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腔楚曲——湖北漢劇(1 / 3)

楚腔楚曲——湖北漢劇

漢劇是我國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清中期形成於湖北境內,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4支流派,俗稱路子。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

漢劇的分行均為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10大行當。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兼有歌腔、昆曲、雜腔、小調等曲調。漢劇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樂器。

從襄陽腔到楚腔的演變

明代末年,在湖北襄陽城李自成起義軍的軍營內,參加義軍的襄陽本地士兵正在教軍場訓練著。

訓練新兵的教官是來自陝西的漢子,他和所有來自陝西的人一樣,都喜愛那來自陝北高原的高腔,在訓練完畢或者吃飯的時間都喜歡吼上幾嗓子。

在襄陽本地的新兵之中,有一個叫吳慈仁的男子,他家祖上曾經在元代做過曲吏,給他留下了很多的元曲資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吳慈仁在起義軍還沒有來到襄陽之前,曾散盡家財,從各地搜羅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所有資料與筆記進行研究,獲得了很多的靈感與體會。

吳慈仁對戲曲非常熱愛,總是幻想著有朝一日他也能成為一代名人,從戲劇家關漢卿的《竇娥冤》一直演到湯顯祖的《牡丹亭》。

吳慈仁在進入軍營之後,有一天突然聽到了教官唱的陝西秦腔,頓時就被這種粗獷高亢的聲腔吸引了。他每在休息時間,都會跑到教官身邊,使盡種種辦法讓教官教他秦腔。

淳樸厚道的教官在聽到吳慈仁的請求之後,就滿足了他的要求,甚至還會去找同樣來自陝西專門表演秦腔的藝人老鄉,專門給吳慈仁演唱秦腔。

就這樣,吳慈仁努力地吸取著來自秦腔這種古老腔調的營養,充實著自己的知識。

這一天,教官在訓練完襄陽新兵之後,來到吳慈仁身邊,低聲對他說道:“吳慈仁,今天我們有幾個老鄉要聚會,這些人都是喜歡戲曲的人,到時候肯定會討論到湯顯祖,而且會表演《屈原》這個戲曲,你有沒有時間跟我一起去?”

吳慈仁聽到之後,立刻高興地答應下來。夜晚時分,吳慈仁在教官的帶領下來到一個小院,這裏聚集了不少的陝西士兵,其中就有當初教他秦腔大戲的藝人。

吳慈仁見到藝人之後,行了弟子之禮,表現得非常恭敬。藝人看著吳慈仁的舉動,心中十分喜歡,於是對吳慈仁說道:“吳慈仁,你在戲曲上的天賦非常好,有沒有興趣和我一起表演《屈原》?”

吳慈仁聽到藝人的話,有些忐忑地說道:“老師,我行嗎?”

藝人點了點頭,說道:“我覺得你行。再說咱們這裏都是自己人,即使不行就算是一個樂子吧,不會有人笑話你的。”

吳慈仁看著老師鼓勵的目光,堅定地點了點頭。

這次軍營表演,搞得非常成功,雖然吳慈仁與老師的唱腔不同,但是他還是得到了在場陝西軍士的讚揚。人們一致認為吳慈仁的唱腔雖然不如秦腔粗獷,但是卻有著襄陽地區的婉轉,同樣非常好聽。

吳慈仁得到了陝西軍士的鼓勵,開始更加努力地學習秦腔,並致力於將秦腔與本地音樂相結合的工作。

吳慈仁經過這次表演,更加熱愛秦腔了,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對戲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在轉戰南北的過程中,他教會了起義軍中的很多同行,給襄陽帶來了高亢粗獷的秦腔,為促進秦腔本土化並形成襄陽腔發揮了重大作用。

秦腔是非常古老的腔調,在進入襄陽之後,被襄陽當地藝人吸收,又結合湖北民間曲調演變而成西皮。西皮就是由西傳東的唱腔,或稱西皮脫胎於秦腔的“皮子”。湖北方言稱唱為“皮”。

外來的秦腔在經過襄陽藝人的整理之後,一改高亢粗獷的唱腔,變成了唱腔明快高亢、剛勁挺拔,適於表達歡樂、激越、奔放感情的音樂。

在襄陽腔產生之後,立刻就獲得了襄陽人們的喜愛,在民間廣為傳唱,很快便風靡了整個襄陽地區,成為了別具特色的襄陽腔。

隨著起義軍不斷發展壯大,義軍隊伍開始以襄陽為中心向周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襄陽腔也跟隨起義軍的隊伍不斷向外擴大影響範圍,被越來越多的湖北人們所喜愛。襄陽腔離開襄陽之後,就被外地人稱為“湖廣調”。

