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腔楚曲——湖北漢劇(2 / 3)

著名荊河派漢劇藝人李彩雲下傳劉順娥,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也繼承並發展他的藝術。李彩雲是李四喜的愛徒,獲得嫡傳李氏花腔特點,唱腔婉轉細膩,韻味悠長,在《貴妃醉酒》中,楊玉環走馬平板、四平腔的唱腔富有靈活清脆,字疏腔密的特色。收放起落,變化多端,圓潤動聽。

漢劇“襄河派”是以襄陽、樊城為中心,流行於光化、穀城、南漳、鍾祥等地,以洪興班最著名。襄樊又是襄陽調,即西皮腔的興發之地。

襄河派有永盛、德盛、洪興、愈慶、太和等班社,最享盛名的有老旦楊花子,其《釣金龜》、《太君辭朝》、《雙槐樹》等,名震襄陽一帶。

姚發兒的《殺山》、《翠屏山》、《反八卦》、《打灶神》等戲唱得很好;柯金榜演花臉二淨,他文武雙全,戲路子寬,《齊王昏殿》、《高平關》、《二進宮》、《紮高圍灘》等唱紅了漢水及南陽府等地;七小賀德貴擅演周瑜、呂布等,拿手戲是《鳳儀亭》、《討州戰擋》、《黃鶴樓》等;五醜楊傳旺擅演《打花鼓》、《活捉三郎》、《趕潘》《廣平府》、《收癆蟲》等。

漢劇“府河派”以安陸為中心,流行於隨縣、棗陽以南、黃陂、孝感以北各城鎮,以安陸桂林班最為著名。

府河派有桂林、和升、恒協、鳳鳴。桂林班著名三生演員陳丁己,嗓音洪亮,善唱花腔,注重表演,人稱他“無敵生角”。

陳丁己的拿手好戲有《關公挑袍》、《四郎探母》、《下書路會》、《轅門斬子》、《困曹府》等。後來不少崇拜他的演員都以丁己為自己取藝名,如小丁己、朱丁己、賀丁己等。

曹金是桂林班著名旦角,能演善唱,尤以發功見長。他的拿手好戲有《女裝瘋》、《摘梅推崖》、《重台》。桂林班小生鄧光光,藝術精湛,在漢搭班演出,曾獲老福興班三鼎甲小生之稱。

當時府河派還產生了一大批漢劇著名演員,如張楚、袁麻子、付正培、姚鳳林、詹長壽、白蘭花、呂平旺、彭天貴、陳保官、湯道銀、陳四、邱雙、姚婆婆、劉南庭、黃貴、黃奎等。

至清同治、光緒年間,湖北漢口被開辟成商埠,這裏經濟繁榮,商旅雲集,會館廟宇林立,戲樓遍布。

為了促進漢調的發展,全國各地各路對的漢調著名演員和知名教師經過商議,決定在漢口就漢調該如何與京劇、豫劇、昆曲等劇種競爭,擴大漢調在全國的影響力召開一次會議。

在會議中,演員代表提出了改良漢調表演的諸多建議,例如在服裝、樂器、戲台設施方麵對漢調進行改良,讓漢調的舞台效果達到當時最好的程度,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衝擊效果,讓觀眾更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劇情。

漢調的知名老師也對漢調的發展提出了自己建議。他認為,任何一個劇種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儲備。有了充足的後備力量,漢調的發展才會如同水源充沛的河流一樣,源遠流長,而不會出現斷流的情況。

經過藝人和教師的討論,會議找到了支持漢調持續發展的辦法。那就是對內加緊培養後備力量,集中最優秀的老師發掘有天賦的學生,全力以赴傾囊相授;對外更新班社的設施,從演員的服裝、樂器以及戲台設施入手,打造一個視覺衝擊力強的舞台效果,更加吸引觀眾。

在確定了發展出路之後,漢調的藝人和教師紛紛開始展開行動。這些漢劇名角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了優勢互補,組成了強強結合班社。

在這種組合下,一些有天賦的學生被安排進了班社之中,在觀看藝人表演的同時,從舉手投足之中一點點的規範動作,從發音吐字之中一點點的嚴格聲腔,都得到經驗豐富老師的指導。

