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奇葩——湖北楚劇(1 / 3)

楚天奇葩——湖北楚劇

楚劇舊稱“哦嗬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始於清代道光年間,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黃岡、荊州等地市縣,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楚劇的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應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其中迓腔是主腔。小調也十分豐富,風格各異。楚劇有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窯旦、小生、老生、醜、花臉諸行當。楚劇具有題材廣泛,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頗具包容性。

黃孝花鼓戲開啟楚劇篇章

1850年的一個黃昏,在孝感地區生活著的人們三五成群向離開家門,連說帶笑地向不遠處的土蕩方向走去。

雖然人們已經經曆了一天的勞動,但是大家絲毫不感覺到疲憊,反而興致勃勃,臉上帶著興奮的表情互相議論著。

張家大哥說道:“李家兄弟,你也要去土蕩看‘哦嗬腔’?昨天我就聽說哦嗬腔的藝人要來咱們這裏表演,今天提前收工半個時辰,帶著老婆孩子捧個人場。”

李家大哥聽到對方的話後,連連點頭:“是啊,我跟大哥你的想法一樣。咱們這窮鄉僻壤的比不了城裏,每天都有大戲看,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個哦嗬腔的戲班子,是一定要帶著家人一起去樂和樂和的。”

兩家人一邊說著一邊向土蕩的方向走去。到了土蕩的時候,他們發現這裏已經圍了好多人,圍了給身邊的鄉親多空出來一些地方,一些大人幹脆讓孩子騎在脖子上。

“咚、咚、咚”,一陣鼓聲響起,扮演成一對夫妻的兩個哦嗬腔的藝人出現在人們的麵前。兩個人表演的是一出家庭戲,講的是老婆從雞窩撿了一枚雞蛋,讓老公給偷吃了,老婆和老公生氣的故事。

藝人詼諧的語言和傳神的表演讓大家沉浸在歡樂之中,笑聲伴隨著藝人的表演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楚劇早期的藝人為農民,也有部分鄉鎮手工作坊工人,開始並不進行演出,僅僅是自唱自樂。1851年以後,演唱花鼓戲,即楚劇,逐漸成了一種謀生的手段。

楚劇最早的戲班,是出現在清代光緒年間的黃陂彭家衝艾九爹和黃陂橫店張麵糊籌組的兩個戲班。當時,這種楚劇戲班的唱腔隻有哦嗬腔、悲腔、四平腔以及思兒、探親家等小調。一個戲班隻有七八個人,常演劇目也不多。

1850年,當時的文人葉調元所著的《漢口竹枝詞》劇中就有這樣的描述:

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

土蕩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

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戲,就是後來改稱為楚劇的黃孝花鼓。

楚劇在形成的初期,隻在農村元宵節玩燈時演唱,所以又俗稱“燈戲”,後來才逐漸出現農閑時演出的麥黃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1900年,在湖北農村演出的黃孝花鼓戲班開始進入漢口附近的沙口、水口兩鎮,在茶園裏清唱。兩年以後,開始有黃孝花鼓戲班進入漢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園演出,開創了楚劇進入城市演出的曆史。

黃孝花鼓戲時期的名家有鄒金順、邱東之、湛駝子、熊三元、楊德安等。其中,名聲最大的是“四喜”,即徐壽喜、李德喜、曹建喜、張四喜。羅家官唐又出了個羅福禮。後來,羅福禮又培養了黃登堂、黃登應、黃同生、黃進民、黃康樂、黃康義。

在黃孝花鼓戲的名家中,曆史上有記載的比較有名的楚劇早期名家有陳哈子、談角雲等。醜角藝人陳哈子最初拜其叔陳苟金為師,是有名的醜角藝人,他的一出《北攔馬》享譽於孝感水鄉。鄉人稱讚他說:“吃雞要吃雞胯子,看戲要看陳哈子。”

陳哈子教過很多燈班,傳有很多徒弟。較有名氣的有小生陳雲芳、醜旦陳身端。

談角雲的祖上世代唱戲,他自幼就在科班中學藝。談角雲戲路寬,花旦、老旦、醜角都能拿得起來,他的拿手戲有《打豆渣》、《活捉三郎》、《北攔馬》、《吊樓》、《曬羅裙》等劇目。談角雲嘴風好,吐字清楚,有武功,生前傳授的徒弟有:黃小俠、何增光、彭滋生等。

