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鼓喧天——荊州花鼓(3 / 3)

荊州花鼓戲主要藝術特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民間鑼鼓戲曲化;二是馬鑼的運用;三是當地民歌的戲劇化。

俗話說:“醜花鼓、鑼鼓多。”這一方麵說明花鼓戲擊樂豐富;另一方麵說明了“擊樂”是荊州花鼓戲音樂唱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民間馬鑼在武場的使用,是民間鑼鼓戲曲化的鮮明體現。通常京、漢等皮黃大劇種的武場隻用板、邊鼓、大鑼、鈸、小鑼,而荊州花鼓戲的武場則直接采用了馬鑼。馬鑼是民間鑼鼓中的標誌性樂器。

武場采用馬鑼演奏的技巧純熟者,右手小錘擊中馬鑼有效部位後,左手將被擊中的馬鑼拋向高於頭頂的空中,發出粗獷的“浪浪”聲響,獨具特色。

荊州花鼓戲的音樂唱腔,直接來源於江漢平原流行的民歌小調及豐富的田歌、勞動號子,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逐步發展形成了節奏富於變化,能夠表現多種思想感情的聲腔體係。

荊州花鼓戲的聲腔有高腔、圻水、打鑼、四平調等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調。主腔中除高腔是在當地薅草歌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外,而圻水、打鑼腔則與鄂東花鼓戲聲腔結構相近。

在諸多小調戲中,《補背裕》、《摳門閂》、《薅黃瓜》等多種曲調,是當地民歌的戲劇化。這些不同來源的聲腔,在當地語言和音樂特點的基礎上,演變融合,渾然一體,形成了荊州花鼓戲的獨特風格。

荊州花鼓戲早期的角色行當主要有小生、小醜、小旦。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和劇目的變化,行當角色有所發展,出現了小生、生角、正旦、花旦、醜角5個行當。

荊州花鼓戲的小生多扮演青年男子,唱念均用大嗓。其飾演的角色有以唱見長的劇目《白扇記》劇中的胡金元,文雅書生戲《訪友》劇中的梁山伯,武功戲《戲蟾》中的劉海等。

荊州花鼓戲的正旦主要飾演端莊賢淑、性格剛強的中青年女子。如《三官堂》劇中的秦香蓮、《秦雪梅》劇中的秦雪梅等。

荊州花鼓戲的花旦又稱“鐵扁擔行當”,多扮演潑辣的中年婦女和活潑伶俐的小姑娘。其表演步法輕快靈活、動作細膩、道白清脆。所飾角色如《辭店》劇中的賣膳女、《烏龍院》劇中的閻惜姣等。

荊州花鼓戲的醜角此行當戲路較寬,多飾演雇工、書童、教書匠、店家、惡少等。其所飾人物或機智敏銳、詼諧風趣,或奸詐狡猾、刁鑽圓滑。如《張先生討學錢》劇中的張先生,《陰審》劇中的判官等。

荊州花鼓戲的生角多扮演正直、豪爽、剛毅、灑脫,以及愛打抱不平的人物。如《告經承》劇中的張朝宗、《烏龍院》劇中的宋江等。

荊州花鼓戲有四大主腔和200餘種小調,唱起來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抒情敘事,飽含泥土的芳香。荊州花鼓戲擊樂伴奏來自江漢平原的民間鑼鼓,現存文獻記載的傳統擊樂牌子有76個。

荊州花鼓戲的主腔屬於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高亢樸實,曲調音域寬闊,旋律進行中大跳較多;男女唱腔都用本音和假嗓相結合演唱,加上唱、幫、打三者緊密配合,形成了荊州花鼓戲獨有的演唱風格。

荊州花鼓戲的主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腔、圻水敗韻、四平腔、打鑼腔、還魂腔等。高腔因其唱腔高亢粗獷,又俗稱骷髏腔。該唱腔男腔粗獷、豪放,女腔婉轉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處理均較為靈活,可塑性也很強。

演員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靈活安排,因而是荊州花鼓戲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一般多用於本戲中唱腔的演唱。

由於高腔善於抒發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許多劇目中被用於重點唱段。如《三官堂》中秦香蓮的長段唱詞就用高腔轉接悲腔處理,其唱腔婉轉淒切、如泣如訴,較好地表現出劇中人物的情感。

荊州花鼓戲有名的小調有“摘花調”、“十枝梅”、“采蓮調”等。分單篇牌子、專用曲調、插曲3類,多來自民歌和各種民間說唱音樂。其樂曲短小,旋律優美,節奏輕快,色彩豐富。

新中國成立後,荊州花鼓戲得以新生。許多新中國成立前改唱楚劇的花鼓藝人,打出了“劇種回歸”的旗幟,並得到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扶持。先後建立了天門、潛江、沔陽等第一批縣級花鼓劇團。

1955年,荊州花鼓戲在繼承與改革的道路上邁開了步伐。其重要標誌是將“一唱眾和,鑼鼓幫腔”的傳統演出模式改成了弦樂伴奏,荊州花鼓戲的舞台上出現了發展和繁榮的局麵。

《雙撇筍》、《斬經堂》、《三官堂》、《春姑拾斧》、《借牛》、《攔花轎》等劇目,分別在湖北省和中南區文藝會演中獲獎。這些成就奠定了荊州花鼓戲與湖北漢劇、楚劇齊名的基礎地位。

