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拾英——地方戲劇1(3 / 3)

當時登台演出的除張廣誌之外,還有科班出身的張的養女張文秀,她是道情戲的第一位女演員。還有科班出身的張廣誌的得意門生李繼廣,李繼廣藝名“大白鞋”,專攻旦角。

他們唱腔新鮮,唱詞通俗,表演極富鄉土氣息,演出轟動一時,鄉民奔走相告。但因其服裝道具簡陋,終未進入城市演出,而活躍於太康、淮陽、西華三縣邊界鄉村。

1930年,因為戰亂該道情戲班流散,一些道情藝人如範炳、李繼廣、龔長法、郭大連、張六順、周傳江等,相繼在河南周口的李興營、西華營、郭樓等地組建了道情班,郭大連、龔長法還成立了科班。

到了1938年左右,馬頭集、常合營、四柳樹、彭莊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發展到十幾個,太康縣成了名副其實的“道情之鄉”。

道情戲以唱為主,並一直保留有說唱痕跡,所演劇目多以“三小戲”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一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曲牌有《鎖落枝》、《老桃紅》等。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

道情戲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悅耳動聽,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銅器垛,另有小五板、一鑼才、多口下韻、哭腔、垛子、緊打慢唱、斜板、奪口、非板等10多種板式,曲牌有鎖南枝、西扯平、三孔橋、嘮叨紅等。

道情戲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淳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著名豫劇《朝陽溝》裏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後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道情戲的伴奏樂器由原始的漁鼓、簡板,逐步過渡到以兩把墜胡為主。但它的墜胡又與一般墜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間有腰碼,聲似二胡。後來,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嗩呐以及一些民族彈撥樂器。後來,又增添了電子琴、電貝司等電聲樂器。

道情戲的表演、化妝和服飾與其他劇種差別不大,主要區別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劇,其演員不習武功,科班也無武科,所以不演武功戲,而擅長演喜劇。

道情戲原本沒有嚴格的行當區分,除生、旦、須為專行演員扮演外,淨、醜、末則無固定行當。沒有大花臉、黑麵、銅錘、架子、花臉之類區分。醜角僅在聲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襯字與靈巧的顫舌音。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道情戲角色行當劃分得也相當精細了。生行根據劇中人物年齡、性格諸方麵的不同,被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行又分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閨門旦等;醜行分為小醜、老醜、官醜、醜婆、醜旦等。

道情戲傳統劇目共有近百本,如《劉公案》、《金鐲玉環記》、《大紅袍》、《洗衣記》、《蜜蜂記》、《小昆山》、《三進士》、《呂布中狀元》等。

整理改編上演的傳統劇目有《打萬監生》、《勸鄰》、《王金豆借糧》、《站花牆》等。移植演的劇目有《三看禦妹》、《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假婿乘龍》、《三哭殿》、《跪洞房》等。

其中,《王金豆借糧》是道情傳統劇目,又名《小過年》、《皮襖記》、《李雙喜借糧》。講的是河南太康王灣村,王金豆自幼與張愛姐訂婚,不料王家遭火災而家敗。除夕,王金豆前往嶽父家借年,不敢走正門,越牆至愛姐繡房。愛姐除暖酒款待,還以父之皮襖相贈。其嫂劉氏從櫃中拉出王金豆,戲謔後,取來年貨,讓其夫張廣套車送妹夫回家。

上演的現代戲有《父女倆》、《母女趕會》、《誇媳婦》、《劉胡蘭》、《江姐》、《遊擊隊員》、《郭大娘買魚》、《前進路上》、《兩鄰居》、《兒女親事》、《登攀》等。

經過藝人們的不懈努力,道情戲已成為標誌河南戲劇大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劇種。

[旁注]

簡板  簡板也叫“劍板”。竹製打擊樂器。由兩根長竹片組成,用左手夾擊發聲。演奏時唱者懷抱漁鼓,左手持劍板,右手拍打漁鼓筒底,以伴奏“道情”。

道教 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起源於上古鬼神崇拜,發端於黃帝和老子,創教於張道陵。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和家庭和睦。

科班  我國舊時培養戲曲演員的場所。科班起源於明代,隨著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戲曲除官辦的梨園、教坊之外,大多數都是采取口傳心授的方法,帶有很大局限性,於是采用以班代班方式培養演員的大小班和專門培養童伶的科班便相繼出現,其性質仍然是師徒相傳。同時,科班也是成為演員必須也是唯一途徑。

狀元 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宋時廷試列一甲者,有時也稱“狀元”。

[閱讀鏈接]

道情戲有很多有名的演員,朱錫梅和蔡清芝便非常有名。

朱錫梅14歲進入縣戲劇培訓班學藝並登台演唱小生。1957年調入道情劇團獲長足進展,因其嗓音飽滿純正,吐字清晰流暢,表演氣質端莊,深受省內外觀眾一致讚賞;多次參加省級彙演、調演獲獎,其主演的《王金豆借糧》、《張廷秀私訪》、《李天寶吊孝》、《跪洞房》和《前進路上》等戲,先後被灌製唱片或電台錄音、電視台錄像。

蔡清芝自幼酷愛戲劇。1965年先後從事曲藝、豫劇、道情演出,因其唱腔渾厚甜潤,表演凝重深沉,深得觀眾好評,以其《前進路上》春霞一角的精彩表演而蜚聲劇壇,後在傳統戲演出中專攻閨門旦,所主演的《王金豆借糧》、《跪洞房》等劇目和唱段,曾先後被電台錄音、電視台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