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湖北的各戲曲團社編為數十個抗敵演劇宣傳隊,分赴各戰場及大後方。滿春班演員,以沈雲陔領銜,編為文藝二隊,離開武漢,遠赴重慶,在“一園戲院”演出。
1941年,“一園戲院”在敵機大轟炸中被毀。全隊麵臨饑寒困境,沈雲陔慨然獻出全部金銀飾物作抵押,貸款重建戲院。在此期間,他依然抱病演出,讓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動容。
1946年,沈雲陔與文藝二隊返回湖北,由陶古鵬領班,轉至美成戲院演出。沈雲陔提議文藝二隊與美成戲院完全合並,建立文藝楚劇團。兩隊合並建團的那天,沈雲陔收關嘯彬為弟子,同時推薦李雅樵拜高月樓為師。
沈雲陔的公忠為事業、寬厚以待人的作風,對當時散亂的楚劇界起到了很大的凝聚作用。沈雲陔在藝術上造詣很深,他一貫嚴肅認真、精益求精,是一位現實主義的表演藝術家。
在沈雲陔的舞台生活中,扮演過許多不同身份,不同個性的人物。他勤奮好學,博采眾長,自成一家。沈派藝術的特點是演唱樸實大方,表演生活氣息濃鬱,人物個性鮮明,以用戲曲程式刻畫人物見長。
沈雲陔的代表劇目主要有《夜夢冠帶》、《斷橋》、《二堂審子》、《殺狗驚妻》、《秦香蓮》、《庵堂認母》、《九件衣》等。
以楚劇大師關嘯彬為代表,形成了關派藝術。1933年關嘯彬在武漢的裁縫店、絲線鋪當學徒,後來返鄉務農,業餘演唱燈戲。
1936年,關嘯彬到漢口新市場楚劇戲班學藝,拜彭秀山為師。他不顧官姓族長反對,決心以唱戲為業,遂改名關嘯彬。武漢淪陷後,他一度隨章炳炎等人搭班到鄂城、應山、監利等縣演出。
20世紀40年代初,關嘯彬在漢口美成劇場演出,初露頭角。後轉至民樂戲園,紅極一時。抗日戰爭勝利後,關嘯彬參師沈雲陔並同台獻藝,藝術上更趨成熟。關嘯彬的戲路寬,曾經塑造了許多古今的婦女形象。
關嘯彬扮相俊秀,表演樸實,擅演悲劇人物。塑造的舞台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雙玉蟬》劇中的曹芳兒、《百日緣》劇中的張七姐、《李三娘》劇中的李三娘、《蕎麥饃趕壽》劇中的翠花女、《思凡》劇中的尼姑、《杜十娘》劇中的杜十娘和《三世仇》劇中的虎兒媽等。
關嘯彬的嗓音因倒倉而聲帶嘶聲,卻能揚長避短,勤奮鑽研,在繼承前輩名旦李百川唱腔風格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創立了別具一格的聲腔流派。
關嘯彬的唱腔字重腔輕、字正腔圓、風格濃鬱、韻味醇厚,注重聲腔語氣的起伏和咬字力度的變化,沒有過分的裝飾。
關嘯彬在《百日緣》、《雙玉嬋》、《蕎麥饃趕壽》、《杜十娘》和現代戲《三世仇》等戲中演唱的女迓腔、仙腔、悲腔及悲迓腔深受群眾歡迎,為眾多的中青年楚劇演員學唱和繼承,對楚劇的演唱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關嘯彬的扮相俊美、華貴、端凝,麗而不邪,而且他的嗓音甜潤流利,擅演悲劇並以唱功見長,唱腔委婉動聽,樸實大方,使人易懂愛聽。
關嘯彬的唱腔不僅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而且很注重唱情,講究聲腔的起伏和咬字力度的變化。在吸取李百川的咬字特點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揚長避短,形成了樸實無華,哀怨纏綿,如泣如訴的演唱風格。
關嘯彬的代表劇目有《百日緣》、《送友》、《訪友》、《雙玉蟬》、《銀屏公主》、《寶蓮燈》、《秦香蓮》、《杜十娘》、《蕎麥饃趕壽》、《李三娘》、《思凡》及現代戲《三世仇》等。
在楚劇4大流派之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以“三生泰鬥”李雅樵為代表,形成了楚劇的“李派”藝術。李雅樵12歲時拜花旦兼小生演員王月芳學戲,15歲時進入新市場陶古鵬的楚戲班唱紅。
由於李雅樵所在的新市場是上演漢劇、京劇、話劇和放映電影的綜合娛樂場所,所以李雅樵在大飽眼福之後,還能博采眾長,吸收、學習各種知識和演藝。
更重要的是,李雅樵與漢劇的名藝人陳春芳同住一室,早晚相伴,有著深厚的感情。陳春芳比李雅樵大4歲,是著名的“三生”演員,拿手戲有《打鼓罵曹》、《水擒龐德》、《古城會》、《秦香蓮》等,陳春芳所飾演的曹操、關公、包拯等,無論身架還是唱腔均屬上乘,而且吹拉彈唱、操琴司鼓,也樣樣精通。
李雅樵常與陳春芳徹夜交談、切磋技藝,加上他聰明好學,刻苦鑽研,不僅學會了陳春芳的所有劇目,操琴司鼓等技能也都得心應手。
當時,漢劇的另一位著名三生演員尹春保是李雅樵的近鄰,又經常演出於新市場,他吸收青衣、老生的運腔技巧,走低音,唱消眼,注重報字輕的行腔,創造出低回婉轉,腔清字明而富有彈性的尹派唱腔,令李雅樵傾倒。李雅樵跟他學腔學戲,常到入迷的地步。
漢劇這兩位“三生”藝人影響了李雅樵的整個藝術走向,也使李雅礁終生受益。
