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滇粹——滇劇1(2 / 3)

栗成之表演上從人物出發,通過劇情,深挖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他和李瑞蘭在合演《桑園會》時,因觀眾太多,竟把廂樓壓垮,原因就在於栗成之不是為唱而唱,而是把人物的心情唱活,把冷戲唱熱。

栗成之在《七星燈》的演唱中,通過氣功變臉,表現孔明臨終時的神態,堪稱一絕。他扮演《馬房失火》中的白槐、《四進士》中的宋士傑、《醉金殿》中的李白、《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等人物,充分表現了唱、念、做、表演俱佳的深厚功力。栗成之在《麥裏贈金》等醜角戲中的表演也特別獨到。

另外,《空城計》是被譽為“滇劇泰鬥”的粟成之的代表劇目,敘述了三國時諸葛亮用計智鬥司馬懿的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了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十五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在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5000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隻剩約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

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麵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麵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著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急忙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麵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 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在這個劇目當中,栗成之所演的諸葛亮備受人們的喜愛。栗成之對滇戲唱腔和念白,總結了6項“滇劇之要訣”:一是戲要有四要,即嗓音、字眼、腔調、板眼;二是戲要有五聲,即唇、齒、鼻、舌、喉;三是十三韻之分;四是字音的四呼,即開口、齊齒、合口、撮口;五是應辨字音的尖圓;六是滇腔的板腔係統。

栗成之為振興滇劇耗盡一生精力,從劇目、表演、理論、戲德、育人等方麵,為滇劇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除了栗成之為以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名演員。劇場時期的群舞台先唱京戲,後由羅香圃經營,業務蒸蒸日上,一個行當多到近十人,羅香圃本人是玉溪瓦窯村人。他待人以誠,能攏得住群眾,他本人又是有名的“都督小生”,有一定的號召力。

生角還有劉海青、李筱軒等。劉海青有“活關公”之稱,他去世後,人們為他寫了挽聯:

影事憶開元,歌營場中如子少;

衣冠感優孟,落花時節吊君來。

在道琴唱詞中,也有對劉海青的讚詞,其中唱道:

群舞台有個羅湘圃,好戲一出接一出,蓋世伶唱的是“三賣武”,栗成之拿手是“八義圖”,王樹萱裁縫來偷布,劉海青的關公把名出。

從以上這些記載可以看出,人們對劉海青的喜愛。

旦行的名角有李瑞蘭,原名李會賢,瑞蘭是藝名。他主工青衣花旦。李瑞蘭幼年時,母親早喪,父親外出不歸,便隨祖母遷至四街,靠其姑媽撫養。

李瑞蘭從小喜愛滇劇,而且十分聰明,聽後就能仿唱,在四街常隨玩友清唱演出,技藝漸進。祖母死後,李瑞蘭開始流浪昆明,後來投師張瑞卿學藝深造。

1916年,李瑞蘭與羅香圃合開榮華茶園,後來到群舞台演出。因其嗓音清亮圓潤,行腔吐字用氣得法,被稱為“高音小旦”。曾有“李瑞蘭的嗓子,水仙花的樣子”以及“李瑞蘭一腔定太平”的讚語流傳。

李瑞蘭善於博采眾長,並將雲南民歌融於滇劇聲腔之中,既鄉土味濃厚,又親切動人,戲班藝人為之稱讚,廣大觀眾也非常歡迎,曾兩次獲得“狀元小旦”之稱。李瑞蘭的聲腔以胡琴腔最為有名,絲弦、襄陽也有獨到之處。《滇劇簡史》稱他為“近代的青衣宗師”。

李瑞蘭在昆明曾為護國起義義演,名盛省城。離開舞台後,李瑞蘭在昆明開辦了瀛仙茶園。不久,他應邀至個舊、蒙自一帶演出。

在此期間,李瑞蘭除了登台演戲外,還收徒傳藝。李瑞蘭為人性情剛直,雖演旦行,在台下全無忸怩之態,為防地痞流氓欺侮,常暗帶匕首在身,故又有人戲稱他為“光棍小旦”。

1925年,李瑞蘭回鄉省親時,幫助開展戲劇活動,在四街組建了紅杏群逸班,所需戲裝、砌末,除會友少量自籌外,大部由他資助。後因遇匪亂,戲裝被毀,憂憤成疾。

1927年,李瑞蘭返回昆明後,滇劇名流江映樞邀他父子同演《三娘教子》。臨開戲,其子幼蘭反串小生因故未到,雖已另調他人補角,但李瑞蘭卻氣急攻心,加之他每天奔波兩個茶園演出,勞累過度,不幾天病重去世。滇劇界及廣大觀眾甚為惋惜,評價他為“一代青衣皇後”。

李瑞蘭的子女幼蘭、小蘭、雪蘭及他的徒弟少蘭、桂蘭被並稱為“五蘭”,均得其真傳,尤以唱功見長,被稱為滇劇界的“瑞蘭派”。李少蘭也灌有唱片,如《春花走雪》、《春秋配》、《斬經堂》等八出戲。

