾草澤醫人程嬰的神態表演,在《斬黃袍》中飾趙匡胤的醉態表演,在《秦香蓮·闖宮》中飾陳世美的內心人物刻畫等,都十分細膩生動、純熟老練,爐火純青,恰到好處,從而把一個個戲劇人物表演得活靈活現,塑造得栩栩如生。

後來,不少滇劇須生演員如莫寶華、陳榮生、唐朝觀、楊茂、高勇、潘亞吉等,都在學習彭國珍的唱腔和表演藝術,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彭國珍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繼“滇劇泰鬥”栗成之之後,最優秀的滇劇須生演員之一,她把滇劇須生的唱腔和表演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樹立起了一座曆史的豐碑。

“小八音”名叫萬象貞,雲南昆明人。1945年,萬象貞師從張禹卿學藝並登台演出。專攻花旦、閨門旦、青衣,擅演悲劇人物。她的嗓音醇厚、韻味獨特,表演準確細膩,並善於借鑒其他劇種的表演藝術,在滇劇演唱藝術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1956年,萬象貞參加雲南省第一屆戲曲彙演扮演《荷花配》中的荷花仙子獲表演一等獎。同年演出的《荷花配》、《烤火下山》、《借親配》等戲晉京演出,受到首都戲劇評論界一致好評。萬象貞主演的《借親配》195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在全國發行放映。

她主演的《荷花配》等戲於1957年9月由上海美術出版社攝製成畫冊出版發行。主演的《血手印》《杜十娘》等戲由我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錄製成《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發行。

這些名角,都使宜良縣滇劇團馮家發展壯大,在雲南獲得了廣泛好評。1967年,宜良縣滇劇團解散了。1979年,以宜良縣文藝宣傳隊為基礎恢複了滇劇團,不但招回了一部分滇劇老藝人,還吸收了一批年輕演員。演出了滇劇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七俠五義》、《三姐下凡》、《楊家將》、《樊梨花》等,受到了觀眾的好評。滇劇演出日益興盛起來。

1975年後,宜良縣滇劇團創作了曆史劇《天波潮》、《穿袈裟的軍人》等劇目,參加曲靖地區文藝彙演並獲獎。後來又創作了民間故事劇《兔仙救龍記》、現代劇《野菊花》《綠林新傳奇》等劇目,並且都在昆明戲劇彙演中獲獎。

宜良滇劇有著久遠的曆史傳統,有很多知名的滇劇老藝人活躍在其各個曆史時期的舞台上。宜良滇劇藝術根底較深,唱腔、曲調、表演、服裝都體現了滇劇的藝術風格,韻味濃鬱,在雲南省滇劇演出活動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深受群眾喜愛。

[旁注]

圍鼓 一種民間文藝,形式是十多個人圍坐在茶館裏、有的打鼓、有的敲鑼、有的吹笛、有的拉琴,演唱著生、旦、淨、醜、末,一應俱全的劇目。在我國古代,喜愛這一文藝活動的人上自官僚、文人雅士、下至車夫力行、文盲商賈,各界都有。

茶室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隻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說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澱川小舟上的窗戶設計的。茶室始於我國唐朝,大唐盛世,四方來朝,威儀天下。

京劇 又稱平劇、京戲,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從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粹”之稱。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司馬懿 (179年~251年),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73歲去世,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司馬昭 (211年~265年),字子上,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宣帝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265年,司馬昭病死,數個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狀元 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宋時廷試列一甲者,有時也稱狀元。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700多人,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

戲裝 我國傳統戲曲的舞台服。又稱行頭。包括戲衣、盔頭、戲鞋等。宋元以來,隨著戲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戲裝逐漸程式化,具有相對穩定的穿戴規則,並由繪畫服飾演進為刺繡服飾。清末,戲裝在新穎、輕便和寫實方麵有了改進,稱改良行頭。

二胡 我國古典樂器,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是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淒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之一。

琵琶 東亞傳統彈撥樂器,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我國秦代出現。在唐代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裏對所有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

林黛玉 小說《紅樓夢》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賈母的外孫女,字顰顰,海棠詩社別號瀟湘妃子。她自幼體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親早亡,寄住在賈府,後父親病故,從此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林黛玉生得傾城容貌,兼有曠世詩才,名列“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

武則天 (624年~705年),又名武曌,亦作武瞾、武照,通稱武則天或武後,我國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臨朝稱製,後自立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後,成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方丈 原為道教固有的稱謂,佛教傳入我國後借用這一俗稱。佛寺住持的居處稱為方丈,亦曰堂頭、正堂。這是方丈一詞的狹義。廣義的方丈除指住持居處外,還包括其附屬設施如寢室、茶堂、衣缽寮等。

武狀元 是我國古代武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選拔出來的或者經皇帝認定的第一名,或者稱為一甲一名武進士。在我國曆史上,人們崇尚“文治武功”,習慣於一方麵“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眾,維護社會太平;另一方麵“以武功戡禍亂”也就是保護國家安定、鞏固國家政權。

尚書 官名。尚書令,始於秦代,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章奏。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又稱中書令。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道腦。魏晉以後,事實上即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職,後不複置。清代“六部”的主官稱尚書。

府尹 官名。始於漢代之京兆尹。唐代之東都、西都、北都皆置府尹。北宋曾於京都開封設置府尹,以文臣充,專掌府事,位在尚書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但不常置。明代於應天、順天,清代於順天、奉天設置府尹,其佐官稱府丞。後亦用以泛稱太守。

五音聯彈 亦作“五音連彈”,又稱“雙琴換手”、“換手連彈”,屬於說唱音樂的一種特殊演奏形式,由梅花大鼓伴奏樂師的演奏發展而來。由四人演奏五件樂器,每人雙手同時演奏兩種樂器,分別演奏鄰座樂師的樂器,聯合演奏一曲,再由梅花大鼓演員搭配擊鼓,並在和諧的樂曲聲中引吭高歌。

娃娃生 專門扮演兒童一類的角色。娃娃生頭上戴著孩兒發,身上穿著茶衣。這種角色都是用本嗓唱念的,雖然很年輕,但也不用小生的唱法來唱。娃娃生雖然用本嗓來唱,可是又不能唱成老生腔,所以娃娃生的唱腔是混合了生、旦和小生的唱腔,這是很特別的。演起來要有天真爛漫的兒童稚氣。

趙匡胤 (927年~976年),北宋王朝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清苑縣。年輕時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960年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死後葬於鄭州鞏義宋陵之永昌陵。

[閱讀鏈接]

滇劇對戲曲藝術的影響非常深遠。1952年,滇劇藝術家碧金玉與另一滇劇表演藝術家趙吟濤等合作,演出滇劇傳統戲《闖宮》,榮獲一等演員獎。  碧金玉唱做俱全,很能刻畫和表現人物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激烈的矛盾衝突,放在《投店》之後演出可以承前啟後,使全劇的結構完整,渾然一體,順暢自然。

田漢等很多戲劇大家和各劇種的大名伶、行家裏手看了《闖宮》這折戲都齊聲稱讚這折戲很好,從此以後,各劇種演出《秦香蓮》時都增加了這折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