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神儀式——安順地戲(3 / 3)

有時色彩被用來表現年齡,如同是一麵薛仁貴,征東時他是少將,白臉,征西時他已成為老將,用紅臉。而尉遲恭、尉遲青山、尉遲號懷、尉遲寶林分別是黑臉、藍臉、綠臉、白臉,在這裏色彩代表年齡和輩分。

地戲麵具的麵部圖案,大多來自農村常見的動物和植物。民間藝人采擷身邊習以為見的東西,用來美化麵具。我們最常見的有瓜蔓、蝴蝶、魚,有位藝人把魚畫到了眉毛上,不能不說是一種大膽的創舉。

這些圖案多數是寫實的,有的略有變形,卻基本上能識別它的原型,如曹操臉上的小花,應該是來自農家籬上的瓜蔓。當然,地戲麵具臉部圖案也有少數是抽象的,已開始向後來的戲曲臉譜轉化了。

在安順地戲中,更為多彩豐富,更富有趣味的是道人、小軍、醜角、忠厚善良的形象和動物麵具。道人麵具在地戲麵具中是創作最為自由的一種。主將麵具根據地戲唱本提供的造型依據雕刻,因為這些人物大都是曆史上曾經有過的真實人物。

地戲中的道人不是實際生活中的人物,民間藝人可以充分發揮自已的想象力,因此麵具形態五花八門,奇形怪狀,如雞嘴道人、魚嘴道人、飛缽道人、鐵板道人等。這些麵具麵相奇特,能夠引發人們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軍在地戲中常常由兒童扮演,因此小軍麵具被做得活潑可愛。這個紅臉或白臉,頭上挽兩個發髻的小軍麵具屬於正麵形象,因為是正麵形象,就做得規矩一些。還有一些番小兵屬反麵形象,似乎就要靈變得多,藝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在他們認為合適的範圍內加以醜化。

至於醜角,這是地戲傳入貴州以後發展起來的一種角色,腳本中沒有他們的台詞,他們表演全靠臨場發揮。他們的作用,如同現在戲劇舞台上的醜角一樣,在於引人發笑生發劇情。

在地戲麵具中,最早的醜角形象是“笑嘻嘻”,這是一個元梁王手下的兵丁的形象,反映地戲傳入貴州初期,以敵軍下級士兵作諷刺取樂對象的曆史情況。與“笑嘻嘻”同時存在的還有小花花、小頂子等。

清代時的1860年左右,出現了“老歪歪”的形象。  後來,醜角的形象發展更多更快,出現了諸如“老好人”、“鴉片殼殼”、“賬房先生”、“夾嘴”、“耍二”、“喝喝”等。總之,民間藝人覺得什麼人物值得諷刺,他們就可以刻進麵具裏。

地戲麵具中另有一些忠厚善良的形象,雕刻得令人喜歡。如土地、和尚、老母、三元李靖等,這些形象大都塑造得老態龍鍾,笑容可掬,和藹可親。同地戲麵具中主將大多是凶神惡煞的形象比起來,他們讓人感到親切。這就豐富了地戲麵具的人物造型,加深了地戲麵具的藝術厚度。

地戲麵具中還有一個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地戲中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動物形象,這大概同原始儺戲驅邪酬神的功利有關,儺儀的初始階段有方相氏和十二神獸之說,作為儺戲,必然會保留下許多東西。

最令人注目的是虎的形象。有人說,我國人的圖騰崇拜主要是龍,不過在我國人的心目中,虎有著特殊的地位。從地戲中反映出來的這一現象,顯得尤其明顯。地戲人物中那麼多“白虎星”輪回轉世,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

地戲麵具中的老虎、呼雷豹、龍須虎和農家門上用以避邪的吞口都出自虎的形象。這一點不是偶然的巧合,而這些形象在地戲中大都是“神獸”,像呼雷豹,是能夠騰雲駕霧,救主人於危難的神騎。

龍須虎,是具有魔力的人格化的神獸。至於吞口,更是一種降魔伏妖、神力無邊之偶像。農民們將它置於門上,希望它能鎮住一切邪魔。可見,虎在地戲中是被崇拜的神。

除虎之外,地戲麵具中的動物還有牛、馬、豬、猴、魚、青獅,也有龍,分青龍、獨角龍、金龍等。動物形象多是農家常見的形象,與農民們日常相處,因此,民間藝人把它們做得十分可愛,以其說是對它加以神化,不如說是對它加以人格化、人情化。

當麵具製作完畢後,要舉行莊嚴的“開光”儀式,將麵具供在神龕上,用禽血點在上邊,以賦予其神性。由此可見,麵具在地戲中具有神聖的神秘色彩。

[旁注]

神龕 是放置神明塑像或祖宗靈牌的小閣。神佛龕座位依神佛主次,進行前中後,左中右設位,神佛龕多為橫長方形。祖宗龕分台階依輩序自上而下設位。龕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圖案和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圖像等。

墨鬥 我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其用途有三個方麵。一做長直線,方法是將濡墨後的墨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二是墨倉蓄墨,配合墨簽和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三是畫豎直線,當鉛錘使用。

魯班 (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徐茂公 (594年~669年),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

李世民 (598年~649年),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王朝第二位皇帝,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年號貞觀。在位期間,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穀渾;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開創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星宿 即二十八星宿。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28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幹顆恒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題之一。廣泛應用於我國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領域。

秦叔寶 即秦瓊,字叔寶。唐初名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能闖入敵陣取敵將首級的人物,但也因此渾身是傷。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民間傳說中,他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尉遲恭 (585年~658年),字敬德,鮮卑族,我國唐代名將,封鄂國公,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並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淳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傳說其麵如黑炭,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與秦叔寶是“門神”的原型。

嶽飛 (1103年~1142年),字鵬舉,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另有《嶽忠武王文集》傳世。嶽飛的事跡也被編入戲曲被廣為流傳。

神獸 古人認為,神獸的出現能給世人招來幸福,化解戾氣,因此神獸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最令妖邪膽戰心驚並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了。青龍為東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

[閱讀鏈接]

安順地戲麵具屬彩繪木雕藝術,它以木頭雕刻成形,然後再彩繪、油漆而成。最好的製作安順地戲麵具的材料是丁木,其次是白楊木,然後才是其他木材。丁木在貴州被稱為“神木”,除了雕刻麵具,幾乎不能派作其他用場。

藝人們將木頭鋸成一尺左右的段子,一劈兩半,隨意雕鑿。每個人物形象都是成熟在心裏的,用不著照圖或木坯上繪圖,而是充分發揮想象,可謂大刀闊斧,痛快淋漓。也有照著圖樣臨摹的和在木坯上畫底樣的,但為數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