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大平調(2 / 3)

紅生  原指老生應工的關羽、趙匡胤一類勾紅臉的角色。多年來根據《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所編演的關羽劇目甚為豐富,因此便把生行擅長演關羽戲的演員稱為“紅生”。

趙匡胤 (927年~976年),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清苑縣。年輕時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960年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死後葬於鄭州鞏義宋陵之永昌陵。

孫臏 (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14年),戰國時期兵學家、縱橫家,兵家實戰派鼻祖、田氏齊國軍師。與龐涓曾同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熟讀《田穰苴兵法》,鬼穀子見他為人誠懇正派,又是兵聖孫武的重孫,便授予他私藏多年的《孫武兵法》,後著作《孫臏兵法》。

順口溜  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其最大特色是“押韻”,也稱為民謠。由於民謠非一般的口頭說話,因而同詩歌、曲藝和唱詞等一樣,或多或少要講究一點韻轍,這樣人們聽起來就悅耳和諧,念起來才順口易記。

[閱讀鏈接]

大平調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相傳,早在明代期間,濮陽有位姓劉的員外在山西省居官,年邁告老還家時,從山西帶回來了班戲子,回來後劉員外將這些戲子組成了一個戲班,並且將他們所唱的戲經過修整,結合了本地音樂風格,加進了土樂器大、二、三弦和賣豆腐用的棗木梆子,取名“大油梆”,因唱腔平穩,故又叫“開平調”。

還有說法,說大平調的起源在河北省。傳說,明代時武安有兩個落魄文人,分別創造了武安平調與開州平調,取名“大平調”。在1744年,武安知縣周盛文將一戲班薦進皇宮演出,還得到了皇帝的賞賜。

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

大平調的特點可以用“俗”字來概括。這裏的“俗”是相對“雅”而言,意謂通俗,大眾化。與流行於上流社舍,溫文爾雅、細打慢唱的昆曲、京劇相比,河南大平調作為地方戲曲,則長期流行於鄉野村間。

大平調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養料,將豫北一方的風俗、文化、審美、好尚融入其中,從節奏明快、熱鬧的樂器,樸實、高昂的唱腔,通俗易懂地唱詞到豪爽、酣暢的表演,無不體現了豫北人民的粗獷性格。

大平調的行當劃分,傳統為生、旦、淨、末、醜五行,但藝人們不習慣這種分法.五生五旦五花臉的分法將“末”歸入了生行,將“醜”納進了花臉。花臉行即原來的淨行,後來包括除紅臉以外的所有麵妝角色。

按大平調藝人的習慣,五生五旦五花臉中五生包括娃娃生、小生、二紅臉、大紅臉、老生。五旦包括花旦、閨門旦、醜旦、青衣、老旦。五花臉包括三花臉、二花臉、大花臉、白臉、大黑臉。

五生五旦五花臉的分行,是藝人們對主要角色類型的籠統分法,實際上各行中還有文與武,老與少,正與副,俊與醜等區別。另外,諸如兵勇、小虎、門軍、太監、刀斧手、宮娥等雜役角色並未包括在內。

大平調被觀眾認為是“大戲”,一般劇目占角色部很多,除了大黑臉,大紅臉、老生,青衣、老旦等幾十文身角色外,其他的角色往往需配有雙套或三套的演員,才能開動本戲,如常演的劇目《反棣州》其中就有主要角色10餘個,涉及生且淨末醜50行當。再如楊家戲《闖幽州》,占角更多,除了楊繼業和七郎八虎父子9人外,還有趙德芳和北國將帥數人。

大平調舊班社的藝徒要練基本功,有唱念做打四項,唱功主要練吐字發音,大平調的聲腔多用喉音,沒有較高造詣的藝人,往往不善用共鳴音,且宜犯吐字不清的毛病,因此,吐字的訓練便成為首要的任務。

練腔時,先字而腔,要求練至吐字如珠落玉盤,行腔似行雲流水方可,不管聲大聲小,要叫台下明了,正所謂“戲好唱,白難說”。舊時觀眾聽戲,也叫看戲,意謂出來“聽”之外,“看”也是同等重要的一項。

若看了一台劣等戲、散戲後觀眾常說:

抬頭往上看,站了一大片,哭笑一個臉兒,張嘴不沾板,走台一瘸一拐兒,這班戲,一坑埋!

