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戲拾英——地方戲劇2
楚劇前身的東路花鼓戲
巍峨大別山,雄踞鄂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這裏物產豐富,人才畢出。曆史上不但孕育出了“黃麻起義”的英雄兒女,還培植出了“東路花鼓戲”這朵藝術奇葩,使其成為祖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玫瑰。
東路花鼓戲在曆史上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劇種形成於嘉慶末年,距今已有170餘年的曆史。
早期的東路花鼓戲班子多為村內的自樂班和時聚時散的季節性班社。東路花鼓戲早期名稱“迓戲”,俗稱“哦嗬腔”,後稱“東腔”,也稱“東路子花鼓戲”。
東路花鼓戲所以能長盛不衰,流傳甚廣,主要是源於民間,為群眾喜聞樂見,而且雅俗共賞。早在1822年,迓戲的傳唱已極為普遍,史料描述:
迓戲演於晝,觀之易迷,聽之易曉,價廉費省、使於集事,故一村乍停,一村複起,男女輻輳,樂此不疲。
從麻城、紅安、羅田、蘄春、鄂城等縣縣誌記載及藝人分布情況來看,東路花鼓戲曾是流行於鄂、豫、皖三省的一個較有影響的地方戲曲劇種。
東路花鼓戲起源於鄂東,形成於鄂東的麻城、羅田、紅安、浠水、黃岡一帶,位於大別山南麓。
這裏重巒疊嶂,河川壯麗,東北與河南、安徽交界,西南與湖北的孝感、鹹寧地區接壤,三省毗鄰,大道互通,是山區人民經營土產山貨的重要集散地帶。
這裏的人民勤勞樸實,感情豐富多彩,氣質剛柔相濟,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就在這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環境中勞動、生活,奮鬥不息。
人們漸漸不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一的古典生活方式,從而萌發消除疲勞,愉悅身心,表達情感的心態要求。於是在采茶伐木,翻地鋤禾的勞餘夜息之際,便見景編詞,即興演唱,自娛自樂。
北宋中葉的文學家蘇軾曾經在《筆記誌林》中把當時鄂東民歌傳唱的情況作了如下記述:
吾來黃州,聞黃人二三月皆群居謳歌,其詞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呂,但宛轉其聲,往返高下,如雞唱爾。
北宋之後,民間又出現了除民歌以外的多種民間表演藝術,如漁鼓、采蓮船、推王燈、踩高蹺、皮影戲、被褡戲等民間表演藝術上。
到了清代的1820年,民間表演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於是東路花鼓戲搭起草台,購置水粉,借用鄉間新婦衣物,粉飾不同人物角色,進行演唱,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地方劇種“東路花鼓戲”。
東路花鼓戲是在當地民歌小調演變成的“哦嗬腔”的基礎上形成,並吸收了清戲的聲腔和劇目。東路花鼓戲的唱腔分為正腔、小調和其他腔3類。
正腔有“東腔”、“對腔”、“二行”、“火攻”、“歎腔”、“四平”、“二高腔”等,屬板式變化體音樂。
小調有“麻城調”、“掃台調”、“鬧五更”等10餘支,屬單曲連綴體音樂。其他腔有“臘花腔”、“淨行調”、“七字腔”等。
“東腔”是東路花鼓戲的當家腔,男女分腔,源於鄂東民歌中的“畈腔”和“薅草歌”。東腔高亢委婉,音域寬、起伏大,演唱時有被稱為“十三鑼”特定的鑼鼓伴奏和程式嚴格的人聲幫腔,其語音韻味具有鄂東“哦嗬”的典型特色,所以群眾又稱東路花鼓戲為“哦嗬腔”。
東路花鼓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早期以小生、小旦、小醜為主,俗稱“三小”。其上演劇目多以反映民間生活小景或愛情糾葛的小戲為主。
後來分老生、正旦、花旦、小生及其他角色采取兼行代角的方法,生角代末角,正旦代老旦,老生代搖旦,醜角代花臉,但當家行當仍為花旦和小生。
東路花鼓戲的伴奏原來隻有打擊的樂武場,其伴奏鑼鼓別有一番韻味,聽起來使人感覺音樂明快流暢,情感貼切動人。
20世紀30年代,東路花鼓戲廣為流傳,影響甚大,職業和半職業劇團日益增多。僅麻城知名班社就有“盛家園班子”、“桂花亭班子”、“尉家嘴班子”、“駱駝坳班子”、“袁家河班子”、“斑竹園班子”。
東路花鼓戲造就了一批民間藝人,其中著名藝人有戴桂亭、潘鳳仙、熊德清、鄒鑫、劉玉清等。
20世紀50年代,東路花鼓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50年9月,由18名老藝人為基本隊伍組成了麻城第一個公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麻城縣東路子花鼓戲劇團”。後來有一批省戲校畢業生分配到該團,同時,也在當地招收學員隨團配訓進而上台演出。
