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韻文——布依戲(1 / 3)

詩歌韻文——布依戲

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穀藝”,主要分布於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它最先是從祭祀儀式跳神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在跳神的基礎之上,先後創立了布依板凳戲、布依彩調和布依地戲。以後一些民間藝人,再經過改造、融合,使它逐漸演變成為布依族的舞台綜合藝術。

布依戲的劇目分為傳統劇目、移植劇目和現代劇目三類。布依戲的正戲道白多用漢語,唱段用布依語,雜戲則唱、白皆用布依語,體現了鮮明的布依族特色。

博采眾長形成的布依戲

在雲貴高原中部有一個古老民族,名為布依族。布依族在有戲劇之前就有瑰麗多姿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敘事詩及民間說唱、歌謠等,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曆史,生活風貌和心理素質。

從形式方麵看,布依族歌謠有散文體和韻文體,但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是韻文體。這些韻文體是從歌唱形式傳唱下來的,故布依族地區被人們稱為“詩鄉歌海”。

為了便於表達和朗朗上口,布依族詩歌主要使用重疊、複遝、對仗、比興等手法。特別是複遝,是布依族民歌中常用的一種抒發情感的手法,有段式複遝和句式複遝。有時段式複遝中又包含句式複遝。押韻有押頭尾韻、腰韻和尾韻等幾種形式。

布依族既善歌又善舞。如擊銅鼓就邊鼓邊舞,除銅鼓舞外還有織布舞、花包舞、扁擔舞、秋千舞、轉場舞和獅子舞等。

明代時軍隊南征駐紮在貴州,將軍儺帶到了貴州。因軍儺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戲”。當時的安順地區有“黔之腹、滇這喉”之稱,不少村寨叫屯、堡、哨、衛、所、營,而地戲恰好出現在此地。地戲先在軍營中演唱,隨著軍營的擴展,移民的增加,地戲也傳到了布依地區。

布依族接受了地戲演出形式,但在演唱時使用的是本民族語言,並融進了本民族的音樂,使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為了適合布依族的需要,地戲中木雕的麵具後來多為粉墨勾臉,還增加了文戲演出劇目。這些文戲有漢族戲曲移植過來的,也有從流傳的布依族敘事詩改編過來的。

無論是移植的還是改編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現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戲《祝英台》,是根據布依族敘事詩歌改編的,情節雖與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讀書地點也移到了貴陽,江浙小曲也變成布依族的山歌。

安順地區地戲發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演員已分生、旦、淨、醜,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戲的角色也同樣如此分行當,唱腔亦同。

布依戲中有生、旦、醜及大王、大將等分工,各角色的舞台調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轉身,演唱過程中對麵穿梭,形式活潑,風格質樸。

布依戲的各個角色都戴著別致古樸的麵具,其麵具有木雕,筍殼、竹篦殼幾種。主要以紅、黑、黃、綠、藍、紫六色勾畫、塗染,雕刻和繪製常常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著力渲染。

演出時,演員頭上蒙以青紗,然後藏上麵具,通過麵具上眼、鼻、嘴處雕開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著表演技藝,成為別具特色的一個民族戲劇的劇種。

演奏所用樂器有牛骨胡、葫蘆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鑼、小馬鑼、釵、鈸、鼓等。有的布依戲隊還加入勒尤和木葉伴奏。器樂主要用於烘托舞台情緒、表達人物感情中使用,並可作演出過場音樂。打擊樂較為簡單,主要在創造舞台氣氛、掌握戲劇節奏中使用。

布依戲的音樂由唱腔、器樂曲牌和打擊樂三部分組成。由於其處於調整發展中,至今尚無專業組織,很難統一規範,各地業餘布依戲隊的演唱與演奏多帶隨意性,因此可以大致可歸類出兩種音樂。

第一種是正調類唱腔,包括正調、反簧板、大王調、喊板等。其中的正調為主要唱腔,民歌類為輔肋唱腔。第二種是由起落調、浪哨腔、喊板、燈調、苦調等組成。其中的起落調為主要唱腔。

除此以外,布依戲中還有一種布依彩調,它與廣西壯族彩調板凳戲有著淵源關係。布依族集居地區之一的黔南與桂北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傳在廣西、西林、隆林、百色、淩雲、樂業、田林、舊州一帶的彩調板凳戲,接受了湖南花鼓戲和桂戲影響,布依戲逐漸由歌舞演唱形式變成了戲曲化的演出。

布依戲的唱腔古樸,富抒詠性。布依戲的唱詞結構多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戲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華蓋,指法、定眼、繞場步、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醜步、矮步等。武打行當中有擋丁、擋巧等。

布依戲演出活動無舞台限製,演出於“歲終新正”的節日裏,其習俗分為“加官開台、掃台封箱”兩部分。舞台背景多為具有驅邪祈福、消災納吉的“八仙”幕布。服裝、化妝較為簡單。

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間,有一個名叫王有益的布依族人,他是貴州興義縣人,他在廣西隆林縣、西林縣等地學成了壯劇後,回到家鄉,把學來的戲技用於改造本民族的“八音坐彈式”。

八音坐彈是布依族的一種說唱形式,“八音”指說唱時伴奏的八種樂器,即牛骨琴、葫蘆琴、铓鑼、笛、簫、釵、鼓、月琴。八音坐彈戲最初是由八音坐彈的說唱發展而來的。它演出時穿本民族服裝,頭飾也簡單。表演時多為小生、小旦載歌載舞。

王有益組織的戲班打破了小生、小旦歌舞演唱格局,他根據漢族小說唱本《穆桂英》等,編排了《七姐妹》、《琵琶記》等,到各村寨巡回演出。由於吸收融會壯戲、桂戲服飾、化妝和表演技巧,使觀眾耳目一新。戲班演到一處轟動一處。

王有益還打破世俗觀念的阻撓,第一個把自己獨生女兒王新芝送入戲班學戲,在《七姐妹》中扮演穆桂英,發揮了“文打扇,武揮刀”的技藝,轟動盤江。王新芝後來成為布依戲第一個女旦新星。

在王新芝之前布依戲隻有男旦,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在黔桂地界享有盛名的儂茂生。儂茂生小時就向鄰裏姐妹學唱“浪哨歌”,後拜本寨戲師楊永祿為師,學布依戲旦角唱功及身段步法。

儂茂生10歲就登台表演。後演《樊梨花》一角成名。他演到十七八歲時,所扮演的女性更具女性魅力,其跑圓場如迎風擺柳,被觀眾譽為“風擺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