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樣甜音——二夾弦(2 / 3)

樵邱賣焦棗的人,常成群結隊扛著插滿棗串的棗杆,跟隨二夾弦劇團到各地叫賣。常常是台上演員賣力表演,台下焦棗串隨著叫好聲呼呼啦啦,成為二夾弦舞台周圍一道獨特的風景。

後來,二夾弦第一代女演員嶽榮枝、嶽桂芝在濮陽一帶組團,陳新樂、魏香妞在延津組團,薛同亮、張福生在開封一代組團後發展至安徽亳縣,張慶武、李愛蓮在封丘組團,薛大榮二榮兄弟在長垣組團,俎興太的子弟更是遍及了河南。

[旁注]

科舉  我國古代為選拔人才而設置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製從隋代開始實行,到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1298年。

秀才 隋代始行科舉製,設秀才科。唐代初期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後來,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采用薦舉之法,亦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詩詞  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我國傳統詩歌。我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二胡  我國古典樂器,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是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淒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之一。

[閱讀鏈接]

關於滑縣二夾弦起源,流傳著許多種說法。有一說是,在黃河岸邊住著弟兄兩個,分家時善歌的哥哥分了鼓,能舞的弟弟分了鑼。後來,每逢農閑“玩會”時,這弟兄倆便拿出樂器,合作演唱,百姓們非常喜愛,稱為“兩家弦”。

還有一說,五代後唐莊宗降世的時候啼哭不止,宮娥把他抱到了金鑾殿前,他聽著簷前銅鈴發出的清脆五音而歡笑。後來,樂師將根據這風鈴的聲音演奏而成的樂曲定名“大五音”。唐莊宗登基後,將“大五音”賜予民間,後來發展為“二家弦”。

飽含著濃厚鄉土氣息

二夾弦是民間小戲,它的唱詞不是出於文人墨客之手,而是源於農村口頭語言,具有濃鬱的鄉土特色,為群眾喜聞樂見。其唱詞合轍押韻,結尾時有喜劇色彩的兒化韻,有時還附著“哪、呀、嗨”的虛詞,以烘托唱腔,更加易於傳唱。

二夾弦演出以農村題材居多,其劇目將近百出。它的基本劇目有:《大簾子》、《二簾子》、《趕關》、《提籃子》、《花牆》、《藍橋》、《抱牌子》、《織機》、《拐馬》、《柳迎春》、《太陽牌》等。

這些劇目主要是比較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如《大簾子》,即梁山伯與祝英台隔簾相會。《抱牌子》是何文秀私訪.《織機》是秦雪梅吊孝的後半部。

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民間生活小戲,其中醜角戲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七錯》、《打老道》、《打棒槌》、《打城隍》、《打麵缸》、《打瞎子》、《窮勸》、《武大仨下工》、《拴娃娃》等,幽默風趣,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民間文學特色。

二夾弦的獨有劇目有《王小過年》、《打老道》、《吃臘肉》、《唐二賣杆草》、《翻箱子》、《窮勸》、《富勸》、《賈金蓮拐馬》等,從山東梆子移植過來的有《康府吊孝》、《海潮珠》、《王莽篡朝》、《斬楊人》、《背箱子》等。

二夾弦曲牌吸收了黃河號子、船歌、夯歌等小調,還吸收了大書、鼓詞、花鼓、秧歌等音樂,又從羅戲、豫劇等姊妹藝術中汲取了營養,形成了構思巧妙、繁雜嚴謹,細膩抒情的音樂體係和富於喜劇色彩的藝術風格,如讚子、鋦缸小調、四河調、撐船歌、梅花落、白垛子、打棒槌、剪剪花、九連環、呱嗒嘴等曲牌。

二夾弦的唱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表式。一是以7字句和10字句為主的上下句式,韻腳為上仄下平,下句押韻。在這種結構形式中,亦有一種字數多少變化不定的長短句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唱詞,雖仍為上下句體,但句體的排比羅列、韻腳的要求等不太嚴格,垛句上下的呼應也不一定對稱。

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三、三、二”結構的娃娃句體,這種詞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韻外,其餘各句均為同一韻腳。第三句為“平、平、仄”,中間三句為“仄、平、仄”,最後兩句為“仄、平”。在實際應用中,對此要求並不十分嚴格。

二夾弦所用的語言,為魯西南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聲韻基本相同,但其四聲調值都有著明顯的差異,語彙稱謂不盡相同。

二夾弦的伴奏樂器,在傳統樂器中稱為“三大件”的是四弦、墜琴和柳琴。四弦是二夾弦文場伴奏中的領奏樂器,木製。其弦身共分弦杆、弦柱、千金、弦馬、弦桶、托板、蟒皮、弓杆、馬尾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