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與湖北清戲、湖北越調在民間素有“一清、二黃、三越調”之說。其分行均為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10大行當。
末、醜、夫用俗稱“堂音”的本嗓;生以本嗓為主,並夾用俗稱“本夾邊”邊音;淨、雜用邊嗓;旦、小生用小嗓。
一末為老年生角,劇中多飾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學士、賢士、義仆等正麵人物。
漢劇的一末為老年生角,劇中多飾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學士、賢士、義仆等正麵人物。末角中的代表人物是餘洪元。此外,末角任天全、蔡炳南、胡雙喜、劉炳南、魏平原、胡桂林、黃鳴振、餘春衡等也頗負盛名。
餘洪元是清代末期的著名末角,糅合4大流派為一體,擷采任天泉、蔡炳南、胡雙喜諸家之長為一家,熔唱、念於一爐,形成雍容、端莊、蒼勁而大方的藝術風格,在漢劇末角中被奉為正宗。
1921年,餘洪元赴京助賑演出,在《群英會》中飾諸葛亮,被梅蘭芳稱為“活孔明”。他擅長的戲有《喬府求計》、《興漢圖》、《四進士》、《盜宗卷》、《李陵碑》等。
蔡炳南是清代同治年間的漢劇名宿。創一末、三生共唱之先例,善於揣摩人物,唱做俱佳,至老不衰。
蔡炳南演出的《讓成都》、《張鬆獻圖》、《罵王朗》、《說馬超》等劇,唱腔流利,做工細膩,道白清晰,聽者易懂。
胡雙喜是1874年雙字科的高材生,為“餘派”創始人餘洪元的老師。他的唱、做、念均臻上乘。以演《四進士》、《盜宗卷》、《寶蓮燈》、《天雷報》、《薊州堂》等劇著稱。
胡桂林1915年在漢口的天字科坐科,1917年入孝感桂字科學一末。他扮相端莊持重,嗓音蒼勁深沉,圓潤醇厚。
胡桂林出科後參師胡雙喜,在唱腔上頗有餘洪元遺韻。擅長的戲有《興漢圖》、《收薑維》、《掃鬆》、《喬府求計》、《李陵碑》、《法場換子》等。
黃鳴振是20世紀30年代初著名末角。黃鳴振從師楊天聲、魏平原。他嗓音蒼勁、醇厚,道白鏗鏘有力,做工大方、老練,戲路寬,善融諸家之長而貫通。
黃鳴振擅長的戲非常多,尤以《取成都》、《掃鬆》、《掃雪撻碗》最為出名,均吸取了京劇《借東風》、《徐策跑城》、《北漢王》等之長而為傑作。
二淨是漢劇的唱工花臉,劇中多飾演諫臣名將,如《大保國》中徐延昭、《白良關》中的尉遲恭、《下河東》中的趙匡胤等。此外也扮演奸雄暴君,如《雁門關》中的潘仁美、《捉放曹》中的曹操、《毒胞兄》中的楊廣等。二淨以唱邊音為主,行“背弓”腔,難度大。知名淨角有羅敢生、鄭萬年、餘洪奎、朱洪壽等。
餘洪奎是清代光緒年間二淨名角,票友出身。擅長《鎖五龍》、《鍘包勉》、《打鑾駕》等劇。唱腔頗有韻味,工架老練、穩重。
朱洪壽是繼餘洪奎後的淨行中之特出人才。他身材魁梧,嗓音洪亮,吐字清晰。擅長的戲有《二進宮》、《定軍山》、《斬雄信》、《小五台》、《白良關》等。
漢劇的三生為中年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誠耿直的正麵人物,如《文昭關》中的伍子胥、《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昭、《法門寺》中的趙廉等。
漢劇的知名生角有陳丁已、錢文奎、吳天保、高祿士、尹春保、何鳴鳳、徐繼聲等。其中以吳天保成就最大。他勇於革新,創造了高亢激昂、行腔峭拔的“吳派”唱腔。
漢劇中三生所扮人物大都是文的,雖有武的,但也以文唱為主,唱、念、做兼重的戲很多。由於重唱,又被稱為“鐵扁擔行”。
吳天保是1915年在漢口天字科班坐科習三生,出科後技藝日進,紅遍江城,群眾讚譽他為“三生大王”。他唱腔工整,吐字清晰,腔體清新;念功講究聲韻,朗朗爽口;做功講求規範嚴謹。他善於以聲傳情、以情代聲地刻畫人物。