正是因為秦腔的到來,才促使襄陽腔的產生;也正是因為襄陽腔的產生,才在廣大的湖北地區誕生了具有湖北特色的一種腔調,後人稱之為楚腔。

[旁注]

李自成 (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

關漢卿 (約1220年~1300年),號已齋、一齋、已齋叟,山西省運城人。元代雜劇奠基人。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是我國古代戲劇創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譽“曲家聖人”。

湯顯祖 (1550年~1616年),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多方麵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被合稱為“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屈原 (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我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秦腔 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時期,成熟於秦代。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西皮 用胡琴伴奏的戲曲聲腔之一。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

[閱讀鏈接]

聲腔是區分我國戲曲藝術中不同品種的稱謂,一般是把戲曲中某些音樂和演唱相類似的腔調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係統。我國古典戲分北雜劇和南戲兩派,由於流傳地域不同,逐漸形成昆山腔、戈陽腔、皮黃和秦腔等四大聲腔。

一種聲腔流傳各地,同當地劇種結合,或同各地的語言、音樂相結合,又產生出支派。如明代末期李自成等起義軍,屯駐襄鄧之間有10年之久,因而將秦腔傳入襄陽,後經藝人加以改造,成為後來漢劇的“西皮”  。

從四平腔到楚調的演變

清代初期,  隨著社會的穩定,戲曲悄然興起,如同星星之火一般出現在全國的各個地方。

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在湖北南部黃石西塞山下的道士袱村裏,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嬉笑玩耍的孩子大人身邊是跑來跑去。這是當地駐軍與村民一齊迎接佛祖誕辰之日以及端午節,並且準備舉行龍舟賽。

在道士袱村,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直至五月十五至十八這段曆時40天的時間,都是端午節祈福和祭吊活動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道士袱村的村民會無憂無慮地慶祝。

西塞山又名“雞頭山”,虎視江北,扼守長江,地勢險要,自古為軍事要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古戰場。但此時的西塞山卻絲毫沒有戰爭時緊張氣氛,有的全是節日的歡樂和喜慶。多年的戰亂使得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過大戲了,今年終於可以看到久違的戲曲表演,村民們真是興奮極了。

為了慶祝活動,當地鄉紳還特意請來了精通四平腔的“徽班”前來助興。隨著一陣鑼鼓聲響起,人們同時向江邊方向跑去,因為大家知道慶祝活動中唱大戲的環節開始了。

戲台上的藝人們騰、挪、滾、打,隨鼓緩急進退。戲台後的樂師鑼、鼓、鈸、板,音律抑揚頓挫。

雖然已經很多年村民們沒有看過戲了,但是很多人還是一眼就看出戲台上表演戲曲的名字,那就是來自宋元時期的戲曲《六國封相》。

清代初期,江西的民眾遷移進入湖北。在遷徙的過程中,江西宜黃地區的藝人將當時非常流行的弋陽腔帶入到了湖北地區。

與此同時,一些來自安徽的戲班也在遷徙中進入湖北。隨著安徽戲班的到來,他們帶來了由弋陽腔派生出來的四平腔。

弋陽腔與四平腔是派生關係,弋陽腔是四平腔的前身,這種情況就決定了弋陽腔與四平腔在互相融合過程中,要比其他不相幹的兩種腔調進行融合要容易很多。這兩種腔調很快便合二為一,在湖北較為發達的漢江地區站穩了腳跟。

湖北本地人將江西來的弋陽腔與安徽來的四平腔稱“二黃”。二黃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湖北人的業餘生活。

四平腔重武輕文,多演曆史戰袍戲。由於四平腔場麵熱鬧,深受大眾歡迎。

四平腔在曲牌聯綴體加入了皮黃腔的板腔體,句末常以“幫腔”和唱,字多而腔少,使它更顯古樸粗獷,廣受人們追捧。漸漸地,湖北本地的人紛紛開始學習四平腔,一些有錢的士紳由於喜歡四平腔,幹脆聘請四平腔名角前來講授演唱技巧。

四平腔的發源地有很多種說法,從其流行情況分析,江蘇、安徽為其發祥地。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在《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記載:“不入管弦,亦無腔調,如今弋陽腔也。”

