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歌舞——曲劇(2 / 3)

20世紀40年代中期,洛陽成立了曲劇班,由張光耀演包拯,張光耀琢磨其師傅耿庚辰的唱腔,同樣用揚調唱出了“黑頭”唱腔。

1952年,謝祿調入偃師縣曲劇團。因他天賦極高,聲如洪鍾,由他扮演《呼延慶打擂》中的包拯,他想借鑒梆子戲爨金聲的黑頭腔來演包拯,可爨金聲亡故多年,謝祿隻好步行10多千米去找熟悉爨家聲調的人請教,又去京劇團觀摩學習花臉唱法,反複研究各種調門,一字一句細心揣摩。

經過長期研究,謝祿終於摸索出了曲劇和梆子黑頭唱腔的潛在規律,在陽調基礎上進行改革創造,使音調高亢挺拔,明亮生輝,研製出了帶有爨家韻味的曲劇黑頭唱腔,轟動豫西,驚動省垣。

張廣耀的黑頭腔隻有撩子、陽調兩個曲牌,謝祿又將詩篇、慢舵采用轉調唱法,將一般的詩篇上移五度轉演唱,使音調剛勁明亮。

演唱慢舵時,謝祿提高二、三、四句的落音,過門由C調轉為G調演奏,把這些優美抒情、文雅纏綿的曲牌唱出了虎勁吼音的新韻味,成功研製出曲劇黑頭行當的一套風格獨特的唱腔。

後來,謝祿又排演了《秦香蓮》,該劇的主要難題就是拿下以唱功為主的包公戲。劇組研究認為,應當把握住包公的性格,突出“黑頭”唱法上的“宏”、“壯”、“剛”、“豪”等特點,唱腔要有剛勁雄渾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力度。

謝祿研究吸收了偃師著名的“大臉”黑頭演員“大金聲”、“二平”的唱法優點,充分發揮自己剛亮的嗓音、真切的吐字和有力的噴口長處,不僅成功地唱了大段揚調,還創造出了“黑頭”的“撩子”唱法。戲一上演,即獲得廣泛讚譽。

1959年謝祿調入河南省曲劇團,他繼續研究各種劇種的“黑頭”唱法,博采眾長,對自己的“黑頭”唱腔加工改進,如使用“腦後音”發音,增強“噴口”吐字,加速表現黑頭性格特點的“吔”行腔襯字等,特別是結合“丹田勁”彈出來的笑聲,增強了表現力。

後來,謝祿又創造出了“反調詩篇”、“飛極陰陽”調門的唱法,更加完善了“黑頭”唱腔。謝祿成了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的“黑頭”演員,也為曲劇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旁注]

沈德符  明代文學家。1618年中舉人。他曾在國子監讀書,聰敏好學,精通音律,熟諳掌故。所撰《萬曆野獲編》多記萬曆以前的朝章國故,並保存了一些有關戲曲小說的資料。除《野獲編》外,他的著作還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顧曲雜言》、《飛鳧語略》,《秦璽始末》。

高蹺  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

古箏  又名漢箏,是民族傳統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我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包拯 (999年~1062年),北宋時期有名的清官,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小說、戲劇,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曆久不衰。

[閱讀鏈接]

在20世紀30年代前期,一般曲劇戲班還是停留在業餘性質。農忙務農,農閑從藝,一個班社也僅十餘人。他們在演出時也不講戲價,隻求管吃。若收到饋贈錢物,則全班社平均分配。

當時,在汝南、周口、信陽、南陽等地,都先後出現了曲劇班。較為知名的曲劇戲班社有4個。一是以朱萬明為首的班社,以洛陽一帶為其活動中心;二是以劉樂為首的戲班,經常在孟津、新安一帶活動;三是由胡定、劉寶才帶領的戲班,經常在漯河、葉縣一帶活動;四是由秦中旭、李永治帶領的戲班,經常在登封、偃師一帶活動。

貼近生活的藝術特色

由於河南曲劇的曲調來源於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並大多采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

曲劇的唱腔是采用曲牌體式。曲劇最初登上舞台時,腔調大多采用“雜牌小調”的形式,僅有陽調、剪靛花、詩篇等十餘支。後逐漸吸收流行於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的形式。

曲劇的曲牌大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中小雜牌和絲弦曲牌之分。總的風格具有質樸、自然、婉轉、柔美等特色,還有悠揚纏綿、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鬱等特點。

曲劇的唱腔結構為長、短句,即曲牌聯套體製。唱腔、曲牌大約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剪剪花、詩篇、打棗竿、茨兒山、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青陽扇、潼關、小桃紅、滿江紅、劈破玉等。伴奏用的絲弦曲牌有大起板、狀元遊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種。

大牌子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馬頭調、邊關、黃鸝調、滿江紅、劈破玉、背弓、疊落、寄生草、疊斷橋、小桃紅、起子、重樓、金紐絲、上小樓等。這類大調一般慢板長腔,表現婉轉柔細,纏綿悱惻。

中小雜牌則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陽調、太平年、詩篇、滿舟月、打棗竿、羅江怨、銀紐絲、剪剪花。

這類小調多表現為聲韻清亮,靈活多變,音域寬廣,音調隨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現力強。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編成新曲調的,如小漢江、軟詩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劇種的,如書韻、瓦碴堆等。

絲弦曲牌則主要有老八板、過街俏、葡萄架、開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遊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這類曲牌主要在劇中用來烘托氣氛,配合各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按表現內容風格的不同來分,曲劇的曲牌中表現活潑愉快的情緒的有銀扭絲、垛子、太平年等。表現悲傷哀愁的情緒的有在漢江、詩篇等。表現激越憤慨的情緒的有陽調等。

在表演方麵,曲劇比較注意運用舞蹈動作用以表現現實的各種生活內容。如《趕腳》中的耍傘、趕驢、騎驢。《遊鄉》中的挑擔子趕路、爬山。《下鄉》中的推車、拉車。《掩護》中的劃船過封鎖線及騎馬等,都特別設計了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動作。

曲劇的主奏樂器是曲胡,另外還有三弦、嗩呐、琵琶、二胡、箏、笙、月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