吳天保繼承前輩張花子的唱腔技巧和錢文奎工架之長,融漢劇生、外、末為一體,開創三生唱、做並重的“吳派”風格。他的代表劇目《四郎探母》、《轅門斬子》、《法門寺》、《哭祖廟》、《未央宮》、《吳漢殺妻》、《打鼓罵曹》中,都有他的“絕活”。
錢文奎出身梨園世家,從小跟父親錢明學藝。是繼張花子之後漢口久負盛名的生角。他的嗓音為正堂音,生行各戲皆能,不僅以唱工戲見長,而且工架戲尤有獨創。擅長戲有《焚棉山》、《刀劈三關》、《水擒龐德》等。
高祿士是清光緒年間著名三生。唱腔以巧取勝,善用花腔及翹頭,深受群眾歡迎。其拿手戲為《挑袍》、《罵閻羅》、《混昭關》、《打鼓罵曹》等。
漢劇的四旦多飾演大家閨秀、中年婦女、皇後王妃和貞女烈婦,如《二度梅》中的陳杏元、《大保國》中的李豔妃、《二王圖》中的賀後等。
漢劇的四旦角色表演端莊凝重,娟秀大方,重唱工。知名旦角有李彩雲、劉順娥、陳伯華、瞿翠霞、鄧雲鳳、萬仙霞、錢華等。她們的唱腔各有特色,其中以陳伯華成就最為突出。她融青衣、花旦、閨門旦於一爐,創造了華麗多彩的“陳派”唱腔,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陳伯華藝名新化釵,後因從師牡丹花董瑤階而改名小牡丹花。她師承劉本玉,又深受前輩名旦李彩雲、八貼牡丹花之親炙,融旦、貼表演技巧於一身,既有優美清亮的唱工技巧,又有細膩大方而靈巧的做工之長,創造了聲容並妙,神形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
陳伯華善於以聲傳情地刻畫人物,從雍容華貴的貴婦,到馳騁疆場的巾幗英雄,以及美麗嬌憨的妙齡少女,都演得惟妙惟肖。她擅長的劇目有《二度梅》、《狀元媒》、《貴妃醉酒》、《櫃中緣》、《梅龍鎮》、《鬧金階》、《斷橋》、《穆桂英智破天門陣》、《三請樊梨花》等。
李彩雲字岫軒,是著名四旦演員,師承李四喜。他嗓音清脆,表演細膩,唱做俱佳。在聲腔之抑揚中,將悲歡離合的情感徐徐傳出,令聽眾叫絕。
李彩雲授徒眾多,演出的《百花亭》、《風雨會》、《宇宙鋒》、《雷神洞》、《叢台別》、《琵琶詞》、《斷橋會》、《祭長江》技藝精湛,別具風格。
瞿翠霞是清光緒末年著名青衣。善唱工做,有聲有色,與當時的小雲霞並稱“二霞”。擅長表演《宇宙鋒》、《叢台別》、《百花亭》、《休梨花》、《祭長江》等劇。
鄧雲鳳從師鄧協臣,躋身於漢劇十大名角行列。他扮相、身材均佳,嗓音圓潤,報字清晰。參師李彩雲,技藝精進,以唱工、說白見長。擅長表演《宇宙鋒》《三娘教子》《祭長江》《斷橋會》等劇。尤其在連台本戲《薛仁貴》中飾柳迎春,深受觀眾歡迎。在20世紀30年代的四旦行當中,有“狀元”之稱。
萬仙霞名錢華,是錢文奎之女。從師水仙花,後深受李彩雲影響。她嗓音寬亮,精於唱,善表情,能戲甚多,以《斷橋》、《叢台別》、《竇娥冤》等劇最佳。
漢劇的五醜劇目很寬,可扮演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如老年的貧婆、幼稚的娃娃、昏聵的帝王、狡詐的小吏、耿直的老翁等。其表演以詼諧風趣為主,做工繁重,重腿功,講究襠勁、矮子步等。代表人物有李春森、李羅克等。
李春森以演和尚戲著稱,故藝名大和尚。1921年,漢劇旅京助賑義演,他在《群英會》中飾蔣幹,因表演出色而被譽為“活蔣幹”。
李春森吸取前輩名醜袁心苟、汪天中等之長,自成一派,具有雅而不俗、醜而不陋、戲而不謔、饒有風趣的藝術風格,在醜行藝術表演中多有獨創。
李春森擅長表演的漢劇有《掃秦檜》、《收癆蟲》、《審陶大》、《打花鼓》、《廣平府》、《活捉三郎》、《秋江》、《九錫宮》、《雙下山》等。
李羅克出身於梨園世家,是繼大和尚之後的漢劇名醜。在前輩大和尚、呂平旺的熏陶和指點下,他能編、能導、能文、能武,並熟諳漢劇音樂,賦傳統以新意而塑造出各種形象鮮明的人物,形成詼諧活潑、妙趣橫生的藝術風格。
李羅克擅長表演《打花鼓》、《雙下山》、《秋江》、《攔馬》、《櫃中緣》、《海舟過關》等劇。
