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拾英——地方戲劇1(1 / 3)

曲苑拾英——地方戲劇1

河南省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裏有光輝燦爛的戲劇文化,其中的民間小戲如羅卷戲、道情戲、落腔、宛梆和墜子戲,都別具特色。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融合而成的。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音樂風格。

道情戲是黃河流域流行的一種民間小戲,它起源於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愛。

落腔原名“落子腔”,也稱“安陽腔”,是由地方民歌小調發展而在來,因其曲調輕快歡樂,故又名“樂腔”。

宛梆是一個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是明末清初陝西的東路秦腔傳入南陽後,與南陽當地的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融合後,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

墜子戲源於河南墜子,有單唱、對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暢婉轉,詞句通俗易懂,為群眾喜聞樂見。

皇帝夢中走出的羅卷戲

相傳,在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國泰民安、政通人和,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李世民因為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經常微服私訪,到民間查訪百姓的疾苦。

有一天,李世民帶著幾個隨從走出皇宮,來到京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走訪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況,剛到村口,就聽見一連串的叫好聲,還有此起彼伏的掌聲。他們連忙走進村中,就見許多人圍成一圈,當中有兩位老漢在表演節目。

這兩位表演者的表演讓李世民眼前一亮,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也趕忙走了上去。李世民是第一次見到如此有趣的表演,表演內容雖然簡單,卻被兩位老漢演繹得淋漓盡致。

李世民不知不覺就看得忘了時間,一轉眼到了晚上,他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宮中,可是腦子裏還在想著表演的場景,躺到床上後不知不覺竟然睡著了。

在夢中,李世民來到了天上,天上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宴會,舞台上正在表演節目,和他白天看到的表演有些相似,隻是表演者的人數多了,音樂也更加動聽了,李世民不禁拍手叫好,卻猛然醒來了,才發現原來是個夢。

醒來後的李世民立即召集了文武大臣,把自己夢中見到的情況告訴大家,並且要求據此編寫戲本,組織人員表演。

大臣們下去後紛紛準備,很快,戲本就編寫完成了,李世民隨即下旨挑選聰明伶俐的年輕人,讓他們按照戲文進行排練。

過了不長時間,他們練得就十分純熟了,李世民就讓他們在皇宮裏正式上演。李世民和皇後等皇室內眷一起觀看了表演後,都讚不絕口,誇獎演得好,於是李世民下旨把表演命名為“樂眷戲”。

後來,樂眷戲漸漸流傳開來,民間也開始進行表演,但是由於讀音的誤差,樂眷戲這個名字被老百姓訛傳為了“羅卷戲”,時間一長,羅卷戲竟代替了樂眷戲這個原名。

但是傳說終歸是傳說而已,根據曆史學家推測,羅卷戲應該是羅戲和卷戲融為一體而形成的新劇種。

羅戲是從儺戲演變而來的,而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祭祀儀式。在元末明初時期,這種儀式逐漸發生了改變,開始以歌舞排演故事,等到鍾馗的形象出現之後,儺戲才應運而生。

鍾馗打鬼的故事始見於唐代傳奇誌怪小說集《逸史》,戲曲裏的鍾馗形象即是從小說中移植而來的。

藝人們在長期的表演中逐漸去除了儺戲的一些弊端,增加了利於舞台表演的藝術形式,儺戲的特點越來越少,逐漸過渡到了羅戲。

羅戲是從舞蹈演變而來的,因此保留了很多舞蹈的動作,特別是一些武打場麵,最初的道具都是真刀真槍,對打起來驚險刺激,演員們常常還在表演時增加一些高難度的動作,以真功夫博得觀眾的掌聲。可以說,羅戲的特點在動作,即體現在“武”上。

卷戲則正好相反,崇尚文縐縐的表演,這和它的曆史淵源有著很深的關係。卷戲的“卷”字取自佛門聖地的僧人們修行研習時所念的一本經書《卷經》,在做道場時,除了誦經念佛外,還會伴以吹奏、敲打、哼唱著的一種音樂,僧人們稱之為“卷調”。

相傳,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時,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欲奪取皇位,遂在北京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揮師南下時曾在河南省汝南縣縣城外駐紮。

後來,朱棣做了皇帝,再次來到汝南,就在當年駐紮軍隊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廟,取名“燕王廟”,並將駐軍之處取名為“燕亭店”。

到了明代末期,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汝南後,一把火燒毀了燕王廟,廟裏的一部分僧人被迫還俗到當地民間。別無所長的僧人沒有辦法,隻好靠演奏“卷調”維持生計,他們又將當地的一些民間小調和傳說故事加入到“卷調”的演奏之中,使“卷調”逐步演變成了帶有故事情節的“卷戲”。

久而久之,卷戲得到了汝南當地人的一致認可,隨後迅速向外地擴展,豫東、豫北等地開始廣泛流行卷戲。當時在汝南縣、內黃縣、通許縣等地都有卷戲班子,逢年過節搭台唱戲成為地方上的重要事項。

到了清代初期,由於戰亂,山東的鄭月景攜全家來到盛行卷戲的汝南縣戴堂村定居。鄭月景是一位在戲劇方麵很有影響的民間藝人,精通於羅戲。

自古以來,就是英雄惜英雄,好漢愛好漢。卷戲源自寺廟,以“文戲”為主。作為中原地帶“戲劇基地”的汝南人,不僅一點也沒有排斥鄭月景,而且很快從羅戲那兒發現了卷戲所沒有的優點,即武戲。

當時中原地區那些最優秀的卷戲民間藝術家,被羅戲的“武”字深深地震撼和打動了。羅戲的“武”可是真功夫,台上常用的拳路就有大、小紅拳,長路有馬蹄槍、滿堂紅、三節棍、春秋刀、四十八杆、大小別式,這些武打套路,絕大多數都是武術套路。

為了強化武打場麵效果,羅戲演員還在八仙桌和椅子疊起來的高架子上躥、跳、蹦、翻等,甚至演出空手奪槍的絕技,真是緊張刺激、扣人心弦!

羅戲來到汝南這樣一個戲劇之鄉,也受益匪淺。受卷戲等的影響,其唱腔和表演得到進一步完善,戲曲的行當也由原來的“三小”,即小生、小旦、小醜發展到了“四生”,即文武小生、文武老生,“四旦”,即花旦、彩旦、青衣、老旦,還有“四花臉”,即花臉、武淨、三花臉、大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