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鼓喧天——荊州花鼓(2 / 3)

荊州花鼓戲常在迎神,賽會,祝壽,賀喜時演出,被稱為“神戲”、“燈戲”、“會戲”,演出盛況空前,在沔陽農村形成了“五裏三台”戲的演出規模。

最早見於記載的沔陽花鼓藝人,是清代康熙時期的劉天黨1944年從其師保存下來的汪家門徒師承譜:

汪源發五名家小捉拿玩的人,無家可歸,隱姓埋名姓王名水發,雖入了江湖,總是傳戲,推車花鼓、彩蓮船、唱小曲子、打連廂、瓦子板。傳與兒子……又傳汪春保。

汪春保乃“汪家門”第八代傳人了。從清道光至清鹹豐、同治年間,沔陽州一帶荊州花鼓戲演出活動異常活躍,出現了以汪春保為代表人物的“汪家門頭”。汪春保是沔陽昌家灣人,傳徒近百,遍及江漢。他擅工正旦,二旦等行的“高腔”劇目。

“汪家門頭”的影響不斷擴大,又相繼出現了“史、黃、賀”3個門頭,共稱沔陽花鼓“四大門頭”。

“史家門頭”  以史旺為代表人物。史旺是沔陽州南鄉金船灣人。秀才出身,因鄉試不第,仕途心灰,結識汪春保戲班後,尊汪為師,習學花鼓。始習旦,後改生,也能寫戲編詞,以“高腔”、“圻水”劇目為長。

“黃家門頭”以黃二生為代表。黃二生是沔陽回龍灣趙趕河人。黃二生從小愛看“三棒鼓”、“地花鼓”,暗記唱詞,避於田野練唱。其父見狀,將子送汪春保戲班學戲,工旦,16歲登台,後離師獨辟途徑,自成一派,偏重“四平腔”與小調。

“賀家門頭”以賀霞令為代表。賀霞令是監利縣三官殿賀家灣人,由於幼小喜愛花鼓成癖,被族中長者斥逐出走,參師沔陽藝人史旺,由旦改工生角,鑒於花鼓藝術行缺乏,改工醜角,勤學苦練,為觀眾所喜愛,稱其為“賀派”。他的門派皆工醜,側重於“醜四平”、“圻水腔”和專用小調。

賀霞令人稱“賀四郎”。據《茅江夜話》記載:

道光年間,戴家場有賀四郎組班唱戲,漁鼓簡板伴奏,觀者圍坐,場無虛席,聲譽卓著。鄉人謂之平台花鼓。

對於這種情形,有人曾經寫詩道:“湖邊古柳陸家莊,平台花鼓正作場。  沔北二伶誰曉得,水鄉爭看賀四郎。”

以此看來,“四大門頭”乃沔陽花鼓之祖,“汪家門頭”乃“四大門頭”之首,有力促進了花鼓的沔陽化。

在當時的沔陽,鄰近各縣先後都有大批藝人來沔陽拜師學藝,或有沔陽師傅到江漢各地傳藝。解放初沔陽花鼓藝人數量空前,私人戲班林立,在江漢平原各縣城鄉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農村巡翅演出。

[旁注]

傅卓然 (1820年~1883年),清代小港蓮子溪人,晚年隱居蓮子溪,從事寫作。所作詩文雋永清秀,大多描寫水鄉自然景色,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傅卓然編輯的《詩文彙抄》,則是集洪湖曆史文獻之大成。

燈戲 四川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由於其演出多與春節、燈節、社火、慶壇等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戲多、喜戲多、鬧戲多的特點,一般場麵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的戲基本不演。

鄉試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期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8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兩代定為每3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

[閱讀鏈接]

襄陽花鼓戲是以襄樊地區為主要流行區域的地方性劇種,因劇種流行區域的關係,各地習慣以地名而冠之。故有“襄陽花鼓”、“宜城花鼓”、“棗陽花鼓”等稱謂。

影響至湖北省的房縣、鄖陽、遠安、興山,最遠達到陝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稱為“地花鼓”、“花鼓子”,因該劇種曾受歧視遭禁演,藝人們隻能躲在山野鄉間裏演出,故又有“躲躲戲”之稱。

欣欣向榮的絲弦時期

1909年,荊州花鼓戲迎來了另外一個發展階段,第一次打進武漢三鎮亮相亮牌。沔陽花鼓藝人盧金玉、周高等組班,進入武昌徐家棚、漢口火車站、漢陽鸚鵡的露天劇場和茶樓酒肆、演出了《站花牆》、《柳林寫狀》、《三官堂》等節目,為期兩月而不掉座,譽滿三鎮。

1917年沔陽花鼓戲藝人陳新苟、陳加林、沈四、謝春城、唐石頭、姚玉春、黃黑苟、五福興等20餘人進入武漢三鎮第一家正式劇場的漢口法租界共和升平樓演出,結果又以精彩的唱腔和表演轟動了江城。

在漢口的演唱中,花鼓戲與漢劇、楚劇有了更多交流,從而吸取了漢劇、楚劇的表演程式。在音樂方麵也增加了絲弦伴奏,形成了獨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劇劇種之一。絲弦的加入代表著花鼓戲進入了絲弦時代這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20世紀初期,沔陽花鼓戲出了第一代女藝人段鳳耳,係沔陽戴家場竹林灣的農家女,首次登台演出《掐菜薹》就嶄露頭角,被譽為“真鳳凰”。

繼段鳳耳之後,又有一批較有影響的女演員衝破世俗偏見和舊的習慣勢力粉墨登場,如王乾、吳翠、蔣金、黃金秀、李在安等。她們對豐富沔陽花鼓戲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藝術作出了積極貢獻。