1970年劇團實行大換血,招收了70名青少年演員。以陣容好、行當齊全而著稱的麻城東路花鼓戲劇團,產生了一批優秀演員。如女小生宋元珍,扮相英俊、唱做俱佳、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生角陶德凱,唱腔別具一格、戲路寬廣,成功地塑造了多種個性的人物形象。
東路花鼓戲先後挖掘、整理了《白蛇傳》、《禦河橋》、《李慧娘》、《井台會》、《大鬧公堂》等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移植上演了《江姐》、《山鄉風雲》、《南海長城》等。
在東路花鼓戲發展過程中,東路花鼓戲藝人產生了自己的創作劇目,其中有麻城鄉土劇作家梅基癸創作的《兩個隊長》、《半邊天》、《桃花嶺》、《田秀秀》、《王老黑收稅》等劇目,也有東路花鼓戲劇團集體創作的《盤點》、《神兵天降》、《暴動聯絡員》等劇目。
經過東路花鼓戲所有藝人的努力,東路花鼓戲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戲種正健康蓬勃地在新世紀發展著。
[旁注]
大別山 位於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呈東南往西北走向,長270千米,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大別山主峰是白馬尖,海拔1777米,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境內。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學識淵博,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是我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閱讀鏈接]
東路花鼓戲著名曲目《麻城鳳兒》是根據當代的何存中小說《姐兒門前一棵槐》改編,取材於老區麻城發生的故事。 全劇表現了老區人民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無私無畏的革命鬥誌、忍辱負重的奉獻精神。
該劇采用麻城市地方劇種東路花鼓戲為表現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忍辱負重、守護真情、永不變心,既有火辣直率個性,又有大別山人堅強不屈、敢於犧牲的鳳兒形象。同時塑造了一群為了爭取革命勝利與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鬥爭的英雄群體。
流行唱腔形成的文曲戲
文曲戲又名“調兒戲”,它起源於太白湖區,流行在鄂、皖、贛三省的毗鄰數縣,是在明代流傳下來的“俗曲”和民歌小調基礎上逐步形成起來的。
在古代,太白湖區的鄉民百姓,在田間生產時要唱“秧歌”,牧童放牛唱“山歌”,逢年過節唱“燈歌”,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情歌”。
這些漁歌小調漸漸以座唱的形式出現,後來藝人們將它配以蓮湘、花鼓演唱,年長月久,逐步又形成了“燈戲”中的一種藝術形式。
特別是逢遇災年,鄉民們帶上胡琴、木梆等工具沿途賣唱求乞。他們南至九江、瑞昌、德安、武寧、修水、鄱陽、景德鎮等地,東至宿鬆、望江、懷寧一帶,西至蘄春、浠水、黃岡、大冶等縣,還有的跑到蕪湖和徐州。
藝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一麵提高演唱技藝,豐富曲調,一麵不斷壯大表演隊伍,少則四五人,多則上十人,結成一班分工協作,你拉琴,我打鼓,他敲梆,分出角色進行演唱。
經過不斷地錘煉和發展,藝人們慢慢形成了幾種固定的唱腔,如“文詞”、“秋江調”、“疊斷橋”、“鮮花調”等,基本上形成了文曲戲的雛形。
文曲戲的形成是在1912年,由賣唱藝人王元林和閔金保共同組班,由盲藝人王瞎爾教唱,開始用化妝教唱的形式,以小生、小旦、小醜的“三小”行當為主,演一些家庭生活小戲,搬上了農村草台。
此時的文曲戲隻有文場伴奏,並無武場,比較單調。而當時的廣濟采茶戲有武場,並無文場而且采茶戲顯高亢,十分熱鬧。
藝人王元林和閔金保看到這裏便積極地橫向借鑒,也配以鑼鼓鐃鈸等,將這些樂器參與到演出之中,進行武場伴奏,戲味明顯提高。經過了王元林和閔金保借鑒廣濟采茶戲為文曲戲加入武場情節,早期的文曲戲終於形成了。
1933年,閔金保重組戲班,班社發展至30餘人,他們到江西的都昌、鄱陽、浮梁和安徽的宿鬆、安慶等地演出授藝。隨後文曲戲越傳越廣、越演越烈,漸漸紮根於群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