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人與文人雲集襄陽,他們不但帶來了更多的社會財富,而且隨著他們一起來到襄陽的還有來自各地的戲班。
在這些來到襄陽的商人之中,有一個來自甘肅天水不起眼的商人,他的名字叫王天放。王天放在甘肅商界籍籍無名,但是在甘肅,陝西等地說起秦腔來,王天放那是天王級的人物,被人們稱為“放天王”。
王天放在家鄉的時候聽說襄陽是個好地方,那裏遍地都是發財的機會,於是他離開了甘肅帶著本錢準備來襄陽考察一下,如果行情好,他準備留在襄陽做生意。
王天放來到了襄陽之後,他清楚地意識襄陽這個地方物價太高,以他的本錢來說根本不夠在這裏開一個買賣,於是王天放放棄了再襄陽做生意的想法,轉而將目光投在了距離襄陽不遠的青陽地區。
王天放來到青陽之後,經過考察,發現青陽是最合適他的地方。他認為,這裏的商業環境雖然不如襄陽那麼完善,但是發展前景看好,而且這裏屬於襄陽的外圍,有利於把握商品的銷售信息。
隨著王天放在青陽落下角來,他發現在這裏有很多跟他有著相同想法的人,漸漸地大家開始互通消息,每一個人都獲得了不錯了收獲。
這一天,王天放和朋友又掙了一筆錢,他心中高興,喝了不少酒,經過出門讓風一吹,酒勁上了頭。此時的王天放商人的氣質盡失,變成了引吭高歌的秦腔“方天王”!
王天放的嗓子非常好,聲腔那叫一個高,簡直可以說是直入雲霄。他 唱道:
離家三年奔波忙,心中時常想家鄉,
夢中常見親人麵,耳邊無音聽真詳。
……
王天放這一通聲情並茂的吼,在無形之中將他秦腔“放天王”的本事都用了出來,不但將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表達得清清楚楚,而且在旁聽者心靈上形成了共鳴和衝擊。
王天放接著酒勁結結實實的過了一把癮,他是一路走一路唱,一直從酒館穿過了繁華的大街,在穿過小巷來到自己的家門前,然後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王天放睡覺了,但就在他吼秦腔的時候,青陽縣的知縣老爺正在家裏看戲,看著看著,突然間就聽到半空中一聲高亢的歌聲傳來,聲音壓過了他不遠處的戲班子的聲音。
這知縣是個當之無愧的戲迷,聽了這一聲秦腔之後,感覺一直卡在自己胸膛中那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不見了,尤其是當王天放那最高音的時候,這個知縣竟然有隨著聲音飄起來的感覺。於是,他派人在後麵循著那個聲音追去。
王天放在前麵唱著走,縣衙的人在後麵追。結果追著追著,王天放回家了,縣衙的人卻丟了聲音的蹤跡。知縣著急地派人找了一晚上,一夜都沒睡著覺。
第二天,縣令給自己家的戲班子藝人下了一個任務:找到昨晚吼秦腔的人,跟他學這種聲腔。
幾年之後,在青陽縣令的宅子裏麵,一陣鑼鼓聲中,一陣陣融合了湖北方言的高腔騰空而起,伴隨著這聲音的還有久久不絕的掌聲。這聲音,就是王天放唱出來的湖北高腔。
湖北高腔也稱“湖北清戲”,並有“襄陽清戲”、“孝感清戲”、“麻城高腔”、“鍾祥高腔”等稱謂。 李調元《劇話》中記載:
弋陽腔始弋陽,即今之高腔……楚蜀之間謂之清戲。
湖北高腔的稱謂有兩種解釋:一說原來叫青戲,因為它原出青陽;一說它不用絲弦伴奏,故稱“清戲。”
湖北高腔由明代“四大戲曲聲腔”之一的弋陽腔的後裔青陽腔於1599年傳入沙市,後來流變成為了湖北地方戲曲劇種。
弋陽腔及其後裔青陽腔和湖北高腔,與唐宋大曲、北曲以及昆曲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備管弦、鑼鼓伴奏、人聲幫腔、錯用鄉音、改調歌之”以及“其調喧,擊節以鼓”等方麵。
在這個傳入的過程中,既是湖北高腔“民間化”和“地方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其“所到之處,入鄉隨俗、落地生根”而馳騁於廣闊民間大舞台的主要成因之一。 至明末清初,湖北高腔進入了興盛期。尤其以鄂北的襄陽、鄂中的鍾祥以及鄂東的麻城、羅田、英山、黃梅、孝感和鄂南的鹹寧、大冶等廣大地區為甚。這一時期,高腔的知名班社眾多,而且劇目豐富,衣箱完備,大鑼打鼓,高台演唱,所到之處,聲勢浩大。
高腔戲班擅演大本戲,演出講究台風嚴格,所演劇目造詞文雅、韻律嚴格工整,被稱為“高尚戲、文雅戲”。加之清戲藝人多著長衫大褂,一副溫文爾雅的“派頭”,故高腔班社在民間均有“先生班”之尊稱。故而,觀看演出的人也大多為有學問、有地位的人居多。
