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鄭公塔、童司牌、程三愛組成文曲戲班,他一破文曲戲女角男扮之陳規,大膽培養了文曲戲第一代女演員,開創了文曲戲的新局麵。他大膽改革唱腔,使文曲戲的聲腔,特別是女聲腔的進入,更為豐富多彩。
每當女演員查愛香、蔣鳳翠等出場演出,觀眾無不拍手叫好,稱查愛香為“十萬三”,稱蔣鳳翠為“八萬五”,實指她們藝絕價高。故而程三愛的戲班馳名於鄂皖贛周邊地區。
1940年,武穴市境內文曲戲藝名漸著,其唱腔已形成體係,男女演員的同台演出使表演藝術更加豐富多彩,並且移植了一大批劇目。
藝人袁老十的文曲戲班中的於大毛是一名較出色的女演員。她嗓音清脆,扮相俊美,吐字清楚、唱腔圓潤,加上她天生聰慧,表演水平大超前人,一鳴驚人,群眾稱讚她是“文曲戲花魁”,所演之處,觀眾讚譽不絕。
藝人們的不斷求索和錘煉總結,使文曲戲的聲腔體係日臻完善,演出程式和形式漸趨固定,極富地方特色。
文曲戲吸收了長江沿岸的優秀民歌素材,洋溢著鄉土氣息,有著豐厚的底蘊和優美的旋律。文曲戲曲調豐富,飽含泥土芳香,有“九腔十八調”之稱。
文曲戲現存大小曲牌120餘種,聲腔完整,流傳甚廣。文曲戲的聲腔發展,大體經過坐唱時期的“單曲疊用”、“多曲連綴”,形成正本戲後的板腔體。
文曲戲唱腔分小調、文詞、南詞3大部分。新中國成立後經音樂者整理完善,又分“老生文詞”、“小生文詞”、“旦角文詞”、“醜角文詞”“花臉文詞”等5種,各以潤腔和音色等特點而異。
文曲戲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為“男文詞”與“女文詞”,男腔高亢穩健,女腔委婉跳躍。特別是文詞中“商”與“徵”的調式交替,突破了本地以“徵”為主的局限,從而色彩大增。“南詞”過去多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宮”、“羽”互補,所以曲調幽雅脫俗,別具韻味。
文曲戲源於鄉土,貼近民間。文南詞大量保存著鄂、贛、皖三省交界一帶流行的民間小曲,如《瓜子仁》、《想郎》、《打櫻桃》等,至今還在當地農村中流行。藝人們便將它融進了文南詞中,逐步淘汰了一胡、一鼓的曲藝伴奏形式,極大地增添了舞台藝術效果。
[旁注]
景德鎮 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曆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被譽為“世界瓷都”,更是“中國瓷都”,瓷器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
鐃 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它是蒙古、藏、納西、壯、土家、黎、漢等各民族互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兩廣、海南、閩浙一帶最為盛行。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打櫻桃》 京劇傳統劇目,明代著名戲曲家史盤所寫的《櫻桃記》傳奇。在漢劇、徽劇、桂劇、秦腔、河北梆子、內蒙古二人台都有此劇目。
[閱讀鏈接]
文曲戲的藝術成就還體現在其戲劇研究成果和學術價值上。文曲戲和其劇目所反映的內容,以其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被眾多的藝術專著所記載,其代表劇目的唱本、音像資料被館藏。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用專門章節介紹文曲詞,內容包括劇種沿革、唱腔分類與結構、演唱風格與語言音韻、伴奏形式、板式曲牌和唱腔等。 《中華舞蹈誌》對文曲戲“拋球舞”進行了高度評價。文曲戲對黃梅戲、京劇、贛劇等戲曲劇種的唱腔的豐富成為藝術專家研究的課題。
曆史悠久的陽新采茶戲
陽新采茶戲是流行於湖北省陽新縣域的一個具有濃鬱特色的地方戲劇種。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
在宋代,陽新富河以南,如龍港、洋港、楓林、排石、木港等地,丘陵起伏,橫亙綿延,盛產茶葉。每當到了陽春三月,生長在陽新縣內的茶樹紛紛嫩茶吐綠,這是采茶的姑娘就會三五成群上山采茶。在一片蔥綠的茶林之中,采茶男女一邊收獲茶葉一邊放歌歌唱,於是產生了采茶歌的早期形式。
至清代康熙年間,陽新成為重鎮,境內群山羅列,湖泊交錯,田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美譽,這種充裕的經濟條件,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民歌、小調在此期間相當豐富。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們在日常的生產幹活之中漸漸創造了“放燈歌”、“跑旱船”、“采蓮船”、“打單鼓”等民間藝術形式。隨著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相繼出現,陽新采茶戲的產生有了更加肥沃土壤。