經過數年努力,當初的漢調會議終於等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第一個天字科班的學員已經達到了出師的標準,隻要經過一次真正上台的演出,就能夠看出來這些年辛苦努力的成果。

在眾多漢調藝人和老師的期待中,在漢口戲院數百觀眾的圍觀下,漢調的醜劇演員汪天中上台表演了。

汪天中飾《天雷報》中的張婆。他把張婆思子成疾、身體衰老萎縮的形象和悲切的心情,通過身沉矮襠、腿彎膝屈、手腕顫抖、棍不落地、掙紮奔走等連貫動作,表現得真切感人。

汪天中在表演過程中,竄、蹦、跳、縱、翻、打,動作敏捷,身輕如燕,落地無聲,而“翻椅盜甲”、“人架橋”均為其特技絕招。他的表演獲得了滿堂彩,演出之後,當場就接到了來自荊沙地區的邀請。

接下來,天字科班的藝人任天全等人紛紛登台表演,在樂器聲中,演出獲得了成功,所有的人都達到了當初定下的要求。

第一次漢調科班的成功舉辦,讓漢調的藝人看到了漢調蓬勃發展的未來。於是,他們在開辦天字班之後又連續開辦了雙、喜兩屆科班,培養出一批後來享譽劇壇的漢調著名演員,如六外陳旺喜、七小黃雙喜、八貼羅金喜、陶四喜、十雜王洪喜等。

在漢調專業團體積極尋求發展道路的同時,業餘漢調班社也沒有停下探求發展的角步。

在1886年至1887年,業餘漢調藝人劉正文、吳宗保、袁心苟分別組建戲班。遊走於漢口附近的農村,在田間地頭,村鎮市集搭台演出,為漢調的發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12年,漢口業餘漢調藝人劉慶堂、李子雲組成福興班,將漢調廣泛傳播於漢口周邊的村鎮。

[旁注]

傅心一 (1888年~1958年),亦名心清。湖北天門嶽口鎮人。生於梨園世家,幼年隨父習漢劇生角,8歲入沙市漢劇同樂班,藝名小玉堂。嗓音洪亮悅耳,表演灑脫自如,一時名噪漢皋。《挑袍》、《打鼓罵曹》等均為其拿手戲,而且精通文武場麵,會司鼓、操琴。

楊玉環 (719年~756年),字太真,生於蜀郡成都,即現在的四川成都。她先為壽王李瑁的王妃,後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唐代第一美女,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756年6月14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37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

李彩雲 (1873年~1950年),漢劇旦角。幼讀私塾,酷愛漢劇,棄學從藝,拜李四喜為師,習“四旦”。天資聰穎,表演形神俱佳。1893年,在漢口大福興班登台即顯露頭角。秀麗雅致。嗓帶沙音,但巧於運氣改轍,沙中見雅,別具一格。

小生 是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特點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較清秀、英俊。小生也分成文武兩類。文小生裏又分為袍帶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等。武小生也分成兩種,一種是穿長靠的武小生,還有一種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

會館 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 。始設於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於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清嘉靖、萬曆時期趨於興盛,清代中期最多。即使到了清代後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業性會館仍然隻是相當個別的。

豫劇 是發源於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我國五大劇種之一。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汪天中 (1847年~1918年),漢劇醜角。汪天中技藝全麵、精深,文武戲不擋,而且有絕活。擅演文醜戲,與餘洪元、陳旺喜、賽黃陂等和京班名伶汪笑儂、呂月樵、沈月來、七盞燈等首次在天一茶園創京漢同台演出,盛極一時。

[閱讀鏈接]

漢劇的廣泛流傳,除了湖北漢劇外,還湖南常德漢劇。常德漢劇是桃源、漢壽、慈利為中心,流行於洞庭湖西岸各縣及黔陽、湘西自治州一帶,並遠及湖北西南部和貴州東部地區,兼有高腔、彈腔、昆曲三種聲腔,現以演唱彈腔為主。它與荊河戲、巴陵戲的聲腔、劇目及表演風格大體相近。