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楊慎在《長庵詩話》中記載:“句調長短,聲音高下,可以隨心入腔。”

明代著名文學家淩蒙初在《譚曲雜答》中記載:“字多音少,一泄而盡。又有一人啟口眾人接腔,名為一人,實為眾口。”

對於四平腔的情況,明代官員顧起元在《客座贅語》述之甚詳:

南都萬曆以前,公侯與縉紳及富家,凡有宴會小集,多用散樂……大會則用南戲。其始止二腔,一為弋陽,一為海鹽。弋陽則錯用鄉語,四方士客喜聞之……後則又有四平,乃稍變弋陽,而令人可通者。

由於弋陽腔為適應在南京等都市的演出,經過文人的加工,開始向雅化方向發展,逐漸便產生了“稍變”,被士大夫認為“令人可通”,從而在南京等地流傳開來。

明代文學家胡文煥在《群音類選》所收錄的“諸腔類”劇目中,就有四平腔劇目,其於書中注明:“如弋陽、青陽、太平、四平等腔是也。”

四平腔進入湖北,促進了湖北戲劇的發展,經過湖北藝人的學習,漸漸融合了湖北的本土風情,最後形成了一種色彩繽紛的腔調。由於是在湖北形成,而湖北又稱為楚,因而人們將這種腔調稱楚調。

[旁注]

龍舟賽 。是我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2000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六國封相》 宋元時期的南戲,講戰國時候蘇秦的故事。公元前334年開始,蘇秦為對付秦國到六國去遊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楊慎 (1488年~1559年)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終明一世記誦之博,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顧起元 (1565年~1628年),明代官員、金石家、書法家。他與何棟如、俞彥等人在鄉裏共結文社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著有《蟄庵日錄》、《客座贅語》及《金陵古金石考》、《說略》等。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人事體製為我國所獨有,因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即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士大夫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閱讀鏈接]

“二黃”的來源在陝西有一種與湖北“黃岡”說、江西“宜黃”說、安徽“石牌”說都不相同的說法,它與陝西直接關係。據安康漢調藝人世代流傳,都說二黃是在本地土調“黃腔”基礎上受南北曲與兄弟劇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成。而所謂“黃腔”,在陝南三共本屬“出格”、“變調”之意。如此,則二黃也許是西秦腔在陝需的變調之意。

清代威陽劉古愚、蒲城張東白、民國時富平王紹猷、乾縣範紫東等前代學考,相繼考察,同謂二黃乃“秦聲吹腔古調新聲”。

皮黃合奏使漢調初步形成

清代乾隆年間,湖北通城有一個漢調名優,叫李翠官,是有名的漢調戲班“榮慶部”的台柱。他馳名湘鄂,不僅在湖北名聲如日中天,而且在湖南嶽陽一帶也聲名顯赫,他的一曲《玉堂春》曾經紅遍了長江兩岸。

這一天,榮慶部戲班來到荊州參加一個堂會。舉辦堂會的是荊州本地一個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他常年行走於京杭運河之上,闖出了萬貫家財。

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商人喜歡上了戲劇,很多年下來,他對戲劇越來越挑剔,一般藝人的表演他根本看不上。此時他感覺到能夠讓他滿意的藝人是越來越少了,就算有也差不多都彙集在京城周邊伺候著皇家了。

這一次堂會,原本這個富商不報什麼希望,隻是隨意邀請了當時湖北地區比較有名氣的戲班,聊勝於無,至少這樣的堂會也熱鬧很多。

堂會開始後,幾個戲班上台表演,獲得了陣陣掌聲。可是這些人的表演,在這個富商的眼中簡直就是純粹模仿,絲毫沒有達到入戲的程度,根本沒有演出戲中角色心情的變化。

就在商人準備放棄的時候,榮慶部的藝人上台了。不多時,李翠官一身女旦角色的裝扮,輕搖漫步地出現在戲台上,低頭掩麵圍著戲台走著台步。

富商看到李翠官的表演,立刻眼前一亮,雖然李翠官沒有唱一句戲詞,但是他卻從台步之中看出了角色心中此時忐忑不安的感覺。

隻見李翠官站立於台中央,輕抖水袖,開口用二黃搖板唱道:

忽聽得喚蘇三魂飛魄散,嚇得我戰兢兢不敢向前!

無奈何我隻得把禮來見,祟老伯呼喚我所為哪般?

