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大平調(1 / 3)

中原音韻——大平調

大平調源於濮陽民間,是在開州,即濮陽土生土長的一個古老劇種,故過去又稱“開州平”。

大平調是板腔體梆戲,因梆子灼目貫耳,又稱“大梆戲”、“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又是中原地方音韻,故也稱“平調”。又因該劇種上演劇目均為朝綱大事,演員陣容龐大,群眾曆來視為大戲,為與其他劇種相區別,平調就逐步定名為“大平調”。

大平調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從明代誕生起,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使這一藝術表演形式從“板凳頭”,逐漸成長為演出陣容龐大,行當齊全,音樂聲調優美的大型劇種。

鄉民攆台學戲而成新調

明代初年,中原一帶災荒連綿,歉收達6年之久。河南的安陽、磁縣、清豐、南樂和濮陽諸縣流民逃難開封乞討度日。

當時,開封有謳戲班,逃荒百姓見以藝求食較登門討要略勝一籌,就想在戲班學戲,但是戲班對學徒的要求很高,所以大部分老百姓都被戲班拒絕了。在進班學戲不成的情況下,難民們白天跟著戲班攆台邊看邊學,夜間露宿房前屋後,串詞對戲。

後來,中原的收成漸漸好轉,難民相繼回到了鄉裏。這時,在濮陽街頭出現了打三節的藝人沿街叫討。他們後來又借鑒民間武術班用的大鐃、大釵作硬樂,其走場動作則請民間拳師教習,加上民間土樂器大弦、二弦、三弦,形成了一種新的戲劇,稱為“土梆子”。

他們屢經排練,始作“板凳頭”演出。初仿開封的河南謳,因調高夠不著,遂用大本腔,好噪音者則偶爾沿用高八度的河南謳,之後結合本地語言,逐漸形成了一種別於河南謳的新的曲調。後來又加進賣油用的棗木梆子,故有“大油梆”之稱。

到了1728年的清代,濮陽陳家屯陳姓藝人組建平調專業班,正式對外演出。因原來稱呼不雅,並且因為它的腔調較河南謳緩平,遂改名為“大平調”,因起源於濮陽,故又稱“開州平”。

清代道光年間,濮陽出現了多個大平調班社,除個別演出為窩主自娛自樂外,大都為外出謀生,且出現了窩班對戲競爭。

到了清代光緒年間,濮陽大平調進入黃金時代,洪家班、範家班、萬家班成鼎足之勢,素有“南樂萬、清豐洪、濮陽有個開州平”之說。

範家班約建於1821年左右,初由渠村業莊金考和淤河西王道亭為業務大領,後由縣衙班頭姓範綽號“花狸虎”作管主,至四世管主範文慶時,由外承班改為內承班,演職員固定在45至50人。範家班陣容整齊、行當完備、名演員多,活動區域大,西至太行,北達冀中,南抵大河,東入聊城。

洪家班,據洪家七世管主家譜可知,洪家班大約建於1745年,洪家班創始人為清豐縣西關大戶洪從心。傳至五世管主洪秀,是洪家大平調最叫響的年代。六世管主洪寶仁,愛戲輕財,班內名角輩出,盛演不衰。

南樂萬家班是1897年,由河北傳固紅臉馬子蓋和清豐屯上黑臉葉德勝為首拚班組成,南樂東街衙門八班總頭目萬年合為管主。1928年萬年合去世,萬家班由其,6歲兒子萬正立繼任管主。

萬家班老藝人表演特技有李麥林的“削柳椽”,傅銀鎖的“晃台子”,馬留柱的“噙獠牙”等。1933年郜二明將之轉交縣東南梨園的高登科。高登科邀白罡、梁莊等鄉頭紳肖三共管,改稱大公團。

萬家班在1930年左右,出現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演員,名叫翟德貴,工紅生,乳名“喜兒”。翟德貴11歲入濮陽大公團學戲,拜師劉歧山。3年後補缺登台,數年後躍為主演。初演花臉,因喊腔力猛,留下仰脖習慣,後改紅生,被觀眾呼之為“仰脖紅臉”。

翟德貴在繼承紅臉唱腔基礎上,大本腔與二本腔巧妙結合,自成一派,成為“東路平”紅生唱腔的主要代表。在唱做方麵,他造詣深博出眾,形成獨樹一幟的紅臉唱腔,高亢圓潤悠揚,