這說明除了唱以外,觀眾是很看重表演的。入班藝徒亦先是練腿、腰功,主要是踢腿,擺腳、旋腿,二起跳、涮腰、下腰、單雙叉、趴虎和武功等。

手的訓練主要講究手勢和指型,一般有雲手、蘭花手、推手、拱手、抖手、遮雨手、遮陽手、遮羞手、抄手,哭介手、笑介手,女紅手、示數手、英雄指,五指耙等。

大平調藝人很注意眼神的運用,講究“眼隨手轉,意到眼行”最怕“唱戲不用眼,哭笑一個臉”。常練的眼神有哭眼、笑眼、怒眼、恨眼、慧眼、驚眼、羞眼、秋波眼、賊眼、疑眼、轉眼、氣殺眼等。

台步功是表演的基本功,台步的好壞,對一個藝人身段的優劣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台步有丁字步、弓步、醉步、碎步,踱步、蹉步、矮步、疊步、蹭步、滑步、墊步、跑圈、退步、雲步、蹦步、錯步、涉水步、虎步、踱步等,另外還有漂須功、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和甩發功等。

大平調對各行當的造型有不同要求,如生行,老生要穩,大紅臉要正,二紅臉要英,小生要雅,娃娃生要歡。旦行,醜旦會鬧,老旦持重,青衣、閨門害臊。花臉行亮相會瞪,表演會蹦,大白臉會狠,大黑臉剛正。醜會賣乖,會打俏,不瞅瞎胡鬧。

對各行當亮相出手的要求,也有明確的規定,如花臉過頭五指耙,紅臉過膀平耳,小生平肩,包頭不能過胸。因大黑臉、大紅臉、青衣、老旦等角色重唱功而不強調身段,二紅臉與武生、花臉等角色又多邊打邊唱,往往會出現唱與動一帶而過的情況,故有“粗梆戲”之說。

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於梆子腔係統,為板式變化體,在音樂板式結構上與山東梆子和豫劇多有相同之處,但是在藝術風格上遠比豫劇更加粗獷,較有山東地方特點,尤其是東路調。

大平調的唱腔與山東梆子大體相同,但是發聲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號等。在大平調的角色行當中,黑臉和紅臉居於主要地位,形成劇種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氣勢恢弘,場麵宏大,唱做念打並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

由於平調曆史悠久,它的板腔體的唱腔風格獨特,音樂曲牌雄厚。存留下來的曲牌有“水上漂”、“滾龍珠”等130多個。傳統笛牌有“爬山虎”、“紫金杯”等30多個。唱腔板頭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正板、倒三撥、一串鈴等30多個。

在唱法上,大平調用真聲吐字,假聲行腔,甩腔時翻高八度,後音掛“謳”,聲激音揚,極富韻味。

大平調在唱腔的節奏、速度變化方麵,梆子起主要作用,大平調使用的是大梆子,以棗木製成。演奏時,左手承托梆子,右手以棒相擊,音色沉厚渾實。因此也有俗話說:“四大扇,兩杆號,一聽就是大平調。”

大釵、尖子號,而這正是大平調的特色。大鐃和大鑔二者合稱“四大扇”。尖子號,又稱“大號”,狀如喇叭,頸細而長,下有音碗,上有號嘴,吹時聲音尖細而高亮,不能吹奏音階。

在演出中,尖子號把戰馬長嘶、號角悲鳴,槍林刀海,殺聲震無的大戰爭場麵表現的有聲有色,氣氛十分強烈。對一些雄壯氣氛的烘托是旁無莫及的。它往往使觀眾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倍感精神振奮。

大平調擅演袍帶戲,多以淨行領銜,每當紅臉或黑頭出場,大梆、大鑔、大鐃、大鼓、尖子號齊鳴,頗具雄渾悲壯蕭殺之風味,氣勢軒昂,讓人熱血沸騰。

大平調流行在黃河以北,豫、魯、冀交界處,係北方語言係統,用的中州韻。“中州韻”是河南乃至整個北方劇種在唱、念時使用的種字音標準。

中州韻無入聲,而隻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唱白均是當地土語的對偶句,詞格多變化,最常見的是“二、二、三”、“三、三、四”7字、10字的上下韻結構。另外還有9字、5字、11字韻等鮚構。齊言對偶句詞格和上下句音樂結構是板式變化體戲曲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