富商聽到這一句唱戲,立刻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僅僅是一句唱詞,就讓商人進入了戲曲之中,感受著台上蘇三那戰戰兢兢無限擔憂的心情。

接下來富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他的身心完全沉浸入戲曲之中。不知不覺中《起解》已經表演完了,情節馬上就要進入了《三會審》之中了。

台上音樂驟停,李翠官向周圍觀眾施禮謝幕,沒想到大家都意猶未盡,於是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商人。

商人此時眼圈微紅,他用手輕輕地揉著鼻子,掩飾著他此時心中悲傷的樣子。隨著眾人都看向他,他立刻就明白了眾人的意思,於是對管家說:“管家,讓剛才的藝人繼續表演,告訴班主,今天的賞錢翻倍。”

人們聽到商人的話,一齊鬆了一口氣,靜靜地看著戲台,等待著李翠官的再次登台。

在眾人的等待之中,隨著門簾挑起,李翠官再一次來到戲台上,場上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李翠官唱到:

那一日梳妝來照鏡,院中來了沈延林,

他於鴇兒巧計生,哄騙我蘇三遞假信。

說道公子新得中,得中皇榜第一名。

這一曲唱得悲悲切切,讓人肝腸寸斷,整個戲台如同是一個悲傷的囚籠一般,人們都在壓抑著自己的呼吸,抑製著自己心中悲痛的情緒。

正是因為李翠官這一次在荊州富商家的出色表現,使得他從此成了達官貴人堂會的座上賓,榮慶部也成了當時湖北戲曲界的領軍班社。而榮慶部表演時所使用的標準聲腔“漢調”也開始流行於梨園界,成為當時湖北戲曲的主流腔調,深受人們喜愛。

楚伶王湘雲擅長《賣餑餑》,唱荊江秧歌、沙湖綿陽小曲。清代作家範鍇在其《漢口叢談》中也曾記載:

漢口楚調李翠官、隸榮慶部,擅長《貴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

時間到了清嘉慶年間,廣泛流傳於湖北地區的西皮與二黃,經過很長時間的磨合,最終走向了融合。在清代中期,一些文獻對此曾有記載。如詩人吳太初《燕蘭小普》記載名伶時瑤卿時說:“愛歌楚調一番新。”

漢調西皮、二黃合流並用,經過了長期逐漸融合的過程。1850年刊印的葉調元所著《漢口竹枝詞》中對這一融合曾有記載:

曲中反調最淒涼,急是西皮緩二黃。

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須圓亮氣須長。

上述描寫的是葉調元於1833年重遊漢口時的見聞。書中還記述了前輩演員與當時演員在藝術上的繼承關係。

從葉調元的記述中可以看出,早在清嘉慶末年,在漢口就有10餘個唱漢調的戲班。他們既唱西皮,又唱二黃;既有正調,又有反調,已經是一個聲腔完備的劇種。

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各城鎮經濟繁榮,商旅雲集,會館廟宇林立,戲樓遍布,漢調戲班、科班隨之興起,為漢調的興盛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這個時期,漢調在湖北藝人的努力下,開始以湖北為中心向周圍傳播,向北到達了北京,向南影響到了兩廣地區。

在這一時期,湖北漢調藝人米應先、餘三勝、王洪貴、李六等先後赴京,搭春台、和春等“徽班”,以中州韻湖廣音演唱皮黃,出現了“班曰徽班、調曰漢調”的局麵。

其中,漢調藝人米應先就曾以演《戰長沙》中關羽的形象而名譽京師。後來漢調藝人餘三勝,曾掌管當時享譽京城的“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多年。春台班當時也以漢調演員為台柱,以漢調皮黃為主要唱腔而蜚聲梨園。

清嘉慶、道光時期,在漢口10多個漢調戲班中,祥發、聯升、福星班被譽為“三鼎甲”的3個戲班。戲班中著名的演員有:張長、詹誌達、袁宏泰、羅敢生、範三元、李大逵、吳長福、張純夫、胡德玉、胡德喜、小金、姚秀林、王金鈴、程頡雲、餘德安、羅長喜、劉光華,葉濮陽、汪天林,小金香、張紅桂、葉雙鳳,吳慶梅、楊華立、何士容。

由於漢劇藝人廣泛與各劇種,特別是向京劇學習交流,使漢劇表演藝術得到了改進和發展。

[旁注]