1926年以前,在黃孝花鼓戲還沒有命名為楚劇之前這100多年裏,演員都是清一色的男士。

在這個時期黃孝花鼓舞台上有一位勇敢的女性,第一個衝破“真旦”不能上台的禁錮,屢次出演女性形象。這個勇敢的女子,就是著名楚劇真旦藝名“白蓮花”的胡桂香。

胡桂香1899年出生於一個小商人家庭,是孝感市人。15歲時,胡桂香與黃孝花鼓戲戲班藝人羅柏山相識並相愛,還學了許多花鼓戲折子戲和一些全本戲。18歲成親後,兩人便隨戲班出外接戲並演唱,但由於世俗的嚴重偏見,胡桂香當時還不敢上前台正式唱旦戲。

1926年春節剛過,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胡桂香所在的戲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在這個時候胡桂香鼓足勇氣和丈夫一起,在廣水火車站合演了一出《打懶婆》的花鼓戲小喜劇。胡桂香一上前台,她那柔美的身段、俊俏的扮相、清澈圓潤的唱腔,一下子轟動了廣水和鄰縣的群眾,大家都來爭睹“真旦”的風采。

胡桂香作為真旦上台,這個新聞不但轟動了應山、孝感,在武漢戲劇界也引起強烈的反響。

1926年8月,黃孝花鼓戲正式改名為楚劇後,胡桂香上台演出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多了,她曾在孝感創造了連演40多場不停的紀錄。

辛亥革命後,黃孝花鼓戲戲園開始在漢口各國的租界內出現。最先演唱黃孝花鼓戲的租界戲園有四海升平樓、共和升平樓、玉壺春茶園等,座位都有1000多個。

當時,最受歡迎的花鼓戲演員有花旦小寶寶、小官寶和花旦兼小生的小雙紅等。戲班常演出的劇目有《蔡鳴鳳辭店》、《張德和辭店》、《胡彥昌辭店》、《雲樓會》、《花樓會》、《東樓會》、《西樓會》等。

由農村進入城市演出,是黃孝花鼓戲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為適應城市觀眾的欣賞口味,黃孝花鼓戲開始廣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劇種的劇目來充實自己。

這一時期,黃孝花鼓戲從演單邊戲、小戲、折戲,轉為演出故事連貫、情節曲折、有頭有尾的連台本戲,如《合同記》、《賣花記》、《打龍袍》、《蝴蝶杯》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劇目。

[旁注]

哦嗬腔 即東路花鼓戲。這一劇種早期名曰“迓戲”,俗稱“哦嗬腔”,後稱“東腔”,也稱“東路子花鼓戲”,1958年定名為“東路子花鼓戲”,1974年更名為“東路花鼓戲”。是楚劇的姊妹劇種。今湖北楚劇前身為“西路子花鼓戲”,以麻城舉水為界;東路戲流行於舉水以東,西路戲流行於舉水西。

竹枝詞 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竹枝詞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民間歌謠;二是由文人創作的詩歌;三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

花鼓戲 我國戲曲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它源自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醜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400多個,音樂曲調300餘支。

小調 我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小調又稱“小曲”、“俚曲”、“時調”等,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曆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

春節 是我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曆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張德和辭店》 又名《張德和休妻》,《何氏嫂勸姑》是其續集。劇情:張德和不聽其妻何氏勸告一心想一本萬利離家千裏迢迢做買賣,結果天不遂人願把本賠盡。其妻何氏見勤儉持家而得罪小三妹……這才夫妻重歸於好,一家人和睦團圓。

《打龍袍》 京劇傳統劇目。劇情為宋代包拯奉旨陳州放糧,在天齊廟遇盲丐婦告狀,曆數當年宮闈秘事……遂賜紫金棍與包拯,令其責帝。包拯因臣無打君之理,乃以打龍袍塞責,故劇名。

[閱讀鏈接]

清代末年,孝感這裏就有兩個花鼓流派並存。那時,人們把黃孝花鼓叫“黃孝路子”,把後來從府河即溳水流域傳到這裏的花鼓叫“府河路子”。

花鼓戲開始演唱時,曾經遭到嚴令禁演的厄運。因此,隻能在鞭長莫及的邊界地區活動。黃孝花鼓活動於縣東的界河流域,最初的藝人以種田為主,後來界河一帶就成為楚劇藝人集中的地方。府河路子活躍於雲夢、安陸、應山、禮山即大悟和孝感交界的趙李棚、義堂、廣水、花園、小河、王店一帶山區演唱。

楚劇四大流派平分秋色

1922年,楚劇逐漸接受京、漢劇的影響,演員和音樂工作者開始了分工,唱腔上創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調,劇目也開始變單出戲為本戲,並采用一些京劇、漢劇、川劇的道具。

