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韻文——布依戲(2 / 3)

由八音坐彈演變的布依戲音樂曲調,有過場調、京調]、起落調、翻演調、馬倒鈴、緊板、慢板、正調、長調、武打升官調、八譜調、反調、倒茶調、吃酒調等。如布依戲《羅細杏》就有布依傳統的“八音”及喜調、哭調、山歌調,以及彩調中的四平腔、八路優等曲牌。歌唱時融入了布依族獨有的真假聲及高音收尾的民歌唱法,聽起來古樸純真、優美心。

布依戲受壯劇影響,但多年來經過布依族戲曲藝人的發展創新,唱腔與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如壯劇用正反調形成的自然和聲演奏,布依戲用正反調演奏。壯劇高音胡是用馬骨製作的,布依戲高音胡多用牛骨製成。壯劇低音多用二胡,布依戲低音用的是葫蘆琴。壯劇幕布一般未著畫裝飾,布依戲幕布多著畫裝飾,甚至連頂篷也畫有圖飾。壯戲劇目不分“正戲”與“雜戲”,布依戲則分“正戲”與“雜戲”。

布依戲正戲多沿用漢戲劇本或漢族古代故事改編本,如《玉堂春》、《秦香蓮》、《祝英台》、《送京娘》、《樊梨花》、《朱砂記》、《三下南唐》、《四下河東》、《轅門斬子》、《五虎平西》等,表現漢官時,自報家門,審問等用漢語,引子、定場詩、演唱則用布依語。

雜戲開始時沒有劇本,全憑口頭流傳,故演出以生活小戲為主,篇幅較短,多表現本民族故事,具有濃鬱的民族生活特色。後來,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存留下來的布依戲已無“正戲”與“雜戲”之分了。

[旁注]

織布舞 亦稱紡織舞,是布依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及勞作中創造出來的舞蹈形式。描繪了布依姑娘們從自己開荒、播種、收棉、采製、紡線、整理等到把布放到染缸裏染上色彩的全過程,舞蹈顯得輕快靈巧而又生動活潑。織布舞在布依族廣為人們所樂道。

花包舞 又稱糠包舞,主要流行於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區。多在春節、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日期間,在寬敞的壩子進行。舞時,男女麵對麵站成兩排,手上各拿一個花包,互相拋擲。舞蹈動作有蹉步向前、轉身、起步、退步等,舞姿柔和,優美自然。男女之間常以互擲花包表達愛慕之情,圍觀者吹木助興,氣氛熱烈,是男女青年最喜愛的舞蹈。

扁擔舞 壯族傳統民間舞蹈,源於舂米的勞動生活,是從“舂米舞”而發展為用扁擔敲打板凳的形式,人們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穀、舂米等。扁擔舞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便慢慢改為用長條凳。

葫蘆胡 壯族、布依族弓拉弦鳴樂器。壯語稱冉卜,“冉”為胡琴統稱,“卜”為葫蘆,意即用葫蘆製成的胡琴,故稱葫蘆胡。形製獨特,音色渾厚,常用於器樂合奏或為壯劇、布依戲伴奏。流行於廣西、貴州和雲南省等地。

勒尤 布依族人民獨創的民間傳統樂器。勒尤原稱“勒悠”,由於這件樂器像嗩呐一樣吹奏,且又用蟬兒做蟲哨,發出蟬蟲悠悠的歌聲,所以,大家就叫它“勒悠”。後來,它又逐漸成了布依族後生談情說愛的媒介,因而也叫“勒尤”或“勒友”。勒尤流行於貴州西南廣大地區。

八仙 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葫蘆琴 納西族拉弦樂器。流行於雲南保山地區。用葫蘆瓜殼截去兩端做成共鳴筒,小的一端蒙以蛇皮或青蛙皮,琴筒的外測開有許多小孔,其功用與牛骨胡同。音樂圓渾、略帶沙沙聲。它沒有自己單獨的演奏樂曲,是布依戲、八音座彈伴奏最具民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在樂隊中與牛骨胡配成“公母”琴。

壯劇 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托”即“土戲”,以別於漢族劇種。

[閱讀鏈接]

布依戲的形式與漢族的漢劇、苗族的跳端公也有關係。在貴州省布依族與苗族雜居地區很多。布依族與苗族關係密切,古也稱布依為“仲苗”,他們都屬古越族民族體集團中的一員。後來,漢族和苗族都開始演出跳端公,跳端公是由歌舞儺儀式演變為儺戲的一種。

漢族、苗族跳端公在清乾隆時就很盛行。與苗族雜居一處的布依族自然而然把它吸收過來,即用布依族的語言、歌舞、音樂、打擊樂跳端公,形成了一些具有端公戲特色的布依戲。

豐富多彩的布依戲劇目

布依戲在吸收融化安順地戲、黔南壯劇、漢劇、苗族端公戲時,移植改編了一些劇目如《薛仁貴》、《說嶽傳》、《四下河東》、《王玉蓮》、《梁山伯祝英台》。表現布依族英雄鬥爭故事的有《六月六》。布依戲根據民間傳說故事編演的劇目有《人財兩空》、《窮姑爺》等。

在布依戲中,占比重很大的劇目是表現男女爭取婚姻自主追求愛情幸福的內容,其中有《羅赫信》、《紅康金》、《羅細杏》。

《羅細杏》講的是清代布依族有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名叫羅細杏,在封建包辦婚姻背帶親的逼迫下,嫁給了她所不愛的人。在丈夫家中她受到丈夫公婆的虐待,她曾經幻想用辛勤勞動改變自己的境況,但殘酷的生活事實教育了她,她終於在情人的幫助下衝出了封建禮教的牢籠,雙雙逃過了滾滾的南盤江,去尋找新的生活。

後來,人們對《羅細杏》又進行改編,羅細杏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得到深層次的合乎情理的表現,使得她反抗封建土司、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形象更加光彩奪目。另外,她與阿品的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也得到鄉親們的支持。

在改編本中,羅細杏不是嫁到夫家,而是被土司儂大爺的管家三狗帶兵丁強捆上花轎,搶進儂家,在儂家逼迫她與儂大爺的兒子儂二拜堂成親。

這時,羅細杏取出了情人阿品所贈的半邊衣,感慨萬端。最後為了忠於愛情,她準備了剪刀自刎,表明以死抗惡的決心。她唱道:

半邊衣,手中握,想卜乜、念品哥;可知細杏落牢籠,可知細杏受折磨。卜乜啊,莫說婚姻前世定,隻因鐵鏈把人鎖。莫說各人命不好,隻因世間虎狼多。品哥啊,妹的心思你知曉,跟哥哪怕下油鍋。鐵鏈拿當手鐲戴,鋼刀當作板凳坐。有哥衣裳伴妹去,妹到黃泉雙眼合……淚濕品哥衣,刀飲杏妹血。血濺虎狼巢,以示我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