1910年前後,常德漢劇出現了天元、瑞凝、文華、同樂四大名班。1949年以前,一般稱之為常德班、沅河戲,也有叫漢戲的。1957年後改稱為“常德漢劇”。

漢劇表演藝術日趨完善

辛亥革命後,漢調正式改名為“漢劇”。餘洪元、傅心一、陳國新等此時組織漢劇公會,登記會員最多時曾達7000人。漢劇藝人數量大為增加。

這時期,漢劇又迎來了一個新的興盛時期,漢劇又突破陳規,吸收女藝人參加演出,並舉辦訓幼女學社,培養出以新化釵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女演員。

尤其是由陳國新、張鑒堂等在“春滿茶園”先後開辦的天、春、長字三屆科班最為著名。陳國新、張鑒堂等人精心培養出了吳天保、周天棟、鄭天龍等一批對漢劇有非常大影響的優秀演員。

這個時期,在漢劇藝人組織的漢劇工會以及各種科班的影響下,更加廣泛地與其他各地劇種,特別是向京劇學習交流,促使漢劇的表演藝術得到了很好的改進和發展。

吳天保被戲迷稱為“漢劇天王”,他的拿手戲很多,但是,最叫座的要數《哭祖廟》。漢劇界原來沒有這個劇本,它是由京劇界傳來的。清代末期著名的京劇改革家、表演藝術家汪笑儂,有感於國事日非,為了托古喻今,抨擊當時的政治生活,於是創作了這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劇本,他在大連、上海等地演唱這戲時,影響非常大。

1904年,漢口的丹桂茶園舉行了史無前例的京漢名角合演,兩個劇種的演員還得到了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

就在這時,汪笑儂將京劇劇本《哭祖廟》送給漢劇泰鬥餘洪元,餘洪元則以漢劇的傳統劇本《刀劈三關》回贈汪笑儂。

1924年,出科5年剛剛才21歲的吳天保,接觸並愛上了這個劇本,認為適合自己演出。正式上演後,果然譽滿三鎮。

抗日戰爭初期,在漢口市劇業同人組織的幾十場勞軍募捐義演中,吳天保一再主演《哭祖廟》,以此激勵民心士氣。

1938年9月,吳天保率領漢劇抗敵流動宣傳隊第一隊,從長沙到重慶等地,第一天的重頭戲都是《哭祖廟》。借劇中人劉諶這個末代王孫之口,痛斥劉禪的喪權辱國,屈膝投降的行徑,激發大家同仇敵愾,堅定抗日意誌,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漢劇界流傳的《哭祖廟》有兩種腳本:一為陳春芳演出本,一是吳天保演出本。前者是將汪笑儂的原本略作更動;後者是在龔嘯嵐等藝術家的相繼幫助下,對汪本進行刪削,把原來演出時間的105分鍾壓縮到70分鍾,顯得更為精練。經過幾十年反複的錘煉與加工,吳天保充分地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將劉諶這個末代王孫演得栩栩如生,非常感人。

大漢戲班是1929年由傅心一在漢口組成的,以30多名坤伶為主,並開創男女合演的先例,曾赴四川、重慶、合川等地演出。

戲班中的主要坤伶有花牡丹、七齡童、花芙蓉、雲仙子、花和尚、吳惠英、吳惠俠、吳惠豔、筱筱俠、筱飛俠、新化龍、陳素秋、楊惠亮、楊惠蘭等。

1929年12月,由餘洪元、牡丹花、大和尚、吳天保等在漢口組成戲班,又命名為“福興班名”。該班名角薈萃,行當齊全,組班後曾赴上海丹桂第一舞台演出。

漢劇旅行團是繼餘洪元等組成福興班到上海演出之後,1931年由傅心一、吳天保組成,當時他們深切地感受到劇團閉關自守之苦,於是敞開門戶,與其他劇團組成漢劇旅行團,赴黃石、九江、南昌等地演出。

