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戲拾英——地方戲劇1
湖北省的戲劇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劇種豐富,特色鮮明,成就輝煌,擁有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荊河戲等大量具有濃鬱特色的地方戲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地方戲曲,同樣具有獨特的風格,豐富了湖北地方戲劇文化內涵。
鄂西土家的南劇、秦巴山區的山二黃、襄陽地區的高腔、大別山的東路花鼓戲、太白湖區的文曲戲、陽新的采茶戲,以及湖北越調等,它們都具有原創性,擁有豐厚而具有牢固的群眾基礎,流傳廣泛,被當地群眾所喜聞樂見。
南劇的代表鄂西土家戲
南劇,又稱“南戲”,是流行於鄂西土家族地區的一個具有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頗有影響的古老劇種。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劇種之一,居5種地方劇之首。它流播城鄉,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南劇”一名,一般認為是取“施南”之南。南劇又叫“施南調”,是形成和流行在鄂西土家族地區的唯一能在廟台演出的一大地方劇種。
南劇的產生,可上溯至元代封建王朝對鄂西土家族實行土司製度時期。當時的容美土司雄踞一隅,容美土司的戲劇活動對南戲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明代以後,鄂西土家族在土司的帶領下,開始與外界交流,關注漢學,習讀儒書,在熱衷結交中原人士的人中,人才頗盛,詩文作者不斷出現。
容美土司還培養家庭戲班,至康熙間田氏十九代峒主田舜年時,曾演出戲曲作家孔尚任的大型昆曲《桃花扇》,形成土、漢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容美土司的專業戲班,有一批教戲師傅,培育了不少色藝俱佳的藝人。
改土歸流以後,那些由容美土司還培養家庭戲班的藝人中有一部分人留在鶴峰城,大多數則流向施南府,以及湘西桑植、石門等地,繼續傳播南劇藝術。
南劇是以南、北、上路聲腔兼昆曲、雜腔小調的多聲腔劇種,南、北路聲腔源於楚調,與荊河戲有直接淵源關係,其南路聲腔溫柔婉轉,北路聲腔高亢舒展;上路係彈戲、川梆子,聲腔由秦腔演變而成。
三大聲腔同台演出,長期流傳,與地方藝術、語言、民樂、土俗相融合,逐漸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劇種。南劇的唱腔板式,南路有14個,北路有12個,上路有6個,南北雜有7個,小曲牌有20多個,另外還有諸如草鞋板等10多個小調。
南劇分生、旦、淨、醜4大行。淨角、小生、生角、老旦、搖旦唱本音,正旦、小旦唱邊音。南劇表演著重做工,“以唱工尤重”,表演總體是“大手大角”。
南劇在化裝和人物造型方麵,“首重扮裝,所謂扮貧像貧,扮富像富”,在化裝、造型方麵具有鮮明的土家族民族特色。南劇伴奏音樂由弦樂、擊樂兩部分組成。
弦樂是伴奏音樂之一,樂器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嗩呐和蓋板子。南北路戲以京胡為主奏樂器,上路以蓋板子為主奏樂器。擊樂是南劇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衝子鈸、馬鑼、鉤鑼、可子、邊鼓、尺板。
清代嘉慶年間,鹹豐縣地主階層開始興辦南戲科班,職業和玩友班社興起。道光末年,鹹豐縣蒲草堂今龍洞灣富豪鄧小池創建南戲“天元班”。之後,鄧小池的弟弟鄧小碧又創辦了“連升班”。至20世紀初期,南戲已遍及鹹豐縣城鄉。
鹹豐南劇的真正繁榮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聶介軒、唐會雲、楊興楚等一批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製道具,再度組建南劇戲班。戲班成員白天勞動,晚上演出。時任縣長肖繼何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對南戲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盲藝人聶介軒對鹹豐南劇的發展貢獻巨大。他諳熟南劇的南、北、上路唱腔,新中國成立前,他苦心創辦、經營業餘戲班,新中國成立後,他又為創辦“勞動劇團”立下汗馬功勞。
聶介軒從1957年起,他在塾師馮今僧的協助下,經過3年時間,共回憶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劇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上陸續刊登。聶介軒所整理的連台本戲《四下河南》,填補了其他劇目的空缺。
