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采用的13轍韻腳分類,是上下對句,往往同種板式一韻到底。如《高老鷂觀星》中,高老鷂唱段:
昨晚做夢好怪哉,赤須龍從天降下來。臨起身把某的盔纓采,搖頭擺尾再不來。
河南大平調計有傳統戲620本,據口傳手抄出180多本,存留下來的河南大平調劇目目錄有219本。大平調劇目多為袍帶戲,故事出自《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誌》、《三國演義》及唐代、宋代、明代的傳說。
所以,大平調劇目形成了以演“鍘、收、反、搬”的公案戲和征戰戲,如《張儀伐蘇秦》、《陳平打朝》、《收岑彭》、《收吳漢》、《諸葛亮祭燈》、《空城計》、《下高平》、《鍘趙王》、《鍘美案》、《收薑維》、《地塘板》、《遊四門》、《反徐州》等。
大平調劇目中最重要的是以黑臉和紅臉為主的戲.大黑臉多為文身,常代表戲中忠勇剛直—類的角色人物,重唱功,不太講究功架。一般藝人隻要嗓音渾厚寬洪,假嗓淨亮,便可一長壓百醜。
任何一個大平調的演出團體,至少需有一位出名的黑臉藝人扛大梁,否則便不會被社會接受。大平調動鍘戲是看家戲,如《鍘趙王》、《鍘美案》、《鍘郭槐》、《鍘梁友輝》、《鍘郭鬆》、《鍘包勉》等,又因每以大黑臉包拯為主要角色,所以大黑臉戲又以包家戲為重點節目。
包拯是平調劇種的一個大梁角色,在大平調的傳統劇目中,相比黑臉戲,又以紅臉戲占的比重最大,大紅臉角色亦為文身,以唱功取勝,在一般紅臉戲中的八賢王即此類角色,如《闖幽州》、《篡禦狀》、《提寇》、《審潘》、《鬆幡林》、《海瑞朝南頂》、《白玉杯》和諸多三國戲等,皆以大紅臉為主要角色。
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必須文武皆通,唱打嫻熟,是大平調劇目中最活躍的角色行當,也是一個多角行當。由於太平調劇種的特點,二紅臉角色往往邊打邊唱,所以二紅臉又是比其他角色行當最需賣力氣的一種角色。
如《收薑維》中的薑維,《下高平》中的趙匡胤,《千裏送京娘》、《斬黃袍》、《罵殿》、《下南唐》、《困河東》、《下高平》和《下燕京》等諸多趙家戲、楊家戲、嶽家戲、水滸戲、東漢戲、三國戲等皆以二紅臉為主要角色。
大平調的劇目與民眾生活非常接近,常應古廟會和敬神演出,大平調劇目除了袍帶戲外,還有紅、自、壽、聖四大“掛中堂戲”,如應喜事用的《麒麟送子》、《劉玉娥招親》、《雙官誥》等。應喪事的《哭紅堂》、《武大郎哭爹》等。應慶壽用的《八仙慶壽》、《七子八婿獻壽桃》等,敬關帝用的《斬蔡陽》等,敬閻王用的《唐王遊地獄》等,敬火神用的《火牛陣》等。
大平調的表演很本色,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接近於農民的實際生話,符合農民的善惡標準,大平調在表演藝木方麵和其他戲曲劇種的舞台規律有相同之處,也有自己獨特風格。
大平調的表演粗獷、豪邁、雄偉,動作幅度大,雲手劃大圈,盤腿跨大步,站立一尊塑,武打檔子架子大,動作大,直來直往,真槍真刀,精煉緊張,加之戰鼓、大鑼、大鐃,大釵的配合,尖子號嘶鳴,使戰場氣氛十分強烈,使觀眾犰如身臨其境,精神振奮。
豫北諺語:“大弦戲是囫圇架,大平調是半個架”,這是說與曲牌聯套體的大弦戲相比,大平調的身段造型和程式動作比教簡單,形有餘而意不足。
總之,大平調表演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精中見細,剛中有柔,並且戲劇曲目豐富,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劇種。
[旁注]
昆曲 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發源於江蘇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以鼓、板控製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白臉 臉譜是我國傳統戲曲中用各種顏色在演員麵部所勾畫成的特殊譜式圖案。白臉分水白臉和油白臉。水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如曹操、趙高、嚴嵩等。油白臉多為剛愎自用的狂妄武夫。如馬謖、高登等白臉多用於反麵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魯智深、楊延德等。