漢劇旅行團在前往各地的表演過程之中,用漢劇非比尋常的魅力征服了那裏的戲迷,提高了漢劇的名氣,使得漢劇再一次進駐了一些主要城市,進一步開拓了漢劇的市場。

隨著漢劇旅行團在各地演出獲得了成功,一些漢劇的名角決定繼續采用漢劇的成功經驗。如吳天保、答恕之、朱雙雲等組成時代漢劇社,在1936年進入新市場大舞台演出。

這個時期,漢劇藝人陣容整齊,角色齊全。有一末胡桂林,二淨朱洪壽,三生吳天保、陳春芳,四旦鄧雲鳳,五醜大和尚、樊笑天、孫長發,六外金桂琴,七小李四立,八貼萬盞燈、鳳凰旦、劉金鳳,九夫陳鳳欽,十雜嚴炳奎等名角。

複興漢劇社是1936年吳顯卿以重金禮聘“時代漢劇社”的部分人員和小牡丹花陳伯華、徐繼聲、周天棟等組成的。複興漢劇社組成後,繼續在大舞台演出。

抗日戰爭爆發後,漢劇藝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在郭沫若、田漢、洪深等人的領導下,組織了10個漢劇流動宣傳隊,由傅心一、吳天保、周天棟等率領,分赴川、湘、鄂西等大後方演出。

1938年,武漢成立了“漢劇抗敵流動宣傳隊”。總隊長是傅心一,總務主任是吳天保,下有10個宣傳隊。當年6月,宣傳隊南入衡嶽、西進巴蜀,進行抗日宣傳,演出了《文天祥》、《平倭傳》、《江漢漁歌》、《放下你的鞭子》《除漢奸》、《擂鼓戰金山》等劇,曆盡艱辛。抗戰勝利後各隊相繼返漢。

[旁注]

辛亥革命 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專製政權,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我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製製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汪笑儂 (1858年~1918年),又名孝農,號竹天農人。滿族,生於北京。京劇名家。自幼聰穎好學,喜好戲曲,汪是當時譽滿京城的京劇名家,汪派的創始人。以擅長演唱表達悲憤慷慨情感的《戰長沙》、《文昭關》、《取成都》而著稱。

餘洪元 (1875年~1937年),又名金保,字丹圃,漢劇著名演員,工末,生角。“餘派”老生的創始人。曾拜胡雙喜為師,兼取任天全等名家之長,融會貫通,獨樹一幟,嗓音寬宏圓亮,藝風質樸,以腔帶情,尤擅袍帶戲。被觀眾尊稱為“漢劇大王”、“漢劇泰鬥”。

吳天保 (1903年~1967年),漢劇演員。13歲入漢口天字科班習生行,勤奮好學,未出科就頗有名聲。抗日戰爭初期,在郭沫若、田漢領導下,參加漢劇抗敵宣傳隊。中演出過新編曆史戲和現代戲。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風格嚴謹。創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吳派。

劉諶 三國時期蜀漢宗室,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之子,被封為北地王。劉禪向魏將鄧艾投降時,劉諶堅決反對,請求守城決一死戰,不被聽從。劉禪送出玉璽投降的當天,劉諶來到昭烈廟,先殺死妻子和兒女,而後自殺。

朱雙雲 (1889年~1942年),字立群,號雲浦,上海人,清代末期新劇倡導人,我國話劇創始人之一。有史著《新劇史》、《初期職業話劇史料》,劇本《淝水之戰》、《平壤孤忠》等。其《新劇史》不僅是我國話劇最早的專門史著,也是後人研究新劇之珍貴史料。

朱洪壽 (1883年~?),原名朱長壽,字廷訓,號瑞堂,湖北省興國州慈口裏港東窩人。21歲入科,取了藝名“洪壽”,專攻二淨,出師後成為漢戲下路子的代表演員之一。4年後,應聘到漢口搭班演出,藝名大噪,躋身名伶,時人譽之為“二淨中之一代宗師”。

郭沫若 (1892年~1978年),乳名文豹,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文學家、詩人、考古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曆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曆史劇本有《屈原》、《武則天》、《卓文君》、《王昭君》、《孔雀膽》、《蔡文姬》等。有《郭沫若全集》38卷。

田漢 (1898年~1968年),原名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我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他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

[閱讀鏈接]