後來鹹豐縣南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夏福千與另一名南劇演員受命赴省城參加戲劇彙演。他們演出的經典南劇《八義圖》贏得滿堂喝彩,並得到當時在場觀戲的全國戲劇協會主席田漢,全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可兩位戲壇泰鬥的高度評價。田漢認為:
南劇文戲武唱異於其他劇種。
與京、漢、粵、評劇都不同。馬可的評價是:
南劇唱腔高亢強烈,有如深山峽穀之音。
20世紀80年代初,在經曆了是唱京劇還是唱南劇的“京南之爭”後,鹹豐縣南劇團迎來了第二個春天。鹹豐南劇開始移植其他劇種,如新編曆史昆劇《十五貫》、新編曆史京劇《將相和》等。特別是通過移植《小二黑結婚》、《江姐》、《三裏灣》、《劉三姐》等一批現代戲,令人耳目一新。
[旁注]
土家族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端餘脈的大婁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圓10萬餘平方公裏區域,主要分布於湘、鄂、黔、渝東南毗連的武陵山區。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1956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
土司 古代官職,元代始置,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頭目。土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土司既指少數民族地區的土人在其勢力範圍內獨立建造的且被國家法律允許的治所。狹義的土司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的土官。
孔尚任 (1648年~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京胡 又稱“胡琴”。拉弦樂器。京胡是我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我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製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八義圖》 又名《狗咬趙盾》、《趙氏孤兒》秦腔傳統戲。這是古代著名四大悲劇之一,影響極為深遠,昆曲、京劇及各較大的梆子劇種都有此劇目。宋元戲文有《趙氏孤兒報仇記》,元代有紀君祥《趙氏孤兒大報仇》雜劇,明代有徐元九《八義圖》傳奇。
馬可 作曲家,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回演劇第三隊。1937年後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
《小二黑結婚》 是小說家趙樹理的成名作,也是現代文學中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作品通過邊區農村青年農民小二黑和小芹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寫了農村中新生的進步力量同落後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動勢力之間的尖銳鬥爭,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
[閱讀鏈接]
南劇劇作家顏惠是土家族人,他為南劇創作付出了心血。鹹豐南劇的第一個創作劇本《窯場風波》就是顏惠所寫。
改革開放後,顏惠創作了18部南劇,其中16部在州級以上獲獎,其中《唐科長祝壽》獲文化部全國少數民族劇種演出獎、湖北省1982年專業劇團會演創作一等獎,《土司夫人》獲文化部全國少數民族劇本創作團結獎,《迎客》獲湖北省1982年專業劇團會演創作三等獎。此外,他的《會喝酒的女人》和《女兒寨》等劇目,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山二黃榮居漢劇之母
在秦巴山區峰巒深處,很早以前就流傳著一套山鄉清音,這聲音如同高山流水一路“叮叮咚咚”,沿漢江下長江,對很多的劇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是秦巴山區之中的戲曲“山二黃”。
山二黃在發展過程中不但促成了漢劇的誕生,同樣也成了京劇的遠祖。 著名漢劇家陳伯華直言不諱地說:
山二黃是漢劇之母!
由山二黃到京劇,數個世紀以來,傳唱了太多的古今悲歡離合的故事。英雄豪氣貫長虹,兒女心曲巧玲瓏,都伴著這絲竹檀板,在皮黃音律中揮灑流瀉。
在秦巴山區中的竹溪縣老城牆,出南門即是廣場。一到立春,校場壩邊上如織如煙的柳條兒開始從冬眠中蘇醒過來,舒緩著腰肢。每年正月新春,萬物萌發,景氣和暢,這裏就成為萬民寄望的歡樂海洋。
在這裏隻要山二黃大戲的海報一經貼出,上至中峰、蔣家堰,下至水坪、縣河,四鄉八方,鄉民呼朋引伴,挽妻攜子,彙聚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