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救出羅細杏,其父羅大爺揮刀衝進儂大爺家拚命,結果被三狗刺死。儂大爺的幫工阿發在羅細杏與情人阿品逃婚途中因護阿品中箭犧牲。還有羅細杏、阿品的好友棍師和阿仙都奮不顧身、機智敏捷地與儂大爺及其管家鬥爭,保護這對情人逃出了虎狼窩。
布依戲《羅赫信》故事情節與《羅細杏》有些相似,為反對父母包辦婚姻,羅赫信不去丈夫盧秀文家“坐家”而與情人盧阿秋雙雙出逃。
《紅康金》中3個反對包辦婚姻的布依族姑娘妹勤、妹快、妹花在她們婚姻遭到家庭的百般迫害後,3個人把頭發捆在一起,一齊跳入滔滔的紅康金河中,用死來表示對封建婚姻製度的強烈控訴和反抗。
布依戲也有不少反映機智人物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81年演出的《人財兩空》。這個戲是冊享八達寨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況甲的故事》改編的。 這個故事是通過一件事、一個情節,歌頌了勞動者的聰明才智,揭露了財主的醜惡嘴臉。
“甲”在布依語中是“孤兒”,“金”是聰明,《況甲的故事》是《甲金的故事》的異名。布依戲《人財兩空》中的黑甲的原型即是甲金。
這個戲隻有兩場。反麵人物有老財及其老婆財婆,正麵人物有老財的長工黑甲、媒婆江嫂。戲曲內容講的是老財借故到江邊亭收租發債,想把王大爹的女兒王二妹娶過來做偏房,請江嫂做媒。
江嫂想:“老笨牛想尋花問柳,五黃六月來收租息,鄉親們危急他歡笑,這缺德事幹不得。”所以她和財婆派去監視老財的黑甲一起表麵上打著為老財辦好事的幌子,實際上利用老財怕老婆又愚蠢的弱點,巧妙地作弄他並讓他立下了免掉江邊亭全寨曆年所欠債的字據。
後來在老財和二妹“拜堂”時,他們暗中請來了財婆,使怕老婆的老財落得一個“人財兩空”的下場。全劇尖銳的階級鬥爭是在詼諧風趣、諷刺幽默的喜劇氣氛中表現的。無論正反人物都性格突出、形象鮮明。
《窮姑爺》也是反映機智人物布依戲之一。《窮姑爺》又名《三老姨》,或稱《卜當》。講的是布依族某村的寨老有3個女婿,大女婿、二女婿富有,三女婿貧寒,卻聰明過人。一日,3個女婿同往嶽父家中,嶽父嫌貧愛富,對大、二女婿熱情款待,對三女婿則打發另宅食住,並拿蓑衣予以當被。三姑爺一氣之下,想出了懲治他們的辦法。
三女婿將蓑衣扯開搓成繩索,半夜時,把大女婿、二女婿的馬拴在一起,馬嘶聲驚動了二人。他趁二人前往馬廄看馬時,進入住房,把糞便放在二人床上。大女婿、二女婿返房見狀,怕嶽父責怪,隻好連夜離開嶽父家中。
次日,嶽父未見大女婿、二女婿共進早餐,問其下落,三女婿托言上山尋找,乘機將蓑衣鬥笠掛在山上,聲稱二人無顏下山,並要人送食。
寨老責人送去酒肉,三女婿獨自在山上受用後,將剩食埋於土中。下午,他邀嶽父上山打獵,當嶽父饑餓欲等食物充饑時,他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刀,聲稱“寶刀”可以掘土取食,並當場用刀掘土,取出食物給嶽父食用。嶽父慕其寶刀,逐用重金買下。三姑爺拿著賣刀的銀兩揚長而去。
《窮姑爺》這出戲情節曲折,演起來,十分詼諧,深受觀眾歡迎。
布依戲在演出上,很多都是用“雙語”演出,如在正戲演出前的“引子”、“定場詩”、“自報家門”等與表現劇中“規定情境”時,均說漢語,而抒情演唱、對話道白、插科打諢,即用布依語。
這種采用“雙語”的表舞演唱並重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其移植戲之固定模式,充分地顯示了在移植戲中濃鬱有民族藝術特色和藝術特性。
布依族人民在不斷的發展中,善於吸取漢文化養料來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們把移植劇目,視為通向戲劇文化的橋梁。這些劇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愛,並用自己喜聞樂見藝術形式去規範它們,再現它們,並融入布依族文化內涵特質。
布依戲主要由村寨的民間業餘戲班加以傳承。戲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為基礎,戲師為班頭,各班每年春節期間必須為本寨,或沒有戲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災祈福、驅鬼逐疫。
布依戲擁有劇目100餘出。由於過去布依族沒有文字,戲劇傳播僅靠戲師口傳身授,或用漢字記布依語音成本傳世。曆史上的劫難和老戲師的逝世,造成大多數劇本被毀、失傳的狀況。據統計,現存劇目僅80餘個。其中的《窮姑爺》、《人財兩空》和《羅細杏》奪得全國大獎。
[旁注]
端公戲 俗稱“壇戲”,是一種巫師組班裝旦抹醜、巫步神歌、踴踏歡唱的地方小戲。因其行頭簡單,一包袱可攜,所以又叫打包袱。端公戲本為古代巴蜀巫師跳神的歌舞形式,後來發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其唱腔樸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
花轎 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古代花轎的種類及樣式繁多,因各地的習俗、貧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花轎罩轎子的帷子都選用大紅色的彩綢,並繡有富貴花卉、丹鳳朝陽和百子圖等吉祥圖案,綴以金、銀色,以烘托熱鬧喜慶氣氛。
拜堂 也稱“拜天地”。古代婚禮儀式之一,我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複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
[閱讀鏈接]
《羅細杏》1984年在昆明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會演的大大地露了臉,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孔雀杯”獎,劇作者獲“優秀劇目”獎,女主角黃成珍獲最佳表演獎。這一殊榮,使布依戲得到中央權威的肯定。座談會上受到專家的讚譽。
從此,布依戲被正式載入我國民族劇種史冊,列入國家戲曲大觀,為國家所公認的18種少數民族劇種之一,並且名列第八位。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