清代末期,從永定、上杭、連城一帶傳入一種以提線木偶表演的漢劇,唱腔曲調與漢劇大同小異,人員較少,往往一人兼演唱數個角色。

20世紀初期始建班社。抗日戰爭前後,在菁城、福裏、龍車、清源、新橋、雙洋、和平等地先後組建木偶戲班。較為有名的戲班班主有;菁城的老隆盛班主張連三、隆盛堂班主張財三,永福的陳玉桂等。常演劇目有《大名府》、《郭子儀拜壽》、《文武魁》、《穆桂英掛帥》、《水漫金山寺》等。

獨特表演風格和表演人才

漢劇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地方戲曲劇種,不僅是我國最為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也是影響較為深遠,流傳較廣,名演員較多,民眾較為喜愛的一種舞台文藝形式。

漢劇在其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采用湖廣音、中州韻,並以武漢方言為舞台語言,逐漸形成了它自己特有的唱腔、音樂和舞台美術特點。

漢劇屬皮黃腔腔係,以西皮腔和二黃腔為主體,兼有吹腔、雜曲、小調。西皮腔適於表現激昂雄壯、活潑歡快的情緒,二黃腔長於表現淒涼沉鬱的情感。

聲腔中的西皮,也稱“下把”,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暢,節奏靈活多變,可塑性強,使用範圍較廣。西皮板式比較完整,有慢板即慢西皮,正板即中西皮,快板即快西皮、西皮垛子、西皮一字,以及屬散板類的搖板、散板、導板、滾板等。

其中,西皮垛子是運用較多又最具特色的一種獨立板式,其唱腔字多腔少,節奏緊湊,適於敘事,是西皮中常用的一種板式。

聲腔中的二黃,也稱“上把”,曲調柔和委婉,舒展流暢,節奏較平穩。板式有二黃慢板、二黃垛板、二流、二流垛子、夾板,以及屬散板類的搖板、散板、滾板、導板等。

其中,二流是主要板式,有快、慢之分。西皮、二黃在傳統演唱中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專用曲調和特定唱腔。如襄陽調、九腔十八板、燈籠竿、西反腔、黃反腔、馬蹄調、琵琶詞等。

漢劇唱腔中還有一些曲調優美活潑、節奏鮮明的雜曲小調,包括昆腔、羅羅腔即七句半,渭腔、耍孩兒、銀紐絲、鳳陽歌、鴛鴦鳥、過關調等數十餘種,以及民歌、雜曲等。多用於富有喜劇色彩、生活氣息濃厚的小戲。

漢劇是西皮與二黃合奏的劇種,皮黃合奏的特點表現在板式豐富,旋律優美,搬走和諧,急緩相間,激越與深沉兼備。

漢劇的西皮類板式,計有快、慢、中、反及散、搖、滾、導、垛板10餘種之多,號稱“九腔十八板”。

漢劇的二黃類板式則更為豐富,除包含西皮所有的板式之外,尤以反二黃即反調擅長,更兼以靈活多變的平板係列為用,其音樂特色尤為顯著。

在伴奏樂器方麵,胡琴、月琴、弦子,合奏絕妙之音,嗩呐、馬鑼、川打等組成獨特的鼓點與打法,更為其他劇種鮮見,能烘托出軍、禮、宴、舞、喜、哀、神等多種不同的場麵氣氛,刻畫多種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與情緒,漢腔漢調、漢派鑼鼓,是漢劇地方特色的重要體現。

漢劇的曲牌也十分豐富。傳統的演唱和器樂曲牌有400多首。按使用樂器的不同,分為嗩呐曲牌、笛子曲牌、絲弦曲牌;根據曲調性能和使用範圍,又分為軍樂、禮樂、宴樂、物樂、喜樂、哀樂、神樂7大類。

這些曲牌或銜接唱腔,或配合身段、渲染氣氛,具有豐富的表現功能。有些戲如《天官賜福》、《草場會》、《大封相》、《五才子》等,則是專唱曲牌的劇目。

漢劇的伴奏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樂器,皮黃腔主要以胡琴伴奏為主,嗩呐二黃、羅羅腔、昆腔曲牌等,則以嗩呐或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

多年來,文武場樂器有較大改進,如胡琴改為京胡;漢鑼、漢鈸改為音調高昂的奉鑼、蘇撥。漢劇鑼鼓經十分豐富,打法多樣,基本鑼鼓點約有160多個。大體上可分為大打、小打、川打、幹打、濕打5種組合方式。