改革開放後,荊州花鼓戲更是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1980年,荊州花鼓戲《花牆會》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片;荊州花鼓的傳統戲《王瞎子鬧店》、《招郎》,由湖北電視台拍成電視戲曲藝術片;1984年,荊州花鼓現代戲《家庭公案》赴京彙報演出,轟動京城,被譽為“難得的好現代戲”。

隨後,又有荊州花鼓戲《水鄉情》、《向老三招婿》《海峽情》、《原野情仇》、《鬧龍舟》等劇相繼進京演出,是全國各劇種中,創作劇目上京演出較多的劇種之一。

荊州花鼓戲在新中國成立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可歸納分為3個階段,即普及傳播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改革創新階段。

在這3個階段中,由於行政區劃的調整和劇種發展的要求,在1954年定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名為“荊州花鼓戲”。

鄉村劇團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甚至有的村都組成了劇團。這一時期,農村劇團為傳播和普及花鼓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這一階段,由於劇種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天沔花鼓戲也隨之改名。1981年,荊州地區將天沔花鼓戲改為“荊州花鼓戲”。

荊門市將劇團經過調查研究,又考慮到荊門的市情團情,從1990年起,他們創作演出的重點調整到編演現代戲,特別是農村題材的現代戲上來。

荊門市花鼓戲劇團先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高玉蓮》、《翁與媳》、《桃林深處》、《九二六壯歌》、《荷花洲頭》、《鬧龍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戲劇目。

這一時期,荊門市的花鼓戲在專業劇團的帶領下,民間劇團迅速發展,形成了專業團體努力開拓花鼓戲發展的局麵,使這一地方劇種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在花鼓戲進入了全盛時期之後,花鼓戲藝人為了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荊門市一方麵加大力度鼓勵和扶持農村業餘劇團,在創辦劇團、聘請教練、演員簽約、設備添置、信息提供等方麵給予了優惠和方便,以利於花鼓戲的健康發展和廣泛普及。

荊門市從2002年開始策劃、創作大型現代花鼓戲《十二月等郎》。該劇創作的初衷就是想跳出傳統曲目的模式,創作出一台全新式樣的花鼓戲,一方麵繼承花鼓戲的傳統,使其具有民族性;另一方麵注入時尚的、現代的氣息,使其豐富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十二月等郎》也在聲腔設計上大膽創新。在保留花鼓戲唱腔的悠揚、甜美、悅耳等音樂元素的前提下,融入民歌、山歌等民間音樂的素材,使其具有濃鬱的地方特點,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十二月等郎》的主題曲《等郎調》,就取材於江漢平原的“三棒鼓”,無伴奏合唱就沿用了原生態花鼓戲的無伴奏唱法等。正因為音樂注入了有特色的元素,所以當代觀眾感到親切動聽,能產生共鳴。

在舞台美術方麵,《十二月等郎》既吸納了話劇的寫實手法,又保留了戲曲的寫意手法,運用了大量的真實布景和道具,但又不是全實景,既有實又有虛。

另外,花鼓戲藝人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使舞台空間轉換自如,增強了舞台的表現力。在《十二月等郎》劇中,活動台板、電腦燈光和環繞立體聲都使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電腦設計投射的豐富圖案及色彩變化,使江漢平原鄉村景色躍然眼前。

《十二月等郎》為湖北花鼓戲這一地方劇種在全國爭得了一席之地,使湖北花鼓戲在荊門具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並步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荊州花鼓戲進入了鼎盛發展的時期。其代表人物是被人們稱為“花鼓戲王子”的胡新中。

胡新中善於博采眾長,旁參各流,致力於改造花鼓戲唱腔,形成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胡新中流派。他把前人陡坡、吊橋式的演唱方法,巧妙糅進子音和半音,使花鼓戲演唱既不失韻味,又趨於歌唱化,更適合當代觀眾口味。

胡新中和其他同時代的一批藝術家一道,把花鼓戲引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使花鼓戲逐漸脫俗,躋身於戲曲之林,被廣大觀眾譽為“花鼓戲王子”。

[旁注]

勞動號子 曲調高亢激奮,節奏沉穩有力,調式調性變化頻繁。一領眾和或眾人齊唱,變化多端。在節奏較緩的勞動中,“領”句較長,“合”句稍短。緊張的勞動動作、沉重的體力負荷,賦予勞動號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點。

梁山伯 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中的男主角。曆史上考證確為真人。傳說梁知祝為女人後,提娶不成而終。祝感其摯情,過墓而入,合而為一。梁祝成為古代著名的愛情故事,被人們傳頌。梁祝美麗動人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抹去了當年淒怨的情調。

《斬經堂》 傳統戲,又名《吳漢殺妻》。周信芳之代表作。川劇有《經堂殺妻》,漢劇、徽劇、同州梆子、河北梆子也有此劇目,秦腔、紹興文戲有《散潼關》,豫劇有《收吳漢》,秦腔、湘劇、楚劇有《吳漢殺妻》。

[閱讀鏈接]

鄖陽花鼓戲係荊、襄一帶流行的梁山調和花鼓戲溯漢水而上,在鄖陽山區衍變發展,逐漸形成的具有當地藝術特色的鄖陽花鼓戲。

鄖陽花鼓戲中,琴子腔的劇目多為梁山調。八岔腔的劇目則以多種花鼓戲演出的劇目為多。琴子腔中,生、旦行演唱尾腔用假嗓,高八度落音;老生、醜行則用本嗓,平唱落音。琴子腔正腔板式有慢板、二流、飛板等。彩腔的劇目多為一戲一腔的生活小戲,如《站花牆》、《賣翠花》等,鄉土氣息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