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場打完鑼鼓之後,由操頭鈸者代理司鼓指揮,編排了一套相互連接的武場曲牌,看頭鈸的眼神、握鈸的姿勢、擊法等統一指揮,循序不亂。
新中國成立後,荊河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荊河戲藝人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反武科》、《寒江關》、《雙駙馬》,代表性劇目包括《百子圖》、《楚宮撫琴》、《大回荊州》、《雙駙馬》、《沙灘會》、《翠屏山》、《反武科》、《秦雪梅》、《三娘教子》、《一捧雪》、《四下河南》等。新編曆史故事劇有《法場拜相》、《程咬金招親》等,創作的現代戲有《喇叭樹下》、《狀子》等具有特色。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荊河戲發展的過程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荊河戲演員,他們將荊河戲藝術發揚光大,使荊河戲在荊州地區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活動。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張又君與蕭耀庭。
1954年荊河戲演員張又君拜荊河戲著名小生方覺東門下為徒習演荊河戲小生,此間受馳名小醜胡醉趣的影響兼演部分小醜戲;張又君秉承高宇教師的教誨,收有徒弟張興、周乃國、胡紅等。
張又君以演帝、王、將、棚為主,才子佳人為輔,分生、旦、淨、醜4大行當,拉京胡、擊上鑼、堂鼓,以唱、做、念、打為表演形式,以唱南北路為主,輔以小調。其主要上演劇目有《三殺》、《五圖》、《十二山》。
自從事荊河戲事業以來,張又君在湘鄂邊陲一帶演出了各類小生戲,如《斬呂布》、《修書帶箭》、《三討荊州》、《打黃蓋》、《三打平貴》、《長被坡》、《英雄會》等,小醜戲《徐九經升官記》、《春草闖堂》、《程咬金娶親》等。他執導了多台新編曆史劇和現代戲,移植排演了多台現代戲,編寫了大型現代戲利小戲、小品。
蕭耀庭1962年進臨澧縣荊河劇團,師從著名樂師黃績三學習荊河戲音樂,成為荊河戲宗師黃績三老先生的關門弟子,得其傳授津市隆法寺蓄發僧心緣和尚傳授之《韻譜》2冊,在澧水流域頗負盛名。除此之外,還曾改編、新創《孟良一家》、《雙合印》、《程咬金娶親》、《和氏璧》等劇本。
[旁注]
武陵戲 也稱“沅河戲”、“漢戲”、“常德戲”。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慈利諸縣市,以及西洞庭湖濱與湘西一帶,並遠及湖北、貴州部分地區。有高、彈、昆3種聲腔,清代末年形成以彈腔為主的局麵,采用中州韻與常德方言相結合的統一舞台語言。
羅帽 一種是硬羅帽,硬胎的,並且較高,上邊綴滿了絨球和珠子,一動就“嘩啦啦”響;另一種是軟羅帽。軟羅帽有黑的和花的兩種。
駙馬 就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是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因駙馬都尉得名。漢武帝時始置駙馬都尉,駙,即副。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
孟良 北宋時期曆史人物,孟良和焦讚是楊家將中兩員都以勇猛著稱的大將,常常一起出場。孟良焦讚在曆史上都有一點蹤跡,但孟良沒有明確記載,隻知道他是楊延昭部將,墓地在河北永清。從各地叫孟良崮、孟良營、孟良梯的地名,依稀可以推測孟早年是綠林好漢,此後在宋軍中成為對遼防禦的北軍軍官。
程咬金 (589年~665年),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封盧國公。唐代開國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第十九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我國人耳熟能詳。程咬金還是小說、影視作品中的人物。
[閱讀鏈接]
石門縣南路吹打樂,是在荊河戲發展過程中與湖南石門縣土家族民間藝人結合當地的民間音樂,特別是嗩呐吹奏音樂逐步形成的獨立樂種。它早期的形態是作為戲曲的一種附屬音樂形式而存在的。
石門縣南路吹打樂其曲目的主要來源是荊河戲音樂,後經過黃績三及其弟子的研究與推廣,逐漸成為一個係統而成熟的獨立樂種。流布地區東到嶽州,南到桃源,西南到貴州的萬山場,西到酉陽,西北到利川以東、建興、鶴峰,東北至宜昌荊門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