漢劇的六外為重做工的生角,戲路較寬,如《群英會》中的魯肅、《表功》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均以表演見長。如《表功》中的秦瓊,念白多達百餘句,邊念邊做,腰、腿、身、手、髯口、眼神各顯其能,均有交代。代表人物是周天棟。
周天棟是1915年入漢劇天字科班,初習三生,後改六外。他繼承前輩外角陳旺喜、程雙全表演藝術特色,吸收京劇“麒派”之長,以豐富表演見稱。
周天棟以褶子、官衣戲見長,念白鏗鏘有力,做工細膩熨帖,唱、做、念皆妙,自成瀟灑、豪放、細膩、嚴謹的藝術風格,為同行推崇。
周天棟在主演的《烹蒯徹》、《大合銀牌》、《坐樓殺惜》、《打漁殺家》中,均有上乘的表演。
漢劇的七小包括文、武小生。文戲如《販馬記》中的趙寵、《二度梅》中的梅良玉、《花田錯》中的卞生等;武戲的靠把戲有《蘆花蕩》的周瑜、《黃鶴樓》中的趙雲、《白門樓》中的呂布等。赤膊生即短打小生常演《武鬆打虎》、《快活林》等。漢劇的知名小生有喻俊卿、黃雙喜、董金林、李四立等。
董金林從師吳元伢,自劉正文之後而享大名,為小生行的代表。精於折子戲,靠把、雉尾戲亦佳。在《鳳儀亭》、《三國誌》等劇中,唱腔工整,做工細膩,舉止瀟灑,與旦貼行配搭演出默契,相互輝映,為劇生色。
黃雙喜出師於雙字科班,先習小生,後改外角。為梨園世家黃如意之子,受其父熏陶,演藝精粹,與董金林為一時瑜亮。他的唱工和聲嗓具小生正宗韻味,擅長雉尾、紗帽戲,如《雁門關》《長阪坡》《白門樓》等。
李四立為梨園世家李大發之子,師承董金林。他熟諳董金林、黃雙喜的藝術真諦,融二人藝術之長於一身,文武兼備。唱腔圓潤,做工細膩,儒雅瀟灑,念白抑揚有度。代表劇目有《寫狀三拉》、《借箭打蓋》、《轅門射戟》、《借趙雲》、《鳳儀亭》、《白羅衫》等。
王曉樓本名王國鈞。1936年投身梨園學小生,從藝50餘年。他嗓音脆亮寬厚,高低自如,是漢劇小生真假結合唱法的創始人。
王曉樓常演的劇目《三國誌》、《白門樓》、《張羽煮海》曾蜚聲劇壇。
王曉樓與陳伯華同台合作,成功地刻畫出《二度梅》中的梅良玉、《三請樊梨花》中的薛丁山、《卓文君》中的司馬相如等人物。此外,王曉樓還成功地演出了現代戲《山鄉風雲》中的黑牛。
漢劇的八貼是以做工為主的花旦,多扮演年輕少女、風騷潑辣的少婦,如《花田錯》中的春蘭、《烏龍院》中閻惜姣、《翠屏山》中的潘巧雲等。也扮演與四旦同工的婦女,如《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反八卦》中的柴夫人等。
近世著名花旦有羅金喜、鍾華卿、董瑤階、小翠喜、萬盞燈等。其中以董瑤階最為有名,被尊為花旦中的魁首。其他比較有名的如陳福生、花碧蘭等。
董瑤階藝名牡丹花,從師李老五、賽黃陂。1911年來漢進入福興班。他聲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並茂,被譽為“花衫狀元”。
董瑤階初以娃娃旦見長,如演《鬧金階》中的曹瑞蓮、《梅龍鎮》中的李鳳姐,都很出色。中年改演風流旦,善於用表演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尤其對《水滸傳》中個性鮮明的三個女性潘金蓮、閻惜姣、潘巧雲的塑造,頗見卓識。晚年與李春森合作,更是珠聯璧合,演出的《活捉三郎》、《打花鼓》、《老背少》三出戲被譽為三絕。
陳福生藝名小翠喜,八貼名宿,為漢劇生角陳啟才之子。尤擅長表現嫵媚嬉笑,與牡丹花旗鼓相當。拿手戲有《摘花戲主》《寫狀三拉》《打漁殺家》《搜孤救孤》《宋十回》《大合銀牌》等。
花碧蘭1946年從師牡丹花學習八貼,曾與吳天保、李四立、周天棟等名角配戲,並受到啟示。多年與漢劇名醜李羅克同台演出《打花鼓》《秋江》《雙下山》等劇。
花碧蘭擅長表演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在塑造現代戲及新編曆史劇的各類婦女形象中,出色地扮演了《甜蜜的事業》中的唐二嬸、《紅燈記》中的李奶奶、《江姐》中的雙槍老太婆,《武則天》中的武後。
