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歌舞——曲劇(3 / 3)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劇團還分別增加了諸如木管、銅管、弦樂、定音鼓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器最初僅有鑼鼓,隻用於“打鬧台”。

後來,曲劇吸收了京劇、豫劇的鑼鼓經,打擊樂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鑼、二鑼、鐃鈸、小鈸、風鑼、木魚等。1950年後,曲劇樂隊的文場主要樂器有曲胡、古箏、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嗩呐、笙、悶子、大提琴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增加了電子琴。武場主要有手板、班鼓、大鑼、手鑔、小鑼、戰鼓、大鼓或定音鼓等。

早期器樂曲牌隻有“大起板”及數支“遊場”,以後不斷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頭曲以及菠菜葉、十番、錯字等弦樂曲牌,和欠場、尾聲、三槍、嗩呐皮等嗩呐曲牌。武場鑼鼓經基本來自豫劇、越調、京劇等劇種。

早期的河南曲劇在表演上繼承了高蹺曲的歌舞身段和行當分工。高蹺曲一般有5個角色,分別為老婆、媳婦、姑娘、相公、和尚。

和尚經常兼扮演老旦,並且有時還會增加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當。早期的河南曲劇無論演什麼戲,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5種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時,劇中的人物出場,一般開始時都是背對觀眾,走至台中心後才轉身亮相,然後踩著“大起板”的弦樂伴奏節拍跑“剪子股”圓場,形式與踩高蹺時的打場子相同,必須跑完48板再進行正式演唱。

曲劇的動作、身段、架勢還基本保留著高蹺曲舞姿的原型,即表現為不停地前走和後退,而和尚或瞎子,即醜角則在其間不斷地插科打諢。

在1933年,曲劇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後來,曲劇又流行於陝南和鄂北。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上演的劇目的豐富,曲劇在吸收了豫劇、京劇、越調、漢劇等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後,才逐漸建立起生、旦、淨、醜完整的各行當,並出現了一批較有成就的演員。

旦行是曲劇各行當之首。曲劇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戲”,又多以旦角為主,所以河南曲劇的旦行名角頗多,在表演藝術上也各具特色。

新中國成立前,旦角多由男性來扮演,較著名的演員有許文興、胡定、李金波、朱天水、李九常等。新中國成立後,曲劇又培養了諸多女演員,象張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藝術上就較有成就。

許文興擅長表演農村少女形象,當時有“活閨女”之美譽。胡定是青衣,他擅長於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時穩重大方,擅長演出的劇目有《遊龜山》等。朱天水人稱“洛陽迷”,表演時嗓音細膩、音色樸素自然,唱腔甜美,聲情並茂,以演《藍橋會》著稱。

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張新芳。張新芳是曲劇張派藝術創始人,被稱為曲劇皇後。她天資聰慧,記憶力強,嗓音洪亮,善於模仿,從7歲開始學唱戲,9歲便已在曲劇舞台上唱紅。張新芳首先打破曲劇男扮女裝的傳統,開創女扮女角的先例,成為曲劇的第一個女演員。

張新芳從藝70餘年,演戲100多部,但她從不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是在保持曲劇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劇種的唱腔藝術,創造性地豐富了曲劇的藝術內涵,拓展了曲劇的表演領域和流行地域,成為河南曲劇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張新芳以擅演悲劇人物見長,一生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舞台藝術形象,代表作有《陳三兩》、《秦香蓮》、《荊釵記》、《祥林嫂》等。梅蘭芳、田漢等戲劇界知名人士看後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曲劇的生行多以小生為主,表演時一般以文生、空生一類角色居多,沒有武生。從1940年左右,曲劇開始演出“袍帶戲”後,發展了須生。

小生朱六來在河南曲劇發展的初期,在沒有鑼鼓伴奏的情況下而創造出一套載歌載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藝術,使曲劇的表演突破了高蹺曲的傳統程式。

須生海連池、馬琪均以表演質樸,並富於生活氣息見長。後者的所演《寇準背靴》中的寇準,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運用方麵,有頗高的造詣。

醜行在曲劇發展的早期,作用僅限於插科打諢、逗人取笑。自王振東開始,注意從人物的性格出發,逐漸向唱做並重方向演變,形成了諸如娃娃醜、正醜、官醜、惡醜等不同類型的醜角。

如王慶生,在以醜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麵,就有過頗多創造。淨行自張廣耀、李雲城開始,逐漸成為河南曲劇的專行。他們從陽調中分出淨角的專門唱腔。

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成為行當角色清晰,分工明確,深受百姓喜愛的“高台戲”,其中蘊含了諸多藝人們的不斷努力,最終使之成為了河南省第二大劇種。

[旁注]

曲胡  一種拉弦弦鳴樂器,墜胡的一種,河南曲劇、越調等戲曲的主奏、領奏樂器。琴筒八方,區別於張桐木板的墜子,前端蒙蛇皮;張兩根弦,琴身琴筒全用硬木製作,聲音穿透力很強。低音區淳厚略帶沙啞,中音高音洪亮清脆。音色接進人聲,主要用於戲曲伴奏和獨奏。

木魚  打擊樂器。原為佛教“梵吹”的伴奏樂器。明代以來,流行於民間,用於說唱木魚歌和昆曲伴奏。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劇場裏所用的樂器中就有木魚。後來又逐漸在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應用。後來,木魚除在佛教、道教音樂使用外,還廣泛用於各種形式的器樂合奏和樂隊中。

漢劇  我國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清多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北京,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成京劇。

寇準 (961年~1023年),北宋政治家﹑詩人。在朝廷輔佐皇帝安邦治國,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彪炳青史的名相。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湣詩集》。我國戲曲中也經常演出他的劇目。

[閱讀鏈接]

曲劇的名人大家有很多,周玉珍是周派創始人、曲劇雙龍之一。她的表演聲腔明亮清脆、委婉甜美、唱作兼工、巧妙細膩。扮相秀麗端莊、溫柔俊俏。做派婀娜多姿、莊重典雅。演技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清脆悅耳、朗朗上口的道白。

民間傳流:“古有杜康醉劉令,今有玉珍唱迷人”。“振乾玉珍二大賢,德藝雙馨不虛傳。唱做念打空前無,兩袖清風誨不倦。聲腔絕妙恰到好,曲劇之魂貫中原。雙鞍並轡興曲劇,獨樹一幟好典範”等歌謠。

專家和戲迷稱周玉珍為“百靈鳴春”、“正宗曲子”、“中原鄉音一絕”、“曲劇神韻”、“曲劇第一旦”、“曲劇二皇後”、“曲劇之魂”、“曲劇女皇”、“曲劇至尊”等榮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