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戲拾英——地方戲劇2(3 / 3)

[閱讀鏈接]

陽新采茶戲與黃梅采茶戲是同宗至親的姐妹戲曲。黃梅采茶戲是湖北的地方小戲,稱為湖北的“黃梅戲”。是由湖北黃梅的采茶歌與高蹺、道情等民間歌舞相結合,經長期發展演變,約於清嘉慶年間形成。

黃梅采茶戲其主要曲調來源於安徽桐城歌、安徽青陽腔、安徽鳳陽花鼓調以及江西彩燈調等,在與大別山地區的原始唱腔相結合形成了今天的黃梅采茶戲。

板腔體表現的湖北越調

湖北越調,是曾經盛行於我國戲劇史上的湖北地方戲曲大劇種,是湖北早期形成的具有板式變化體製音樂功能的戲曲劇種。

湖北越調形成的具體年代是明末李自成屯兵鄂北所攜之軍戲“陝西同州梆子”,在襄陽一帶之流變而成。後逐漸廣泛流布於湖北的襄陽、鄖陽、荊州、宜昌、安陸、德安以及豫南的鄧縣、南陽、唐河一帶。並有“襄河越調”,“大越調”、“湖北大越調”之稱謂。

湖北越調不僅在表演上追求“雕塑美”、“人人都擅武功”,更為突出的是其音樂“成套板式”變化體製的形成和確立,由此開創了湖北戲曲板式變化體製音樂的劇種形式。

同時,湖北越調在表演過程中形成了“散、慢中、快、散”這一完整的音樂結構。繼而在劇種音樂風格、腔式結構的變化、主奏樂器的確定以及聲腔“首起大過門”和“句間大過門”的創造等方麵均有其獨到之處,因而形成了具有湖北地方音樂特色的劇種之風。

戲曲板式變化體製俗稱“板腔體”的創立是我國戲曲音樂向前發展的標誌。湖北越調則是湖北戲曲板式變化體製音樂以劇種形式得以正式確立的具體體現,標誌著湖北地方戲曲音樂繼曲牌體大劇種“湖北高腔”之後,又一新的劇種音樂形式的誕生和發展。

板腔體通常是指通過特定的節奏節拍對一支典型性腔調進行旋律上的有機變奏,以此派生出旋律風格統一、句式結構多樣、腔式形態各異以及速度力度不同的板式或者曲式結構。

板腔體演奏中所形成的“散、慢、中、快、散”這一完整的板式變化體製結構,在具備曲牌體“抒情性”表現功能的基礎上,則同時大大加強了戲曲音樂的戲劇性和敘事性表現功能。

湖北越調這種板式特點,最終使戲曲劇目以及故事情節的大起大落、激烈衝撞的戲劇矛盾以及人物的內在性格得以深入和細膩的刻畫。板腔體也成為迄今為止我國戲曲音樂綜合功能最強的音樂結構形式。

湖北越調正是具有這一音樂功能的劇種,因此也是當時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板腔體大劇種。這一綜合性音樂功能的構建,表現在其獨有的“眼起板落”的腔式方麵。

“眼起板落”的腔式結構戲曲上稱其為“板起板落”的“頂板”腔式,曲牌體以及在民歌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為其典型,具有較強的抒情性音樂功能。

“眼起板落”的腔式結構使湖北越調整段唱腔均在平衡狀態下得以圓滿完成,既獲得了音樂上的戲劇性效果,又傳達出了新穎別致的藝術信息,可謂美不勝收。

湖北越調的這一“眼起板落”的腔式結構,與當今漢劇、京劇西皮腔的“眼起板落”腔式如出一轍,這證明了湖北越調對其他大劇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湖北越調是當時使用文武場伴奏的戲曲劇種。文武場是指由管、弦、彈撥樂器組成的“文場”和由鑼鼓“家夥”組成的“武場”而言的。尤其是“文場”以及文場伴奏唱腔這一劇種形式的出現,應視為湖北戲曲劇種破天荒、開先河之舉。

文場伴奏唱腔的出現,無疑帶來了聲腔的發展以及聲腔表現力的豐富。這方麵,突出表現為湖北越調的“首起大過門”和“句間大過門”的創立。

“首起大過門”是指唱腔演唱之前由文武場演奏的前奏部分,“句間大過門”則指唱腔腔句之間的“間奏”部分。這兩個部分是湖北越調聲腔結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板腔體劇種所必備的“要件”。

