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花——荊河戲(2 / 3)

趙匡胤 (927年~976年),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清苑縣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

包公 (999-1062)包拯。北宋時期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小說、戲劇,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曆久不衰。

八陣圖 八陣圖傳說是由三國時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相傳諸葛亮禦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10萬精兵。八陣圖的特點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圓外方”。

[閱讀鏈接]

荊河戲是以本地彈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優點融合而成,是湖北荊州地方的傳統劇種。2006年6月9日,荊河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荊河戲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珍貴的原始曲牌、堂曲、打擊樂譜等。其故事敘述流暢,人物刻畫細膩,道白準確生動,唱詞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學價值。荊河戲的聲腔,曲牌,鑼鼓經,樂器使用,演奏技巧等,對解讀戲曲音樂、聲腔的發展、流變具有重要意義。

注重內外工夫的表演

荊河戲的發展,與相關地區的地方戲劇種聯係極為密切。比如湖北大劇漢劇與荊河戲之間就有“湖南成班,沙市唱戲”之說。在過去沙市是漢劇演出的勝地,漢劇藝人要在武漢出名,先要到沙市“唱紅”。因而,兩者在演出交流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荊河戲與武陵戲藝術上也有淵源。一般認為兩者同出一源,荊河戲藝人常到武陵戲班搭班演出,與生、旦、醜3個行當能夠同台合演。

荊河戲的彈腔與川劇的相琴戲也有聯係。一方麵,四川的相琴戲直接受到荊河戲的影響;另一方麵,早期荊河戲使用的大土鑼、大成都鈸,都是來自川劇。

荊河戲與辰河戲以及活動於湖北恩施一帶的南劇也有密切的聯係。清代初期荊河戲藝人吸收南劇精華,充實了荊河戲的內容。

正是在這些地方戲的影響下,荊河戲逐漸形成了他鮮明的特點。

荊河戲的角色行當分生、小生、旦、老旦、花臉、醜6行,生分老生、雜生、正生、紅生4種,旦分正旦、閨門旦、花旦、武旦、搖旦5種,花臉則分大花臉、毛頭花臉和霸霸花臉3種。

荊河戲的表演講究內、外八塊的功夫。“內八塊”功夫指人物的喜、怒、哀、樂、驚、疑、癡、醉等內心情感;“外八塊”功夫則指雲手、站檔、踢腿、放腰、片馬、箭步、擺襠、下盤等八種外部形體程式動作。

表演過程中荊河戲藝人麵部表情生動,有絕技“抖色”和“眼功”。特別是高方巾、羅帽、扇子、帽翅、須發等結合頭、手、腿功的巧妙運用,形成各種姿態的“拗馬軍”表演,以及花臉的“抖殼子”等,更是荊河戲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

也有人將荊河戲的表演歸納為“八功”,即“三官功”,包括眉、眼、臉;“上身功”包括肩、臂、肘、掌、胸、腹、腰;“下身功”包括腿、角;“喉嗓功”,“須發功”,“翎子功”,“盔帽功”,“袍服功”。

在表演中,荊河戲要求演員將這些功夫自然運用,內外結合,鮮明、生動、準確、深刻地表現各種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感情。

荊河戲基本功在發展曆史中形成了30多大項數百種技法,讓人看起來紛繁複雜,眼花繚亂。

而且荊河戲還有一些是其他劇種所沒有的特技,如單洗馬、雙洗耳恭聽馬、殺叉、八卦步等,都是荊河戲所獨有的特技。

荊河戲的武場以打雙鈸為其特色。過去多在謂之唱“草台”的野地演出,為了招引觀眾,必須由謂之“鬧台”的武場打一通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