楊繼業 (約926年~986年),即楊業,北宋名將,任代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長駐代州抵抗遼兵。980年,遼兵入侵雁門關,楊業父子繞背夾擊,遼兵死傷慘重。986年,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皇帝更換,三路出兵伐遼,楊業戰死疆場,卒年60歲左右。
趙德芳 (959年~981年),宋太祖第四子。宋太宗繼位後被封為興元尹。981年病逝,諡康惠,贈中書令、岐王。後加封太師,改封楚王。戲曲演義中,趙德芳也被後人虛構為手持金鐧,正氣凜然的八賢王形象,常出現於楊家將的故事中。
丁字步 雙腳呈垂直方向接觸,其中一腳跟靠在另一腳窩處,兩腳尖對兩斜角,如一“丁”字,所以叫“丁字步”。丁字步是我國古典舞中最基本的腳位。
扇子功 我國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戲曲演員常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種種動作,用以表現人物的感情。因須經專門訓練,運用時方能得心應手,故列為基本功。生、旦、淨、醜各行角色皆有此功,但以小生、花旦、閨門旦等使用最多,技巧更為豐富。
鐃 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鐃又稱為鉦和執鍾。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中州韻 我國近代戲曲韻文所根據的韻部。“中州”指現在的河南省一帶,“中州韻”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分韻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樣,都跟皮黃戲的“十三轍”很相近。許多戲曲劇種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一種字音標準。
對偶 通常是指文句中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意義相關的兩個詞組或句子構成的修辭法。對偶從意義上講前後兩部分密切關聯,凝練集中,有很強的概括力;從形式上看,前後兩部分整齊均勻、音節和諧、具有戒律感。嚴格的對偶還講究平仄,充分利用漢語的聲調。
三國戲 泛指取材於《三國演義》的各種戲劇,其中,尤以京劇中的“三國戲”特別突出。京劇中取材於《三國演義》的“三國戲”非常多,從《捉放曹》到《鐵龍山》,整部《三國演義》都可以用京劇的形式表現,這些京劇“三國戲”中,有許多成為經典劇目常演不衰。
閻王 漢譯為“縛”、捆綁、捉拿有罪過之人。他能判決人生前之罪,加以賞罰。閻羅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的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並給予相應的懲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係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
麒麟 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瑞獸。麒麟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是凶猛的瑞獸,且護主心特別強,有招財納福、鎮宅辟邪的作用。
[閱讀鏈接]
清代道光年間,大平調窩班多營業演出.成為藝人謀生的重要手段,為增加收益招攬觀眾,班社間競爭角逐之風甚烈,適逢廟會,班社雲集,戲班為提高聲譽,嘔心瀝血巧創絕招,其“吊辮子”、“盤叉”、“沿鍘刀”、“打五把彩”、“大上吊”等諸多特技,便是這種情況下逼出來的。
大平調還有嗽獠牙和削柳椽的特技。獠牙一般為豬牙、花臉行特定角色使用,噙在口中可伸可縮,不影響念白和演唱,如名花臉連舉扮演趙公明時口內可含嗽6顆.
削柳椽為一種武打特技,屆時一角色將一泛青的柳木棍靠在背上,於彎腰時讓另一對打角色用鐮削,反複數次,至木棍隻剩下薄片為止,這一招式非常危險,稍有大意,兩個人不太對手便可能斷指傷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