20世紀20年代末,沔陽花鼓戲出現了第一個最有影響的科班,專門培養花鼓戲人才。沔陽藝人崔鬆沔,從1928年起,先後在馬口、藏鶴亭、石土地、多家灣、三江口等地設帳,共7屆,曆20餘年,授徒80餘人。

後來平台花鼓戲進入洪湖的峰口,沔陽的楊林尾,天門城關的茶園、劇場演出。

在荊州花鼓戲進入武漢三鎮的興盛時期,最著名的藝人是永興的廖幺與楊集的項幺、六房的邱幺,3人被戲迷稱為“京山三妖”。他們是荊州花鼓戲三幺均習旦角,以扮相好,唱腔醇正,嗓音清亮而名噪當時。人們視他們為尤物天籟,稱為“京山三幺”,當時有“‘三幺’出洞,天搖地動”之譽,可見當年人們喜愛“京山三幺”的程度。

三幺中尤以廖幺資曆最老,技藝最高。廖幺大號廖友昌,永興鎮施家窯頭村人,是北路花鼓的主要傳承人之一。他習旦角,嗓音好,唱腔過硬,觀眾喜稱“伏倒聽”。

廖幺身材小巧,長相白淨,嗓音清亮,是學旦角的好材料,所以從小就習旦角,技壓群芳。而且廖幺天生聰慧,記憶力特強,腹中存有100多個折子戲,是三路花鼓中的佼佼者之一。

廖幺戲班由廖幺領銜,主要在京山、天門、皂市等地演出。主要劇目有廖幺的拿手戲《找蓮湘》、《繡荷包》、《掐菜苔》、《補背褡》、《祭塔》、《白扇記》、《香山還願》、《大反情》、《趕三關》、《雙訪友》等。

項幺項明倫是湖北京山縣楊集鎮人。1898年生於貧苦農家,自幼得大洪山武術師教練,7歲入萬壽寺塾館讀書。14歲時其二兄被革除功名憂憤致死,項幺毅然輟學,從名藝人李忠純及子李丙生學戲。

項明倫身材俊健,扮相秀美,天賦聰敏,善於刻畫演繹人物。1912年,開始登台首演。他在《梅龍鎮》中飾演鳳姐,受到觀眾的交口稱讚,花鼓戲北路名師陳文科收其為關門弟子。

三年後項明倫戲功出眾,始以“項幺”的藝名掛牌演出,陳文科親自配演“仙人鏢叉”等係列高難度絕活蹺功戲。後來由陳文科推薦,他投梁山調名師王海蛟進修王門蹺功“三絕”,即刀馬、出手、翎翅。

1920年,應觀眾要求,項幺與京山本土名藝人邱幺、廖幺同演滾台戲,各出絕活,轟動鄉裏,幾天不散場。此後,項幺藝名大噪,各地戲班爭邀項幺搭班,演出於鄂中京山、鍾祥、宜城、棗陽、隨縣、安陸各縣。

1932年後,項幺在應城、漢川、天門、潛江、沔陽等地城鎮碼頭演出,結識賽湖北、賀霞齡、一朵雲等當地名伶。1933年自置衣箱導具組班,結拜金蘭八兄弟,網絡大批名藝人流動演出於各地。

在這個時期,荊州花鼓戲變得更加完美,以它特有的風采風靡於荊州大地,尤其是絲弦在伴奏的應用,標誌著荊州花鼓戲徹底完成了草台時代進化至絲弦時代的轉變。

[旁注]

鳳凰 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與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征祥瑞。也稱為“丹鳥”、“威鳳”等。類似我國的傳說亦見於其他東亞國家的曆史中,被視為吉祥之鳥的鳳凰亦常見於世界各地的地名之中。

粉墨 是指唱戲的人化妝叫做“粉墨”,在舞台上他們演繹著不同的人生,卸下臉上的油彩,才是真實的自己。它以各種紋飾的對比豐富了舞台視覺,具有讓人歎為觀止的舞台效果。清孔尚任《桃花扇·選優》:“恨不能腮描粉墨,也情願懷抱琵琶。”

《繡荷包》 古代很多女性經常一邊精心地製作荷包,同時低聲吟唱,時間長了,勞動婦女自己創作的《繡荷包》民歌就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民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差不多遍布於中國各地。民間巧女繡的一個個精美的荷包,傳達著她們內心深處的最美好的情感。

《梅龍鎮》 是根據《明史演義》和民間傳說演繹的故事,明代少年天子正德微服出行。途中正德和鳳姐有了第一次的愛情萌動,皇太後也因為李鳳姐產下了龍種而急赴梅龍鎮。在新生幼兒天真無邪的笑聲裏,皇太後擯棄了偏見,一家人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閱讀鏈接]

在湖北遠安也有花鼓戲,遠安花鼓戲俗稱“花鼓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遠安花鼓戲起源於清代同治年間,盛行於該縣荷花鎮一帶的“地花鼓”。

遠安早期的地花鼓屬民間舞蹈,一般是男女一對或數對,一手揚帕一手玩扇,劃地為台,邊歌邊舞,打擊樂伴奏。隨著專業戲班的出現,並受其他戲種的影響,逐步得到豐富和發展。經本地曆代藝人不斷創作、整理與完善,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為己所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表演藝術的發展與提高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江漢平原有著濃鬱泥土氣息的地方戲曲。它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抒情敘事,飽含泥土芳香,群眾中就有:“聽了花鼓戲喲哎喲,害病不吃藥”之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荊州花鼓戲也吸取了其他戲曲的特長,在角色行當方麵也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荊州花鼓戲作為一種地方戲曲劇種,有著自己鮮明的藝術特征。在唱、念、做諸方麵,既不受傳統程式約束,又具有一定的規範性,生動活潑,能夠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厚的鄉土色彩和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