翟德貴其藝術沉穩、正道,並富有神韻。所演《哭頭》中的趙匡胤、《三傳令》中的諸葛亮很有特色,後來鄉人都以模仿其聲唱路戲為樂事。

除了這3個戲班,還有二花襖和範縣趙菜園班等民間業餘小班百餘個。

二花襖建於1925年,是濮陽劉發清、劉歧山組建額30餘人的平調班。二花襖初由其師劉發清總領,後劉發清被邀出班,劉歧山接掌班務。1930年因勢所迫邀濮州紳士劉宏勳為管主。後濮陽柳屯鄉紳董連勳脅迫劉宏勳讓班,改稱董家班。

大平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漸漸流入了滑縣、曹縣等地,由於語音差異和藝術風格不同,形成了東路平、西路平、河東平3個支派。

東路平即是指以濮陽為中心的大平調。西路平以滑縣為中心,也稱滑縣平,流行於浚縣、內黃、淇縣、延津、鶴壁等地,主要班社有滑縣公興班、內黃大盛班、衛輝同樂班等,黑妞、三和尚、響八縣、竇福玉、連舉、張發旺、李春榮為其代表演員。

張發旺工紅臉,藝名道妞,滑縣高郎柳村人。張發旺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其父親張興明,藝名黑妞,綽號黑大旗,也工紅臉,並且馳名豫北。

張發旺繈褓喪母,被父寄養親友家。7歲隨父入汲縣同樂班學戲。8歲粉墨登場,飾演《羅成顯魂》中的羅成,一時傳為趣事。9歲被父親送到湯陰縣司馬科班嚴教,拜師廷妞,14歲師滿被聘回同樂班。

張發旺16歲首次演出《下高平》飾趙匡胤,大受歡迎,從此成為班中台柱。張發旺做戲真、精細,很重眼功,常說:“戲在演,演在臉,臉在眼。”

《鍘美案》中串演包拯,至國太手伸鍘口阻刑時,他氣得二目圓睜,渾身顫抖,白眼球瞬時全紅,猛將頭鑽進鍘口,命王朝開鍘,國太急縮手,他同時迅速縮回頭,陳世美瞬間就刑,頃刻台下掌聲雷動。

張發旺廣采博學,力求不斷進步。《馬陵道》一劇,他吸取父親唱法及三和尚的做功,加以獨創,被譽為“活孫臏”。

與張發旺同一時期的著名大平調演員還有劉玉坤。劉玉坤工紅臉,藝名猴頭,12歲進湯陰縣黃村龍王廟大平調窩班學戲,機竅難開,師傅幾次令退,他苦苦相求,加倍努力,刻苦磨煉,兩年後一躍為班中優秀。

3年出科被湯陰縣衙二部大平調班招為紅臉主演,其間得浚縣縣衙頭皂大平調戲班紅臉主演張興明指教,與名紅臉張發旺等切磋技藝,廣擷精英,戲藝大進。1930年後,劉玉坤曾到湯陰縣的西水磨灣、北周流、菜園集等諸多戲班搭班。

劉玉坤是靠刻苦努力,“大器晚成”型的演員,他演技精湛,唱功尤為突出。他嗓音清越,長期的苦心鑽研,練就了銅音及吼腔。唱腔高亢奔放,出口急促有力,尾腔多“帶喊兒”,唱時多襯字,幾乎每句一襯,甚者一字一襯,韻味別致。

因劉玉坤長得頭小麵狹,演武戲輕巧敏捷,得藝名“猴頭”。並創立了大平調西路的又一分支,即猴頭派”,與張發旺為代表的道妞派並行,湯陰縣及附近的許多紅臉演員均師法子他。

南至新鄉,北及邯鄲,劉玉坤隨班每到一處,戲迷即奔走相告。群眾中有順口溜道:

晾了地,住了耬,不能不看真猴頭。

劉玉坤一生主演過300多個劇目,較為拿手的有《斬黃袍》、《李炳下江南》、《雷振海征北》、《轅門斬子》等。

河東平以曹縣為中心,流行於豫東蘭考、民權、寧陵及魯西南等地,班社雖少,但藝術風格獨具,以唱“靠把戲”見長,申德高、郭盛高等為其代表演員。

[旁注]

二弦  我國戲曲樂器之一,琴筒木製,蒙以蛇皮,內線為絲線外線為鋼線。運用始終遵循“強弱、快慢、輕重、長短”及“凝神於運弓之始,著力於行弓之終”的原則,才能使二弦演奏出優美清、柔順委婉、典雅古樸、多姿多彩的特色和美妙樂曲。

三弦  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