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拾英——地方戲劇1(2 / 3)

兩派藝人的交流融合,很快形成了當時汝南縣所有的卷戲班子都會唱羅戲,所有的羅戲班子都會唱卷戲的局麵。羅、卷兩戲經常同台演出,在同一個劇目中,也往往是上部唱卷戲,下部唱羅戲。或甲角唱卷戲、乙角唱羅戲。後來,群眾甚至習慣直呼“卷羅戲”或“羅卷戲”,而對二者不加區分了。

羅卷戲的行當很有特色,首先是生、旦、淨、醜行當俱全。各行當表演從不同角度把武術、雜技、獅舞、竹馬、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吸收到劇種裏來。武打戲粗獷、奔放、真實,用的全是真刀真槍,開打時不但“當當”有聲,而且火花飛射,具有獨特風格。

羅卷戲唱腔一般比較深奧,講究音韻,詞格為七、十字句,以婉轉清新、優雅抒情見長。羅卷戲的唱詞有個很獨特的地方,即每一大段唱詞由一疊一疊的三長一短句組成,類似於古典詩詞的詞牌,一直沿傳至今毫不改變。

並且,羅卷戲傳統劇目中的唱詞都很文雅,專家稱這很可能是該劇種鼎盛時文人墨客加盟形成的,絕不類同於其他傳統地方戲的順口溜唱詞,很有古老劇種昆劇、京戲的味道,卻又固守著詞牌似的唱法。

羅卷戲的音樂自成風格,主要伴奏樂器有篳篥、大笛、嗩呐、笙、悶子等。演武打戲時,還加有一米多長的喇叭、羊角號。

羅卷戲的打擊樂器有鼓板、大鑼、大鑔、小鑔、小鑼、堂鼓、大鼓、梆子等,隨著音樂的發展,不斷加進了弓弦樂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為其他劇種所少見。凡兩軍廝殺等場麵,所有吹奏樂器、打擊樂器一齊奏鳴,大有雷電交加,金戈鐵馬的壯觀氣勢。

羅卷戲不僅是藝人們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承載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羅卷戲融合了卷戲中民間傳說故事、俚語風情和男女愛情的故事。

常演的傳統劇目有《吳漢殺妻》、《劉金定下南唐》、《朱洪武吊孝》等。同時有吸收了羅戲常演的神話戲、宮廷戲和征戰戲之類的武打戲,常演《皇太子出家》、《楊景探兵》、《斬宗保》等。

這些都符合當時群眾的情感需求,再加上羅卷戲唱腔道白接近群眾的生活語言,演員在演劇中人物時真實感人,生活氣息濃厚,而且一些常演劇目中有大膽表現男女愛情的情節。所以,羅卷戲在誕生後深受人們的喜愛,長演不衰。

[旁注]

李世民 (598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代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開創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同時,李世民在音樂上也有極高天賦。

皇後  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周代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代開始則稱為“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製度。皇後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

鍾馗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聖君”。古書記載他係唐代初期長安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麵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實際上鍾馗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鍾馗的形象也經常出現在我國傳統戲曲當中。

八仙桌 指桌麵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麵較寬的方桌,大方桌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故民間雅稱“八仙桌”。八仙桌使用方便,形態方正,結體牢固。親切、平和又不失大氣,有極強的安定感,這也使得八仙桌成為上得大雅之堂的中堂家具。

獅舞  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竹馬  是民間街頭單人表演的文藝形式,它同“二鬼摔跤”、“豬八戒背媳婦”、“火流星” 一樣,是單人表演的藝術形式。由於是單人表演,因此表演時難度較大,表演者須有一定的奇特奧妙的表演技藝,方能博得觀眾的歡迎,是民間社火中常見的節目。

旱船  我國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麵,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他裝飾物,把這隻或者十幾隻船裝飾得豔麗不凡。

[閱讀鏈接]

在民間,由於藝人們一直認羅卷戲是唐太宗李世民發明的戲曲,為戲劇的正統正宗。

所以,過去每逢廟會或春會,各種戲劇班社同地演出,隻要聽說有羅卷戲班來,無論到會早晚,非讓它占正台不可,而其他劇種的戲班自動退讓偏台演出,還得去給羅卷戲班“拜台”,而羅卷戲班從不回拜其他劇種的班社。羅卷戲的地位由此也可見一斑。

道教音樂演變的道情戲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古時候,道士們在演唱道教音樂的時候,會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所以道教音樂又被稱為“漁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

到了明清時期,流行於皖北地區的漁鼓道情和阜陽一帶的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了,形成了新的曲藝說唱藝術“道情戲”。當時的道情戲演唱隻限於單口說唱,伴奏也隻有便於攜帶的漁鼓和簡板。

清代後期,道情戲從沈丘、鄲城一帶傳入太康。後來,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嚐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裏短、才子佳人的範圍。這時的道情戲演唱演員大體分角色,但不化妝,也無明顯行當,時稱“座攤道情”。

1905年,河南太康縣老塚鎮幹張村藝人張廣誌組建了第一個道情戲班。他是太康道情戲的最早開拓者,早年從事說唱道情,並能演唱河南梆子戲。後來,他又首創道情科班,收徒20人。

1924年,張廣誌的道情戲班在太康縣洪山廟、五裏口等村開始化妝登台演唱,將道情戲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時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墜子弦和成套打擊樂器,采用了河南梆子的聲腔板式和表演形式。將道情戲由曲藝形式一躍而成為戲劇舞台上一個嶄新的獨立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