當時李雅樵還經常與漢劇藝人同台唱漢劇,並向京劇武生學練武打,演《哪吒鬧海》等武生戲,為其以後的文唱武打打下了基礎。
在藝術上,李雅樵在總結以往藝術形象創造的基礎上,又與高月樓、關嘯彬、易佑莊等藝術家台作,分別對小生戲《百日訪》、《白扇園》、《楊乃武與小白菜》,老生戲《打金枝》、《二堂打堂》,花臉戲《魚腹山》、《秦香蓮》、《薛禮歎月》等進行了精雕細刻,這些劇目奠定了他生角泰鬥的地位。
在小生戲中,李雅樵再現了董永的忠厚樸實,梁山伯的淳情執著,小魚網的聰明堅毅,楊乃武的委屈倔強;在老生戲中,他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劉彥昌的苦悶與淒惶;在花臉戲中,他把李闖王的剛毅豪邁、果敢堅決,包公的大義凜然、秉公執法,薛禮的憤懣壓抑與抗爭不屈表現得淋漓盡致,為楚劇的表演藝術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雅憔表演穩健灑脫,功架紮實,節奏幹淨利落,身段形體優美,動作,表情傳神,善於運用程式而不拘泥於程式。李雅樵特別注重和善於找準劇中人物的“戲眼”,並能以嫻熟的技能來把握,用活這些“戲眼”。
李雅樵“李派”聲腔藝術的形成,除了他有天生良好的嗓音條件外,他的科學發音,用情演唱和不斷創新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
李雅樵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對楚劇唱腔進行了不斷革新。他識譜、通樂理,對每一角色的音樂形象都有自己的構思,使唱腔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優美動聽。
李雅樵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優美唱段,他的演唱和錄音在觀眾中中廣為流傳,所形成的李派唱腔具有婉轉華麗的藝術特色。
李雅樵的代表劇目有《打金枝》、《大訪友》、《白扇記》、《楊乃武與小白菜》、《魚腹山》、《薛禮歎月》、《葛麻》、《寶蓮燈》、《鍘美案》、《包公賠情》、《陳林拷寇》等。
[旁注]
本戲 連台整本演出的戲曲,內容包括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不一定一次演完。本戲是“折子戲”而言的。折子戲是本戲裏的一折,或是一出。從內容上看,好的折子戲矛盾衝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故事情節相對完整,其思想觀點有較強的人民性。
呂蒙正 (944年~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977年丁醜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後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最終,因病辭官,回歸故裏。病逝後諡文穆,贈中書令。
李百川 (1719年~1771年),楚劇花旦。號祖賜,字蔭庭,藝名小官寶,後改百川。湖北省黃陂縣泡桐鎮袁李壪人。表演灑脫,身段靈活嬌美,演唱韻味別具一格,擅長表演小家碧玉一類角色,表現女性青春活力及奔放豪爽的性格很有魅力。代表劇目有《漁舟配》、《酒醉花魁》等。
《碧玉簪》 是越劇傳統經典劇目,傾注幾代藝人心血,上海越劇院金采風演出時,更趨精致,為金派代表作品。經典唱段《洞房》、《歸寧》、《三蓋衣》至今傳唱不衰。1962年拍攝電影時,特邀“越劇皇後姚水娟出演李夫人一角。另有同名京劇、川劇劇目。
江秋屏 (1886年~1945年),藝名小寶寶。10歲左右以善唱燈戲揚名故裏。江表演風度大方、扮相俊美,嗓音清亮、感情逼真,咬字行腔黃陂鄉土風味濃鬱,以演傳統劇目而享有盛名,角色多為婦女、閨閣小姐一類。花鼓戲迷為之傾倒。
陶古鵬 楚劇生角演員。嗓音洪亮,表演大方、瀟灑,所扮演人物工架、儀表皆有氣度。代表劇目有《白扇記》、《呂蒙正》、《父之歸家》、《蒸骨三殮》等。1952年,以高月樓、沈雲陔的班底為基礎,成立了武漢市轄的第一個國營楚劇團體。陶古鵬為主要演員。
杜十娘 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中人物,出自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講述花魁杜十娘和紹興富家公子李甲的愛情故事。後編該故事被拍成戲曲,電影等。