漢劇的九夫多扮演老年婦女,在表演風格上有貧富之分,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釣金龜》中的康氏等。其代表人物有董燮堂、陳鳳欽等
董燮堂是繼劉子林而起的九夫名伶。他聲嗓寬亮,唱腔韻味純正,擅長唱工,拿手戲有《法場換子》《太君辭朝》等。
陳鳳欽是大冶縣陳英段村的二淨票友,後入鳳字科深造,習藝期滿嗓音倒倉,改學老旦。善於唱、做,聲嗓為老旦正宗,《綁四將》《斬浪子》為其拿手戲。
漢劇的十雜為做工花臉,多扮演勇猛憨直的武將或飛揚跋扈的權臣。如張飛、馬武、呼延讚等,以做和打見長。代表人物是張天喜。
張天喜身材魁梧,麵部寬長,嗓音膛邊兼備,是位藝術造詣精深、享譽舞台的十雜名宿。擅長表演《白良關》《紅逼宮》《打龍棚》等戲。
在我國戲曲發展曆史上,漢劇為京劇的形成作出過特殊的貢獻,對川劇、滇劇、桂劇、湘劇、粵劇、贛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劇再一次獲得蓬勃發展的機遇。湖北省相繼成立20多個漢劇團。
漢劇的樂隊也逐漸增加了揚琴、琵琶、阮、笙、高胡、中胡、大提琴等。武場麵以單皮鼓、雲板、大鑼、鈸、小鑼為主,兼配以堂鼓、馬鑼、鐺鑼、小鈸、碰鈴、梆等。
樂隊因演出現代戲建立了37人的中西樂器混編的管弦樂隊,並設樂隊指揮一人。後來樂隊除伴奏外,還兼及一些舞台音響效果,如嬰哭、禽啼、馬嘶、風嘯、水響、雷鳴等。
1958年湖北省戲曲研究所舉辦了漢劇演員進修班,湖北省和武漢市戲曲學校分別開辦了漢劇科,集中各行的優秀師資,培養出一批漢劇人才。
1962年武漢市成立了武漢漢劇院,由陳伯華任院長,吳天保、胡桂林、李羅克任副院長,承擔起研究和革新漢劇的重任。
一批經過加工整理的傳統劇目,如《宇宙鋒》、《二度梅》、《斷橋》、《興漢圖》、《水擒龐德》、《斬竇娥》、《急子回國》、《詳狀審陶》等曾在全國和湖北省曆屆戲曲會演中獲獎或受到好評。
漢劇現存傳統劇目660多個,經常上演的有400多個。其中主要有《興漢圖》、《求高計》、《哭祖廟》、《轅門斬子》、《打鼓罵曹》、《二王圖》、《宇宙鋒》、《二度梅》、《狀元媒》、《打花鼓》、《雙下山》、《坐樓殺惜》、《寫狀三拉》《白門樓》、《活捉三郎》、《櫃中緣》、《釣金龜》、《演火棍》等。
此外,漢劇藝人還整理近百出漢劇傳統劇目,如《詳狀審陶》、《三請樊梨花》、《穆桂英智破天門陣》、《斷橋》、《張羽煮海》等,移植劇目有《屈原》、《秦香蓮》、《奪印》、《金沙江畔》、《紅色娘子軍》等,新編曆史劇有《闖王旗》等,改編、創作現代戲有《血債血還》、《雷大姑》、《太陽出山》、《春江渡》、《無情的情人》、《蔡九賠鴨》、《彈吉他的姑娘》、《借牛》、《高山勁鬆》等。
在這麼多的漢劇劇目中,其中在漢劇的曆史發展中,比較出名的有《興漢圖》、《哭祖廟》、《碧明鏡》、《宇宙鋒》。
[旁注]
皮黃腔
散板 戲曲板式,為節拍自由的散唱,結構常以唱句逗和詞逗為相對節拍單位,尤其對於表現悲痛、淒切、憤慨等情緒有其獨到之處,在京劇中有西皮散板,二黃散板,常常用在唱段的開場或者結尾。
雜曲 樂府歌曲名。大多為漢至南北朝時民間作品。現今的雜曲類主要包括無錫評曲、紹興蓮花落、錦歌、褒歌、薌曲、江西蓮花落、潮州歌、粵曲、龍舟歌、零零落、台灣仔歌、粵東漁歌等。
月琴 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製,邊框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麵板和背板桐木製。箱內置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麵板上設8個或9個品位。
曲牌 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俗稱“牌子”。古代詞曲創作,原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明清俗曲發展成的戲曲劇種,大多以曲牌為唱腔的組成單位,通稱作“曲牌體”唱腔。