清康熙末年,國泰民安,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此時在陽新地區每逢每年的正月十五,陽新境內都會盛行盛大的“玩花燈”活動。
玩燈者將早期的采茶歌和田間鑼鼓融合民間小調即景演唱。表演形式為一男扮演小姐,另一男扮演小醜,另由兩人騎紙馬打圓場,表演者隻需一張方桌、幾條板凳即可,幾乎不受環境限製。
玩燈者表演特點是“鑼鼓伴奏,人聲幫腔”,一人唱來眾人和,節奏明快,氣氛濃烈。若在戲台上演出,樂隊依然占據戲台中央,生、旦、淨、末、醜各角色皆由男性來扮演,這種形式稱之為“花燈調”。“花燈調”就是陽新采茶戲的早期雛形。
許多陽新縣域民間流傳的燈歌、山歌、田歌、鄉土氣息濃厚的彩調小曲,以及道情漁鼓、各種民間風俗的情歌等,都對陽新采茶戲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們都是陽新采茶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素材。
在“花燈戲”發展為“采茶戲”的過程中,黃梅戲和漢劇的傳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麵給予陽新采茶戲很多影響。
後來到了清代鹹豐年間,陽新采茶戲終於發展成為獨具風格、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劇目多達100多個,還湧現出如李盛滿、徐世懷、陳新岩等名演員。
陽新采茶戲最早搬上戲台是在清代中期,在陽新境內至今任保留了100多座晚清時期表演陽新采茶戲的“古戲台”。
當年這些古戲台曾廣為流傳的一些“花燈戲”如《三娘教子》、《楊七郎》、《賀年》等就是陽新采茶戲的最初雛形。
陽新采茶戲素有“三十二大本,七十二小曲”之稱。實際上現存劇目有100多出,其中大本戲有50多本,小戲也有五六十出。多為傳奇題材和民間生活故事。
陽新采茶戲音樂由正腔、彩腔、擊樂3大部分組成,正腔包括北腔、漢腔、歎腔等。這類聲腔屬板式變化體,曲調優美、可塑性大、表現力強。彩腔包括專用小調插曲40餘支,以彩腔為主的小戲載歌載舞、表演動作樸實奔放,情感質樸濃烈。彩調節奏明快,包括民歌、燈歌、田歌以及從說唱音樂中吸收過來的道情。
陽新采茶戲的演唱形式是“時唱時和,鑼鼓伴奏”,唱、做、念、打融為一體,配合默契。采茶戲采用方言演唱,人聲幫腔。
1964年,以湖北省音樂學院楊匡民教授為首的專家組通過係統挖掘、整理,增入絲弦伴奏,正式確定形成“陽新采茶戲”這一劇種。並在陽新縣首次掛牌成立“陽新采茶戲劇團”。
陽新縣采茶戲劇團成立以來,曾排演了大批優秀劇目,其中《闖王殺親》、《張無奈拾印》、《三姑出宮》、《山中一片雲》、《載夢的小船》等。
在陽新地區,每逢年關時節、宗族大典、祠堂落成、廟會及各種慶典、紅白喜事等禮俗活動時,接請戲班子唱采茶戲已成為陽新農村的一種風土習俗。
作為一種隆重的禮儀活動,為把活動辦得顯赫隆重,由村長牽頭各家各戶攤派經費,唱大戲時,中途不斷燃放炮仗煙花以示熱烈。陽新采茶戲已經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慶祝形式。
陽新采茶戲通過戲劇表演的手法再現了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民生疾苦同時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婚姻愛情、道德倫理、樂觀向上的人文風尚。
在政府和民間的支持下,陽新采茶戲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的陽新地區群眾喜愛的文化藝術形式。
[旁注]
跑旱船 是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跑時,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猶如在水麵上漂動的船那樣,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麵行船的情景。
傳奇 傳奇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故事,是古代有幾種文體叫“傳奇”,可以指長篇連續的英雄故事,情節曲折,然而又不特別離奇,講述人或團體的曆史或傳說。
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我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
炮仗 就是鞭炮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編炮”直至“鞭炮”。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而在現代,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