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神儀式——安順地戲
安順的地戲俗稱“跳神”,是貴州安順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麵的民間戲劇。它是攤戲的一種,形成於明代初期。
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演出單位,演員的地道的農民。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演出時,全村男女老少興高采烈圍場觀看。其 表演形式比較古樸。演員們頭頂麵具,麵罩青紗,背插小旗,手持刀、槍等兵器,在鏗鏘的鑼鼓伴奏種相互唱、和、舞、打,場麵熱烈,娛神與娛人相得益彰,深受百姓的喜愛。
具有納吉含義的祭祀
儺,是源於我國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原始社會先民對圖騰、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屬世界性的文化範疇。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儺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用以驅疫病之鬼或“驅邪納吉”的祭祀活動。
在整個儺戲文化活動中,儺儀、儺舞、儺戲不斷完善。而儺戲也基本劃分為3個不同的儺文化藝術表演流派,即宮廷儺、鄉人儺、軍儺的表演藝術,其中的軍儺就是地戲。
到了明代初年,為鞏固西南邊陲,朱元璋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率步騎35出征,於1381年到達貴州安順之後,安順一帶便成為明王朝軍隊的大本營。
1388年,明軍第二次南征後,又從江南諸省大量移民來黔。這樣,由屯軍和移民便構成了安頓一帶獨特的屯堡。爾後明王朝又以“調北填南”的舉措,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征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賈、犯官等遷來黔中,形成軍屯軍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構成了安順一帶獨特的漢族社會群體安順屯堡。
這批江南水鄉漢族移民的到來,無論是對貴州的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到了貴州後,逐漸形成了屯堡文化,其中之一便是隨軍從中原而來的軍儺,即地戲。
“地戲”顧名思義,是在地上表演的戲劇。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跳神”,其的含義除了表示演出方式多為跳躍式的舞蹈動作之外,還有一種對神的崇敬心情。
安順地戲的演出時間一年主要兩個時候,一是春節,二是夏季的七月份。在春節期間演出20天左右,稱為“跳新春”,是歲終新正的聚戲活動,與逐疫、納吉禮儀一起舉行。
跳新春演出時,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麵大紅旗,旗上繡著很大的“帥”字,表示這個村子裏今天要演出地戲,也有納吉之意。演出前,要將存放臉子的木箱從神廟或存放人家裏抬出來,舉行莊嚴的開箱儀式。
跳新春演出由“開財門”、“掃開場”、“跳神”、“掃收場”4部分組成。 演員也都是農民,他們穿著簡單的袍服,頭頂臉子,麵罩青紗,背插小旗,手執刀、槍、劍、戟等木製兵器,在鏗鏘的鑼鼓伴奏中邊唱邊舞。一種古老而樸實的氣氛撲麵而來。
跳新春給安順農村帶來新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農民們美好的意願。農民跳跳新春,主要目的是為了驅邪逐疫。據農民講,年頭跳神,能使一年戶戶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夏季的七月中旬也演地戲,這時正當稻穀揚花的時候,稱為“跳米花神”,那是為了乞求稻穀的豐收。
此外,碰到喜慶的事情,也會有不定期的安順表演,如立廟、開新場等活動。 每次表演之後,麵具要舉行莊嚴的封箱儀式封存起來,等到來年表演季節來臨的時候才能隆重地打開,其間不能對麵具有任何的褻瀆。
安順地戲隻演“正史”,不演龐雜劇目。隻有武戲,沒有文戲。地戲的表演形式比較古樸。演員頭頂麵具,麵罩青紗,背插小旗,手持刀、槍等兵器,在鏗鏘的鑼鼓伴奏種相互唱、和、舞、打,場麵熱烈。 據明代地方誌《續修安順府誌》記載:
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麵於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
安順地戲是七言和十言韻文說唱,在一鑼一鼓伴奏下,一人領唱眾人伴和,有弋陽老腔餘韻。其舞是表現爭戰格鬥的打殺。
安順地戲的演出程序一般分為“開箱”、“請神”、“頂神”、“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等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為“設朝”、“下戰表”、“出兵”、“回朝”。其餘部分是帶有驅邪納吉成分的儺戲活動。
由於屯堡人的神靈觀,更給地戲賦予“儺願”的性質,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安順地戲所演的劇目、本子又叫“地戲譜”,具有以史為線索的性質。按曆史年代編排,存留下來的劇目有《封神演義》、《大破鐵陽》、《東周列國誌》、《楚漢相爭》、《三國演義》、《大反山東》、《四馬投唐》、《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粉妝樓》、《郭子儀征西》、《殘唐》、《二下南唐》、《初下河東》、《二下河東》、《三下河東》、《九轉河東》、《二下偏關》、《八虎闖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嶽飛傳》、《嶽雷掃北》等。
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清官公案戲、綠林反叛戲、怪誕神話劇,隻有讚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反映的時代上至商周,下至明代。這些唱朝代興衰的戰爭故事,構成了軍儺最主要特色。
[旁注]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明王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廢除了蒙古人製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複了中華。
槍 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武術長器械的槍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法以攔、拿、紮為主。同樣,槍也隨著戲曲中的武戲被做成道具使用。
戟 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形或“卜”字形,因此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早期的戟是青銅,戰國時才開始有鐵戟。
關羽 (約160年~220年),字雲長,漢末三國時期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佘太君 名賽花,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將揚業之妻。佘太君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女將,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佘、楊兩家結親後,夫君揚業在邊關打仗,佘太君在楊府內組織男女仆人丫環習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
[閱讀鏈接]
安順地戲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廣受海內外人士關注,曾造訪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灣、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歡迎,被譽為"我國戲劇活化石"、"我國戲劇曆史博物館",是研究戲劇發生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曆史學、語言學等學科的活材料。
保護安順地戲這一在我國戲劇史上具有戲劇轉型活資料的古老劇種非常重要。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宗教色彩濃厚的臉子
安順地戲是一種戴麵具演出的民間戲劇。麵具,在安順地區被稱為“臉子”,它既可以說是安順地戲的特征,也是安順地戲的靈魂。
地戲是一種戲劇和彩繪木雕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不同於一般高台戲,它適應於露天演出,甚至專找較低的平地演出,讓觀眾站在四周較高的地方觀看。因此,地戲的臉子通常是頂在額頭上的。農民在欣賞唱和跳的同時,也在欣賞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