武生 是京劇中擅長武藝的角色,武生分成兩大類,一種叫長靠武生,一種叫短打武生。長靠武生都身穿著靠,頭戴著盔,穿著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長柄武器。武生看起來幹淨利索,打起來漂亮,不拖泥帶水,表演上重矯捷、靈活。
三弦 又稱“弦子”,我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現代三弦是在傳統三弦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醜行 俗稱“小花臉”。因化妝時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故而以“醜”為名。又因和淨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又稱“三花臉”。醜行的“醜”並非專指品質上的醜惡。醜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陰險狡詐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醜行分為文醜、武醜兩種。
太史慈 (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人,即現在的山東龍口東黃城集。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製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
金蟾 俗話說“二條腿的人好找,三條腿的蛤蟆難求。”蛤蟆3條腿被稱為“蟾”,傳說它能口吐金錢,是旺財之物。一直以來,金蟾的形象在我國由來已久,深入人心。金蟾的造型很多,一般為坐蹲於金元之上的三足蟾蜍。由於金蟾美好的寓意,各種金蟾造型的製品在人們身上、宅中,造福大眾。
草台 即草台班子,泛指長期流動演出於農村集鎮的戲曲班社。得名於“草台戲”,常在鄉村或小城市中流動演出。草台戲源出於民間的酬神演出活動。每逢諸神誕辰,各地照例要在神廟作會演戲,供百姓“藉神誕以行樂”。
舞台美術 是戲劇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布景、燈光、化妝、服裝、效果、道具等。它們的綜合設計稱為舞台設計。其任務是根據劇本的內容和演出要求,在統一的藝術構思中運用多種造型藝術手段,創造出劇中環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氣氛。
《定軍山》 我國各地方戲傳統劇目,一名《取東川》,又名《一戰成功》,情節不盡同。漢劇、川劇、滇劇、徽劇、秦腔、晉劇、同州梆子、粵劇均有此劇,河北梆子有《葭萌關》。《定軍山》是譚派傳統經典劇目之一。
《四郎探母》 《北天門》,取材於楊家將故事,但情節卻與《楊家將演義》有所不同。北宋時期,楊家為抵抗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南侵,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演義出了一個個感人的英雄故事,至今在民間流傳。這裏單說楊家第四子楊延輝的故事。
《刀劈三關》 京劇劇目,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唐韻笙先生及其弟子的代表劇目之一。一名《雷萬春》,汪笑儂據徽劇改編。講述唐僖宗時期雷萬春馳往三關援救,連戰連捷。力斬遼將金生裏、銀生裏。擒遼主羌洪,斬殺奸相郭章。
