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子是地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在百花爭豔的美術園地中,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麵貌,是別的藝術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另外,由於地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什麼時候跳地戲,什麼時候臉子必須進箱封存,都有一套完整的宗教儀式和嚴格的時間規定,不能隨便更改,包括臉子的雕刻都有嚴格的儀式。
製作地戲麵具的民間藝人,在動工之前必須祭神,一是祈求神靈保佑,賦予麵具的神性,二是保佑在製作中平安順利、發財發富。
雕刻藝人們在神龕前或屋門口擺下供桌,敬上供品,用一升米插上工木角尺、墨鬥、雕刀之類工具,然後磕頭作揖,請求菩薩保佑,口中念誦“菩薩保佑,魯班顯聖,保佑保佑”之類吉祥詞語。供奉結束後,才能開始雕刻麵具。一般都是連頭盔一起雕刻,手法誇張,刻工精巧,神氣咄咄逼人。
民間藝人們把地戲臉子的主將麵具概括為文將、武將、老將、少將、女將五種臉譜,俗稱“五色相”。因各民間藝人所處的地域位置各異而稱謂也有所不同,在表現手法上,或誇張,或精細,或繁縟,或簡括,或粗獷,或含蓄,變化多端,不一而足。
文將麵具溫文爾雅,用以表現劇中足智多謀的人物。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龐統、徐庶、《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等。因為安順地戲隻演武戲,因此武將麵具最多,也是民間藝人最為精心之作。
每一個武將麵具幾乎都寄托著民間藝人們對已經故去的那些英雄的崇拜。如劉備、曹操、張龍等。即使是反麵角色,也塑造得豐滿、威武,似乎隻在這樣才襯托出正麵人物的力量。
老將麵具雖刻得老態龍鍾,卻不減當年威風,有一種令人崇敬的偉岸。少將麵具在地戲中也出現較多,掛帥出征的英雄常常是年輕的武將,如《薛丁山征西》中的薛丁山、四馬投唐》中的李世民、秦叔寶、羅成、李元霸、裴元慶,《薛仁貴征東》中的薛仁貴,《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馬超等。
少將的麵部大多是白色,地戲中稱為“粉臉”。他們的造型顯得英俊、活潑,虎虎有生氣。女將麵具同少將一樣,大多也是粉臉。他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眼睛。男將的眼睛豹眼圓睜,而女將的眼睛則鳳眼微閉。
按農民的欣賞習慣,武將額頭要飽滿,眉弓要突出,雙眼要飽實,鼻翼要怒張。特別強調眼球要大、要圓、要鼓,認為隻有這樣才顯得凶悍逼人,才有地戲味道。武將的眼睛給人的印象恐怕最為深刻,那種誇張、暴突的造型,具有一種懾人的力量。
這些武將麵具的眼球,從側麵看去尤為明顯,至少超出常人的3倍以上,形成一個雞蛋似的橢圓形。加上黑白兩種極色的描畫,非常強烈的反差對比,使一對眼睛顯示出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
眉毛的表現手法有這麼一句術語:“少將一枝箭、女將一棵線、武將如烈焰。”鼻翼和眉弓是地戲瞼子表現角色性格的點睛之處。皺眉有的橫刻、有的豎刻,尤其豎刻一種,形成兩個小肉球,是十分大膽的表現手法。
在武將嘴唇的開法上,變化特別多,有兩句術語叫做“天包地”和“地包天”。臉部雙眉緊鎖,兩眼圓睜,鼻翼外張,上齒咬著下唇,叫做“天包地”,給人一種勇猛彪悍的感覺。反過來下唇朝上唇反咬,謂之“地包天”,給人的印象是剛直、焦躁和威嚴。
還有的麵具刻有獠牙,分上獠牙、下獠牙和上下對生獠牙幾種,這是儺戲特有的產物。
麵頰的刻法也很別致,武將麵部肌肉被刻成兩個肉疙瘩,像是滿臉橫肉的樣子。而在女將臉都的雕刻上,農民特別反感兩個酒窩,戲謔地稱之為“水泡臉”,認為這是城裏人嬌生慣養的嬌娘,不是農村人強壯有力的形象。