其他的名角還有張禹卿等。張禹卿是雲南文山人,著名的滇劇演員,他工花旦、青衣,藝名“竹八音”。張禹卿16歲拜師學藝,曾隨雲南商人到十多個省、市經商,悉心觀摩其他劇種的演出,吸取其長以豐富滇劇的傳統藝術。

張禹卿的拿手戲,大都經過他整理劇本並設計唱腔、身段。他還擅操二胡、琵琶等多種樂器,改革了滇劇絲弦唱腔,創造了一些富有表現力的新板式。

張禹卿注重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曾根據民間婦女哭亡人的聲調,創造了胡琴的幽冥鍾滾板。張禹卿嗓音圓潤,行腔輕柔,擅演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他常細心揣摩林黛玉的性格,在《黛玉焚稿》一劇中,表現了林黛玉的感情氣質,被觀眾稱為“活黛玉”。

張禹卿的代表劇目還有《西廂記》、《寶玉聽琴》、《昭君出塞》、《拾玉鐲》、《血手印》、《烤火下山》、《殺狗勸妻》和《春秋配》等,她善演《西廂記》和“紅樓”戲,有“活黛玉”之稱。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後來,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

故事講的是,前朝崔相國去世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的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

這崔鶯鶯年方19歲,針線女工、詩詞書畫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有一次,崔鶯鶯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裏的小二哥說,這裏有座普救寺,是武則天皇後的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讚歎道:“十年不識君王麵,始信嬋娟解誤人。”

為能多見上幾麵,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

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也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

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

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產生了愛慕之情。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

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隻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

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是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了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

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

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隻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無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裏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並決定擇吉日完婚。

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張禹卿晚年從事戲曲教學,熱心培育滇劇人才。滇劇著名演員碧金玉、萬象貞即小八音都是他的弟子。

碧金玉本名楊素馨,雲南省開遠市人。碧金玉是繼著名滇劇旦角表演藝術家竹八音、李瑞蘭、李桂蘭、李少蘭、筱黛玉、張吟梅等之後又升起的一顆最明亮的滇劇明星。

碧金玉自幼家貧,無以為生,但她酷愛滇劇藝術,從小就經常出入戲院看戲。著名滇劇表演藝術家竹八音率班到開遠演出,慧眼識人,收她為徒,悉心傳授。年幼的碧金玉機靈過人,博聞強記,勤學苦練,不久即能登台演出。

碧金玉初學醜角、武生,能演《小放牛》、《十八扯》等戲,後來又向李桂蘭、徐佩林、栗成之、喬秀峰等名伶請教。並同台演出,轉演青衣、老旦、花旦、彩旦和小生,技藝猛進,能戲漸多,名聲逐漸遠揚。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碧金玉就走紅了滇劇舞台,馳名雲南全省。她所灌製的唱片《雷神洞》、《江油關》、《搶雨傘》、《趙五娘》、《秦香蓮》等10餘張,享譽全國。

碧金玉文武雙全,戲路極寬,主要演出代表劇目有《秦香蓮》、《趙五娘》、《王寶釧》、《王誌貞》、《玉堂春》、《春秋配》、《二度梅》、《血手印》、《王昭君》、《江油關》、《搶雨傘》、《白扇記》、《柳蔭記》、《碧玉簪》、《擦臉認妻》、《秦雪梅吊孝》、《穆桂英》和《樊梨花》等。

碧金玉嗓音清脆,韻味醇厚,行腔舒展自然,委婉流麗,表演細膩嫻熟,生活氣息濃厚,台風嚴謹,自成流派。碧金玉注重培養人才,在她指導下成長起來的中青年演員已成為滇劇藝術骨幹。如著名滇劇演員王玉珍、魏瓊芬、馬瓊芳、陳月娥、楊家美、李麗華等深得其妙傳。

滇劇淨行的名家有王海廷、李文明。王海廷原係川劇演員,他的《鍘美案》等3出備受人們的歡迎,這3個劇目和李文明的《歎更誇將》、《五台會兄》等劇目都灌了唱片。

旦角有王水牛、王樹萱等。王水牛人稱“神醜”。王樹萱在《祭棒捶》時,一口將頭上的燭燈吹滅。王樹萱演滾燈,頭頂燈碗,在板凳上轉3轉,下凳後鑽3次凳,最後還把燈吹熄。《收癩龍》靠旗紮臂上收攏又打開。《楊廣逼宮》還大耍翎子。

舊時的滇劇演員,不少身懷絕技的。如旦角李鳳鳳,他演《偷盜遇魔》把辮子豎起還吊梁上。男旦演《南唐度藥》時,他演劉金定從口中,下腰把藥成直線噴入楊文廣口中。

此一時期,圍鼓茶鋪興起。昆明最大的圍鼓茶鋪有三合宮、八寶園、陶然亭。相繼開設的茶鋪有閣樓腳茶室、益和公茶室、雲光茶室、慶豐茶室等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