樊梨花 我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是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她是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薛仁貴 (614年~683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即現在的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代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麵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
花鼓 即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花鼓小鑼、打花鼓。鳳陽花鼓與花鼓燈、鳳陽花鼓戲並稱鳳陽三花。起源於元末,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如今鳳陽花鼓發展成為六人八人或者多人的群舞表演形式。
麒派 是由一代宗師周信芳創建的,麒派是南派老生的重要流派。京劇界常有“北有梅蘭芳,南有周信芳”和“南麟北馬”之謂。派藝術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高難度的唱念做打來刻畫人物,所以發揚麒派藝術是時代的需要。
梨園 原是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司馬相如 (約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人,即現在的四川。西漢大辭賦家。他是我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
武則天 (624年~705年),又名武曌,並州文水人,位於現在的山西文水縣東。我國曆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唐中宗時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
川劇 是我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5種聲腔組成。
桂劇 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廣西漢族地方戲曲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借助麵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
《宇宙鋒》 是我國戲曲的傳統劇目,全本劇名《一口劍》、《六義圖》。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代表作。在戲曲屆界,把唱京劇的梅蘭芳、唱豫劇的陳素真、唱漢劇的陳伯華3位大師的《宇宙鋒》並稱為“三鋒”。另外,徽劇、秦腔、河北梆子、川劇等劇種均有此劇目。
[閱讀鏈接]
陝西漢劇以漢中和安康為基地,形成4大流派。安康派擅長文戲,通用紫陽話,音調渾厚而柔婉;漢中派音調悠揚綿軟,唱腔吐字帶川味;商洛派以武戲見長;關中派重唱工,表演細膩,音調高昂豪放。
陝西漢劇西皮腔用於表現舒暢、爽朗、豪邁、愉快的情緒和場麵;二黃用於表現悲哀、肅穆惋惜的情緒和場麵。演唱中根據劇情交替使用,一些藝人還有創新,即一句唱腔上下用不同的板腔。其他唱腔有昆曲、吹腔、山歌、小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