其中,由馬鑼、邊鼓、大鑼、鈸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節奏鮮明、氣氛強烈的特點,對於刻畫粗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場上火爆熱烈的氣氛,能起到獨特的表現作用,主要用於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如在《馬武鬧館》、《紮高圍灘》、《雙賣武》等花臉、武生戲中,均用川打來襯托草莽英雄灑脫粗獷的性格,效果不錯。

漢劇的樂隊舊稱場麵,分文場和武場。文場麵早期以竹笛、嗩呐及長杆子即土號為主奏樂器,後改用京胡為主奏,加上二胡、三弦、月琴為4大件,兼以笛子、嗩呐。

漢劇跟其他戲曲一樣,以不同服飾和化妝來區別劇中人的年齡、性別、職業、身份和性格。舞台布景既能展現劇中的人物和情節,又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但漢劇作為一個大的地方劇種,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漢劇的傳統化妝,旦行用青、藍、黃色布包紮頭部。到清末,向京劇學習了貼水片,摒棄包頭,而在頭上插簪花之類的裝飾品。具有漢劇化妝特點的貼片有寡婦貼片、娃娃水片、桃子水片、菊花拉絲水片、道姑水片、相思水片、杏仁水片、夫人水片等。

漢劇的醜行則畫鼻子並有專用臉譜,如和尚臉、元寶臉、小蝴蝶臉、角板臉、桃子臉、豆腐塊臉、書童臉等。漢劇的淨、雜行普遍化妝,分花臉、黑臉、粉臉、草臉四大類,在漢劇中頗具特色。

20世紀初期,沿漢河城鎮演出的班社藝人,在傳統臉譜譜式的基礎上借鑒京劇的臉譜藝術,形成了色調漸豐富、筆法趨細膩的風格。

漢劇的二淨、十雜的臉譜化妝譜式多樣。有塗紅臉的,如關羽、趙匡胤;塗紅蝴蝶臉的,如太史慈;塗紅三塊臉的,如龐德;塗黑臉的,如“黑臉三剛”,即姚剛、李剛、薛剛;塗黑三塊瓦臉的,如尉遲恭和《擺渡》中的王彥章;塗粉臉的,老年粉臉如潘洪,中年粉臉如潘仁美,青年粉臉如曹操;還有塗草臉的,如馬武。

漢劇醜角化妝以鼻梁為中心,塗一白色豆腐塊或小動物如蝙蝠、金蟾、螃蟹、蝴蝶之類的圖案。豆腐塊臉如《打麵缸》中的老爺;蝙蝠臉如《瘋僧掃秦》中的瘋僧;金蟾臉如《時遷偷雞》中的時遷;螃蟹臉如《麥裏藏金》中的趙公遲;蝴蝶臉則有《打花鼓》中的賣藝人。

其他行當有個別角色化妝,如末扮張鬆,開紅臉,額頭畫白蟾。三生有三個半紅臉,即《高平關》中的趙玄郎、《檔瓊》中的康茂才、《碧遊宮》中的廣成子,《雙投唐》中的王伯黨是半個,前扮小生,後開紅臉。四旦《失子驚瘋》中的胡氏開瘋婆臉。七小《火燒柴王廟》中的楊懷亮開紅臉。九夫《半龍珠》中的花母開紅臉。

早期漢劇演出以草台和廟台為主,當時戲台簡陋,隻用簾子門一攔,或掛上底幕,將前台演出和後台扮妝分開即可。

漢口出現茶園後,漢劇開始進入專業劇場演出,舞台仍然是一桌二椅加底幕,底幕多采用聚寶盆、天官賜福、和合二仙等民間圖案,後來變革為拉洋片,用金殿、窮客堂、富客堂、喜堂、靈堂、花園、公堂、水景、山景、荒郊、城樓等景片來更換布景。

1935年間,受上海戲曲舞台的影響,漢劇舞台也出現了機關布景。

後來,漢劇開始按照劇情分場設計布景裝置。從此,漢劇舞台布景不斷豐富,舞台美術人員日益齊全,產生了一批優秀的舞台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