李三娘 (913~954年),漢代高祖劉知遠的皇後。劉知遠與李氏的愛情故事,被元代人劉唐卿改編成《劉知遠白兔記》南戲,京劇以及川、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有《磨房產子》、《井台會》、《磨房會》、《紅袍記》等劇目,李氏在戲中稱李三娘,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陳春芳 (1908年~1969年),1919年考入滿春戲園漢劇“春”字科班學戲,工“三生”。坐科期間,潛心擷取前輩錢文奎及師兄楊天佑擅演紅生之長,在科班名列前茅。不料倒嗓,改習司鼓、操琴,成效顯著,甚受主事人陳國新的器重,聘為在班鼓師。
楊乃武 (1841年~1914年),清代同治年間舉人。1873年被誣與畢秀姑通奸殺夫,在刑囚後認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此案驚動朝廷,在數度更審後雖還清白,然而兩人受盡酷刑折磨的悲慘遭遇仍令人不勝唏噓。該案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打金枝》 著名戲曲曲目,講述汾陽王郭子儀花甲壽辰,子、婿紛紛前往拜壽,唯獨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議論,郭曖怒而回宮打了公主。公主哭訴父母,逼求唐皇治罪郭曖,郭子儀綁子上殿請罪,唐皇明事理、顧大局,並加封郭曖。小夫妻消除前嫌,和好如初。
[閱讀鏈接]
新中國成立後楚劇劇團後,根據其他劇種移植過來一個著名劇目《白毛女》。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被稱作“白毛女”。
《白毛女》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憤怒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新社會,形象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新時期藝人再攀高峰
楚劇在20世紀50年代後進入鼎盛時期,湧現出了包括吳昭娣、張一平等在內的眾多現代名家。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博采眾長,為楚劇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0年9月,有演戲潛質的吳昭娣在父母親的陪伴下考入中南戲曲學校,9歲的吳昭娣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機靈聰穎,一下便被校長梅蘭芳和任教的高百歲相中,將其錄取為京劇科學員。
吳昭娣走進戲校後如魚得水,在金碧豔、茹富蘭、王福山、劉玉琴等老師的指導下,刻苦練功,認真學戲,在青衣、花旦、武旦等行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老師們稱讚她“好學好練,好唱好演,進步快。”後來,吳昭娣又得到了高百歲、陳鶴峰、楊菊萍等名師的指點,使其技藝更有長進。
1951年國慶前夕,梅蘭芳、程硯秋、言慧珠等藝術大師準備為慶祝新中國誕辰周年登台演出,他們均挑中了吳昭娣為其配戲。
吳昭娣有緣為梅蘭芳配演了《洛神》劇中的“小花神”,為程硯秋配演了《鎖麟囊》劇中的“寶兒”,為言慧珠配演了《太真外傳》劇中的“小花仙”。吳昭娣的表演淳樸天真,受到藝術大師們的交口稱讚。
1952年楚劇奠基人沈雲陔一下便相中了以吳昭娣為首的數名學員,於是組建了楚劇演員訓練班,在武漢市楚劇團內培訓。從此吳昭娣在沈雲陔、關嘯彬、嚴南方、段殿坤、熊劍嘯、楊少華、餘少君等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對楚劇藝術的攀登。
吳昭娣跟沈雲陔學演了《斷橋》、《殺狗驚妻》、《繡鞋案》、《當鋪認母》、《秦香蓮》、《呂蒙正》、《陳三兩》、《杜十娘》、《二度梅》、《李三娘》、《趙五娘》、《寶蓮燈》、《白蛇傳》等戲;並一直跟關嘯彬配演《三滴血》、《粉妝樓》、《二度梅》、《白蛇傳》、《李三娘》、《寶蓮燈》、《秦香蓮》等戲,使她的技藝日益精進。
1955年7月,14歲的吳昭娣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分配到湖北省楚劇團。自1955年至1961年年間,吳昭娣先後演唱了《拾玉鐲》、《審誥命》、《九相公鬧館》、《訛舅子》、《借妻》、《拾玉鐲》、《打孟良》等戲。
後來,吳昭娣經過30多年的精心錘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被人們稱為“吳派”藝術。
吳昭娣的戲路寬,凡女行的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武旦的戲,都能勝任。她演彩旦,潑辣風趣;演花旦,纏綿悱惻;演老旦,深沉博厚;演青衣,大派剛健;演武旦,打鬥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