1923年,在陶古鵬、章炳炎、沈雲陔等知名演員的努力下,黃孝花鼓由人聲幫腔改為胡琴伴奏獲得成功,對打鑼腔係劇種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黃孝花鼓流行地區迅速擴大,以武漢、黃陂、孝感、黃岡等為中心擴大到鄂城、大冶、紅安、麻城、雲夢、應山、大悟、天門、沔陽等地,成為湖北的代表性劇種之一。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黃孝花鼓以“楚劇進化社”為名加入湖北劇學總會,正式定名為“楚劇”,並應聘進入由共產黨員李之龍領導的“血花世界”戲院之中進行演出,獲得了在租界外公開演出的合法地位。

1927年前後,楚劇整理和創作了《思凡》、《趕齋》、《賴婚》、《汲水》、《董永賣身》、《張朝忠》、《小清官》、《烏金記》等60多個劇目,《葛麻》是新中國成立後享譽全國的楚劇劇目。編演了《虎將軍》、《中原突圍》等。

在這段時期,楚劇湧現出了很多的名家名角,他們吸取前輩和其他名家的長處,結合自己的特點,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和唱腔,他們獨樹一幟,自成一派,為楚劇的發展和繁榮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這些楚劇的名家流派中,其中主要有章炳炎的章派藝術、沈雲陔的沈派藝術、關嘯彬的關派藝術、李雅樵的李派藝術等。

以楚劇大師章炳炎為代表,形成了“章派”藝術。章炳炎藝名“小桂芬”,他16歲師從花鼓戲名藝人楊喜貴學唱花鼓戲,初期習花旦,首次在漢口法租界登台演出《翠花女檢過》。章炳炎後來改唱小生,經過多年的磨煉,1914年,他以一出《呂蒙正趕齋》的黃孝花鼓戲名噪江城。同年,他與其他藝人一起創立了漢口第二家花鼓戲劇場玉壺春茶園。

1921年,各類劇種相繼進入武漢,有的還深入租界演唱,黃孝花鼓屬鄉土小戲,其單調的情節和聲腔已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為了開創花鼓戲發展的新空間,章炳炎與李百川合作,以楚歌社的名義,赴上海拓展花鼓戲市場,兼學其他劇種改革經驗。

一年後,章炳炎回到漢口,為振興楚劇,章炳炎與李百川等議定,必須突破原有花鼓戲聲腔的局限。不久即聘請漢劇琴師嚴少塵共同為花鼓戲譜工尺、配過門,一改讓人幫腔為胡琴伴奏,為後來的楚劇聲腔繼續改革奠定了基礎。

1926年,黃孝花鼓正式定名為楚劇,章炳炎對楚劇的聲腔、裝扮改革實踐並沒有停止。在飾演呂蒙正時,章炳炎創新了10種出指動作,如羞指、雲手指、換花指、讚美指、反手指等,把一個清高自負、主觀迂腐和窮愁潦倒的寒酸秀才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唱法上,章炳炎吸取漢劇的有益營養,融楚漢於一體,在不脫離黃孝聲腔基本格調的同時,保持了濃鬱的鄉土氣息,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尤其是章炳炎獨創了“一字清”唱法,唱時吐字清楚,嗓音渾厚,情緒飽滿,鄉土味濃;在唱功上,他創新了氣口控製法,行腔做到收放自如。講究腔隨字走,字隨腔連,快慢、強弱、頓挫鮮明。章炳炎身段俊秀,表演細膩、真實,所扮演的儒雅風流人物楚楚動人。

章炳炎在扮相上借鑒京、漢、川劇的化裝特點,融會楚劇傳統的粉飾技法,吸取話劇念白技巧,做到雅而不俗。章炳炎的代表劇目有《百日緣》、《酒醉花魁》、《呂蒙正趕齋》、《碧玉簪》、《左維明巧斷繡鞋案》等。

以楚劇大師沈雲陔為代表,形成了沈派藝術。沈雲陔幼年演唱花鼓戲十分有名,因此被稱為“十歲紅”。他17歲時受聘於漢口春仙班演花旦,潛心吸收江秋屏、李百川、餘文君等各名家的特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

1923年,李百川率楚歌社從上海返回漢口,為了改革花鼓戲的音樂進了春仙班,與沈雲陔一起合作,兩人真誠共事,音樂改革獲得成功。

1928年,楚劇受警察打擊迫害之時,沈雲陔與李百川密切合作,經營滿春戲院,堅持10年,努力不懈,使楚劇渡過難關,並壯大了實力。

1938年7月,武漢舉行了抗敵劇大演出。在這次的大演出中,滿春班成為一支重要的演出力量,當時推出了兩台重要節目,即李百川的《嶽飛的母親》和沈雲陔的《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