下巴經過早期寫實階段以後,現在一般都是平的,這種大膽的取舍,完全是表現的需要。耳朵隻有少數麵具被表現出來,更多的麵具是被“耳翅”代替。
頭盔和耳翅的裝飾是安順地戲麵具最為精彩的組成部分。頭盔雕刻分為“盤龍尖盔”、“盤龍平盔”、“鳳翅盔”和“如意冠”、“道帽”數種。尖盔雕刻紅纓,高出盔頂,主要來源於宋代武將兜鍪。平盔受唐代樸頭的啟發,無纓,盔頂略平。
無論是尖盔還是平盔,都裝飾著豐富多彩的對稱龍紋。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曾一度成為皇帝專有的裝飾圖案,直到明代才出現在頭盔裝飾上。像安順地戲麵具上出現的這麼多的龍紋,是一種極為難得的藝術現象。
這些盤龍若隱若現,穿插有序,或正或側,鋪排自然。但民間藝人都要求這些龍要完整無缺,有頭有尾。龍的數量一般是三四對,四五對,有的多達18條、19條。如李世民做秦王時的頭盔,因為有18家歸於一統的故事,因此出現了18條龍或19條龍的頭盔裝飾。
從總的趨勢來看,明清以前的麵具中龍紋較少,後來麵具龍紋越來越多,似有一比高下之勢。
“鳳翅盔”多用於女將,男將也有鳳翅盔的,但隻出現在關羽、尉遲恭等少數麵具上,而這兩位人物在曆史小說中都被描繪成“丹鳳眼”,有李世民“射開鳳眼是真主”之說。
女將的頭盔裝飾常常在鳳紋之上再加龍紋,鳳紋用以說明她的性別身份,龍紋代表了她的威武頑強。其他像道帽,如意冠等,則比較簡約,在繁縟的盔飾對比下,顯得端莊大方,樸素自然。
安順地戲的盔飾多為龍鳳裝飾。龍鳳在我國是吉祥的象征,龍鳳裝飾本身就是吉祥裝飾。這些龍鳳紋樣所組成的圖案還組成了另外一些吉語裝飾。如兩條龍和一個圓組成的圖形稱為“二龍搶寶”,兩隻鳳和一個圓組成的則稱為“雙鳳朝陽”。
吉語裝飾的另外一個類型是民間吉語。如用喜鵲、蝴蝶組成的圖案稱為“多喜多福”,魚和荷花組成的叫“年年有餘”。程咬金的麵具上常常由一隻蝙蝠,一個壽字和兩枚銅錢組成“福壽雙全”。或者以一隻佛手瓜,一隻壽桃組成“福壽雙全”。
這些我國民間常用的吉語裝飾圖案,在農民心目中很有地位,反映了地戲進入民間以後所形成的民間色彩,也反映出民間藝術傳統的審美心態。
除龍鳳裝飾和吉語裝飾之外,安順地戲麵具頭盔裝飾的另一個係列是星宿裝飾。
安順地戲中許多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一般凡是戲中人物屬於星宿的,都盡量用星宿裝飾,然後才裝飾龍鳳紋樣。如羅成、薛仁貴、郭子儀、楊六郎這些都是“白虎星”輪回轉世,在他們的頭盔上都要裝飾白虎。有的用虎頭表示,有的藝人喜歡雕刻全虎。
嶽飛和秦叔寶在地戲中都是“大鵬星”,他們的頭盔裝飾為一隻大鵬鳥。此外,還有牛皋是“黑虎星”,薛丁山是“金童星”,樊梨花是“玉女星”,楊凡是“醜鬼星”等。金兀術是“赤須火龍星”,為了與頭盔上的龍紋加以區別,這條代表“星宿”的龍,常常被雕刻在鼻梁上。
有的雖然不是星宿,但與劇情有關的特征,也用來作為裝飾,如尉遲恭據說是雙鳳眼,關羽也是雙鳳眼,因此在他們的頭盔上雕刻雙鳳,可算是男像頭盔飾鳳的特殊事例。
地戲麵具的著色非常自由。在我國戲曲臉譜中,麵部色彩、花紋已經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譜式”,而地戲卻還沒有完全形成,它可以任憑民間藝人自由地想象。
地戲麵具在逐漸形成特定的譜式和色彩,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示對劇中人物的褒貶,但是,它又不完全依靠特定的模式來造型。
例如,在地戲麵具中以紅色表示忠勇,如關羽,黑色表示剛直,如張飛,白色表示奸詐如張士貴。紅臉中也有反麵人物,如金兀術。在粉臉中,更多的是忠貞剛烈的形象,如嶽飛等。而那些勇猛的少年小將,則大多是粉臉。
地戲麵具色彩豐富,可以說沒有一種顏色不可以用來上臉。而給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那些在遠離正常人臉的顏色,如一些便用藍綠冷色描繪的麵具,表現青麵獠牙,神秘怪誕的角色,用以渲染地戲特有的那種森嚴恐怖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