湖北越調“大過門”的創造是當時湖北獨一無二的。自從戲曲由北宋雜劇開始算起,先後經曆了北宋、南宋、元、明共約600年左右的發展時日,到明代末期,梆子腔才產生了管弦過門,湖北越調也應是這一時期孕育和發展而成的。

根據現存的資料考察,清乾隆年間越調已經在南陽一帶地方廣泛地流行開來。尤其在南陽一帶,他的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采用月調來進行演唱,之後慢慢地演變為專門的戲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越調”,究其根源,其實際上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

最早的時候的唱腔原先是曲牌格式體製的,後來由於受到梆子等戲種的影響,在演出的劇目上逐漸正規化,其具體形式隨著由袍帶戲的“正莊戲”到大多為民間生活戲的“外莊戲”的過程而發展變化。

越調的表演開始由曲牌體向板腔體過渡,樂隊也由以嗩呐、竹笛為主過渡到以四弦樂器為主。越調在清代末年發展到了它的興盛時期。

在辛亥革命時期,越調也有很大的發展,那時演出的劇本《火燒梅伯》、《趙公明歸天》、《三仙妹》等戲還采用嗩呐作為伴奏樂器。後來南陽大越調班子還曾經到過開封老羊市戲院演出。

越調傳統劇目有560多個,分為“正莊戲”、“外莊戲”兩類。其中“正莊戲”是取材於曆史類演義小說,它的體裁唱少白多,詞句語意較深。劇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是男性角色為主;而“外莊戲”則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公案故事。並且劇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內八角”為主。

越調的唱腔優雅純樸,其板式有諸如慢板、導板、銅器調、讚字、哭腔、流水、飛板、緊打慢唱等,同時具備慢、中、快、散等多種節拍形式。

越調唱腔一般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唱詞多是七字、十字格律,也有字數不等的長短句。越調唱腔音樂中還保留有少量的曲牌,需按照曲牌格律要求填詞演唱,演唱時不用弦樂伴奏而用竹笛和嗩呐伴奏。

越調的伴奏樂器在文場一般以象鼻四弦為主,後於20世紀初逐漸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調也隨之發生改變,此外再搭配上彈弦樂器月琴,就構成越調伴奏的“三大件”。

除此之外的伴奏樂器還有諸如竹笛、三弦、嗩呐、笙等。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箏、琵琶、大提琴等。

越調的武場伴奏則一般以鼓板、手鑔、大鑼、小鑼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鑼,後來又逐漸增加進許多種色彩性、效果性的打擊樂器,使其工富有表現力。越調在唱詞上,其原有的傳統戲結構十分嚴密,唱詞少,道白多,語句相對比較文雅深奧,在唱調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演唱。

越調戲劇本的角色行當可分大紅臉、二紅臉,文生、武生,大淨、二毛、三花臉,正旦、花旦、閨門旦、浪旦、武旦、老旦等10多種。

劇種舞台語言是劇種個性的反映,更是劇種地域性的鮮明標誌。尤其是唱詞,既是聲腔形成的基礎,又是劇種所係的本土文化之顯現。

越調表演的劇目有《踢獅子》、《秦瓊賣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宮》、《烏江岸》、《兩狼山》、《乳石關》、《關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還有像《打鐵》、《賣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樓》、《官三怕》、《民三怕》、《送燈》等小戲。

[旁注]

同州梆子 戲曲劇種。形成於陝西省關中東部以大荔縣為中心的10多縣。因伴奏樂器中采用棗木梆子擊節,發“桄、桄”聲,故稱“桄桄亂彈”或“梆子”。後為區別於其他梆子劇種,始稱“同州梆子”。一般認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

過門 貫串連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間唱腔中斷處的器樂伴奏。古老劇種如昆曲均不用過門。自明末清初“時尚小令”用於戲曲以及梆子、皮黃等板式變化體劇種出現後,才有伴奏過門的運用,並成為戲曲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趙公明 指財神趙公明,又稱“趙玄壇”,“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也有護法之意。相傳為武財神。後來,民間認為趙公明手下所掌管4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其分別是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成為財神。

[閱讀鏈接]

清道光末期是越調鼎盛時期。在當時,大的村落,常有兩三個越調戲班同時存在。民間曾有“一清(戲)、二黃(漢劇)、三越調,梆子班裏瞎胡鬧”的歌謠。其中的一清指戲,二黃指漢劇。清代末期,南陽及其他各縣的越調劇團達100多個,僅鄧州就有越調“江湖班”和“窩子班”70多個。

湖北越調音樂在清末這個階段演變成了板腔體,其唱腔中“九腔十八調”的唱法,成為迥異於全國其他劇種的顯著特征,四弦是其主要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