高腔雖然具有民間化的“俗”性,但更具“文人化”的“雅”質,是一種“雅而不太雅,俗而不過俗”的“雅俗共賞”的劇種。 尤其是逢年過節或者迎神祭祖,大多爭相邀請高腔班社演出。所演劇目均為《目連傳》、《嶽飛傳》等正統的大戲。
《襄樊市戲曲資料彙編》對當時襄陽頗具盛名的清戲班社“玉林班”的演出情況作了如下記載:
玉林班最興盛的時期,班裏的演員發展到70多人,陣容很大,從一末到十雜,角色齊全。經常唱的戲有100多出,多數是“袍帶戲”,唱的是宮廷生活、政治、軍事鬥爭內容。舞台、唱功、武功都很講究,使用的刀槍劍戟真實,穿戴蟒靠俱全,演員個個都善武功。
由此可見,高腔對武戲的演出不僅是很擅長的,甚至更是很出色的。經常演出的大型武戲劇目有《大戰金錢唱》、《水漫金山寺》、《哪吒鬧海》等。
這樣的大型武戲,一則場麵大,二則技藝高,既有主演個體的“絕活”展示,又有配角演員群體的競技亮相。梨園行內至今俗稱這些武戲“是要看‘真功夫’和整體實力的戲”。所謂“主演無‘絕活’,“白水煮麵湯。”
高腔擅演這等“大場麵”、“高技能”的“大型武戲”,其演員的武功以及班社的整體實力都很強。高腔不僅以曲牌的歌唱性擅長文戲,同時更以“個個都善武功”而好武,是一“文武兼備”的劇種。
“文武兼備”的劇種與其說在當時,就是在當下也並非任何一個戲曲劇種冠以盛名。。或許正因為其“文武兼備”的劇風,方造成了其在當時頗具影響,備受青睞的原由之一。
清代鹹豐年間,高腔班社因客觀形勢的變化而演出不景氣,再加上高腔本是“不易學”的“文武兼備”的大劇種,藝術性較強,結果演員後繼乏人。
新中國建立後,湖北省戲劇工作室、武漢市楚劇團等單位,鑒於襄陽、鍾祥、麻城、孝感等地還幸存少數高腔藝人以及非職業演唱者,他們組織力量,對清戲進行挖掘、搶救,並挖掘、搶救出部分高腔劇目和曲牌。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湖北高腔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形成了湖北第一個曲牌體大劇種,同時也開辟了湖北戲曲的曲牌體時代,進而改變了湖北戲曲藝術的曆史性格局。
湖北高腔其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以及珍貴的藝術財富,對湖北後來戲曲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以及推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旁注]
李調元 (1734年~1803年)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遂寧張問陶、眉山的彭端淑合稱“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張問陶成就最大,袁枚稱其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詩名不彰;李調元第三。
孝感 中國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級城市,地處於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之東。因東漢時期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現轄孝南區、漢川、應城、安陸三個縣級市,雲夢、大悟、孝昌三縣。
《嶽飛傳》 一代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壯誌未酬的英雄氣概。令中華後人萬分景仰。為了再現一代民族英雄嶽飛在宋金戰爭中的英雄故事,再現那段悲壯的曆史。曆代文人、作家、畫家創作出《嶽飛傳》,有小說、評書、畫書、電視劇。
[閱讀鏈接]
湖北板腔體戲曲劇種均是在高腔之後陸續形成的地方戲曲劇種。湖北的漢劇、楚劇以及各路湖北花鼓戲、采茶戲的唱詞大多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要詞格形式。這些劇種均是在高腔形成之後的清中期發展起來的湖北地方戲曲劇種。
湖北高腔產生之後,在湖北才形成南曲弋陽腔係統的七字句和十字句的齊言詞格的條件。 由此可見,湖北高腔在唱詞詞格方麵對湖北後湖北的漢劇、楚劇以及各路湖北花鼓戲、采茶戲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