《玉堂春》 由古典名著《三言二拍》之《玉堂春落難逢夫》改編而成。作為經典故事之一,《玉堂春》在傳統戲曲中廣為流傳,膾炙人口。通過主人翁“王景隆”命運的起伏變化,講述了一個風塵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的感人故事。

堂會 即堂會戲,指個人出資,邀集演員於年節或喜壽日在私宅或飯莊,會館,戲園為自家作專場演出。 演出的收入,往往數倍於平日的業務演出。官僚富豪或有錢人家舉辦喜慶宴會時,請藝人來演出助興,以為體麵榮光,以此招待親友,謂之堂會戲。

女旦 就是用女人本色出演,飾演女性角色。“旦”本意指旭日東升。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屬陰,故反名為“旦”。在戲曲表演行當中,指女角色之統稱。源於歌舞、百戲。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其中的彩旦也就是揺旦。

水袖 水袖功是戲曲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員在舞台上表達人物感情時放大、延長的手勢。它來自於戲曲舞蹈中,今天的我國古典舞借鑒和繼承了戲曲舞蹈獨特、鮮明的風格和形態,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範鍇 (1765年~1844年),清代藏書家、文學家。有雋才,工詩詞,好遊曆。性淡泊孤傲,無意於仕途,而寓意於鹽策,往來於淮揚楚蜀之間達30年之久,寫下了《漢口叢談》地方史料筆記,記敘漢口曆史重鎮的發展,史料甚詳。

科班 我國古代培養戲曲演員的場所。起源於明代。本意是指舊時學、演結合的戲劇班子,隨著戲曲的形成和發展,科班成為戲曲表演藝人的必須也是唯一途徑,其性質是師徒相傳。後來,“科班”一詞引申為正規的職業技能教育的統稱。

米應先 (1780年~1832年),清代漢劇演員。初演漢調老生,唱做俱佳,人稱為“湖廣名優”,其家鄉人呼之為“米戲倌”。1812年至京師,搭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演出。演關羽戲,轟動北京。西皮、二黃由此在戲曲中大為風行。

餘三勝 (1802年~1866年),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幼學漢戲,工老生,後改唱京劇。清代嘉慶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軒”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隸“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聲梨園,是國粹“京劇”創始人之一。

[閱讀鏈接]

清代中期常有外地戲班到漳平演出。清光緒年間,在漳平新橋逢湖、珍阪、雲墩一帶先後組建漢劇班社,形成漳平漢劇。

後來在雙洋、赤水、鍾秀、龍車、小潭、上阪和菁城等地均曾組建漢劇班社。活動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雙洋的大羅天,珍阪的新福順,香寮的大香山和鍾秀的新順天等。演出劇目有《鳳儀亭》、《金山寺》、《珍珠衫》、《百裏奚認妻》、《打金枝》、《潘必政》等五六十個傳統戲。其餘劇社多在冬閑、春節期間活動。

四大流派開辦漢調科班

漢劇大約有近數百年的曆史,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流行區域因方言的差異和師承不同,形成了漢河、荊河、襄河、府河4大流派。

漢劇吸取了南北戲曲聲腔之美,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流傳到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山西、雲南、貴州等,又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不同漢劇風格。

漢劇“漢河派”分為上下兩個路子。上路以漢口為中心,在嘉慶、道光年間有10多個班社,並湧現出一批著名演員;下路以黃岡、大治為中心,流行於鄂城、浠水、圻春、通山、陽新一帶,主要班社為同樂班和同興福班,也產生了一批知名演員。

漢河派的胡家班、汪家班、榮慶部、存雅部、祥發、聯升、福興等,就是人們俗話所說的梨園子弟公交稱,祥發、聯升與福興。漢劇漢河派當時演出劇目有《活捉張三》即《活捉三郎》、《重台》、《祭江》、《祭塔》、《探窯》等著名的劇目。

漢劇“荊河派”以荊州、沙市為中心,流行於長江流域的荊河一線的宜昌、枝江、公安、石首、監利等地。

荊河派有太和、同樂、三元、太壽4大名班,名角四旦李四喜與漢劇前輩傅心一父親傅友才,都曾在鍾祥縣石牌鎮同坐科。

李四喜是在荊沙一帶唱紅的,他唱《貴妃醉酒》楊玉環過橋觀魚的身段,拉枝聞花的舞蹈,飲酒之後的朦朧醉眼都可使人陶醉。觀眾稱讚他的唱腔是水磨的唱腔,就是說他的唱腔細膩、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