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鼎甲——豫劇(1 / 3)

戲曲鼎甲——豫劇

豫劇是發源於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我國五大劇種之一,居我國各地域戲曲之首。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的歡迎。

豫劇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與京劇、越劇同為我國戲曲三鼎甲。

戲曲之鄉造就河南梆子

1008年,宋真宗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元年,附郭都城的開封縣也改名為“祥符縣”,在開封一帶演唱的梆子聲腔,就稱為“祥符調”。

祥符調在繼承了自宋代“路歧人”一脈相傳的演唱風格的同時,又吸取了在開封一帶盛行的鎖南枝、傍妝台、山坡羊、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寄生草等民歌腔調在內的其他戲曲藝術,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狂、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風格。

到了明代,開封曾一度被朱元璋定為陪都,名叫“北京”,並封其第五子朱橚為周王,豪華富麗的周王府便坐落在北宋故宮上。當時,開封仍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同時也是全國的戲曲中心之一。

明代開封戲曲藝術的繁盛得益於周憲王朱有焞。他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戲劇中。著有《誠齋樂府》一書,收錄雜劇31種,在明代的劇作家中,流傳下來劇作最多的,就是這位不愛江山愛戲曲的周憲王。

明代詩人李夢陽有詩道:

齊唱憲王新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當時,開封藝人雲集,被稱為“中原弦索”,城內從半截街北,鍾樓東再南,都是賣頭盔戲服槍棒的,到明代末期,開封尚有梨園78班,小吹打二三十班,清唱遍及全城。

清朝建立後,經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了長達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這時,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了一場新的戲曲浪潮,川劇、秦腔、漢劇、楚劇、淮劇等相繼湧現,京劇也應運而生,打破了昆腔一統天下的局麵,也就是在這時,祥符調在開封周圍悄然興起。

清代乾隆年間,據清李綠園於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1788年的《杞縣誌》記載,當時梆子戲祥符調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被合稱為“梆羅卷”。

隨著祥符調的成熟和發展,培養演員的科班亦相繼出現。那時,祥符調有蔣門、徐門兩家。徐門辦的科班在封丘的清河集,蔣門辦的科班在朱仙鎮。

徐門一直在開封附近活動,後來,經徐老六的手在光緒年間辦了8個科班,其中就有開封的義成班、公義班、天興班,杞縣的全盛班、順成班、捕班班等。

蔣門數十年間,也在朱仙鎮培養了大量的梆子戲演員,但是到了道光年間,黃河在開封一帶決口,朱仙鎮周圍盡成汪洋,蔣門班無法維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發展。

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漯河、周口、許昌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傳到濮陽一帶的叫“大高調”,傳到洛陽、密縣附近的,和當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調”。舊時,就連安徽和蘇北的一些梆子藝人,也自稱是蔣門的傳人。

祥符調為標準的中州音韻,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流傳。祥符調的小生多用二本嗓,須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醜角多用本嗓、二本嗓,淨多用疙瘩腔,風格清新典雅、悠揚婉轉。

豫東調慷慨激昂,粗獷豪邁。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等特點,大小嗓結合,本嗓、小嗓混雜使用,男聲粗獷豪邁,多以二本嗓、本嗓多交替使用。

沙河調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梆子劇、淮北梆子。

豫西調聲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淨醜多用大本嗓,本嗓後挫下壓,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

其中“祥府調”和“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麵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後來統稱為“豫東調”。所以從那時候起,河南梆子便分為了“豫東調”與“豫西調”兩個具有顯著特色流派,人們將它們統稱為“豫劇”。

總的來說,“豫東調”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而“豫西調”唱腔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聲大腔圓,寒韻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布置非常簡單,往往隻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

1911年後,豫劇更多地進入了城市演出,進入城市後,豫劇有了較為固定的劇場,舞台布置有所改進。

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和同樂茶社等,爭相邀聘豫劇班社,即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參加演出。

於是,他們采用一些布幕、布景為戲曲增添可看性,對於行頭也開始有了改革。旦角服飾開始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並且後來,豫劇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與京劇服飾非常相似。

豫劇進入茶社演唱之後,與早已進入茶社的二黃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局麵,因豫劇強大的藝術魅力,使二黃敗下陣來,退出茶社,1916年的《嵩嶽日報》記載:

汴省簧戲屢演屢輟,惟梆戲頗持久。

除省城開封之外,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地也先後出現演出豫劇的茶社、戲園,並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叫好之聲,連連不絕。

[旁注]

耍孩兒  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它源於桑幹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陪都  因政治地理原因或其他政治軍事形勢的原因,朝廷或國家在正式首都之外選擇特定地理位置所建立的輔助性首都。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將開封定為陪都。

周憲王 (1379年~143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長子,襲封周王,死後諡憲,世稱周憲王。是明代雜劇作家,他創作的31本雜劇為元明兩代雜劇作者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其作品原刻本保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在戲曲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李夢陽 (1472年~1530年),明朝文學家,身為明朝文“前七子”之一,與何景明並稱文壇領袖。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複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

川劇  我國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楚劇  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嗬腔與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淮劇  我國戲曲劇種。清代中葉,江蘇兩淮地區和老揚州部分裏下河地區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歎詞”。後“門歎詞”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麵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

二本嗓  戲曲演員發音方法之一,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多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小鑼  鑼的一種,因鑼麵較小而得名。銅製,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係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清脆,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

梆子  打擊樂器。約在明末清初,隨著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梆子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長25厘米的一根為圓柱形,直徑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為長方形,長20厘米、寬5厘米、厚4厘米。

[閱讀鏈接]

豫劇之名的正式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群眾河南梆子劇團”演員李景萼等人在中南區的春節聯歡會上表演《拷紅》一劇,演出結束後,鄧子恢接見了相關演員。

談到河南梆子時,鄧子恢說:“河南梆子是個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簡稱,我看可以取個大名為豫劇比較恰當。”

同年8月間,該劇團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時將河南梆子改稱為豫劇,“群眾河南梆子劇團”亦改名為“武漢市群眾豫劇團”。

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在北京舉行。香玉劇社的河南梆子劇參加了會演,在這一次會演中,正式將河南梆子的稱呼改為豫劇,豫劇一詞正式取代河南梆子。

名角輩出促使豫劇繁榮

20世紀初,豫劇繁榮發展,這是和一大批優秀演員紛紛湧現分不開的,而優秀演員的成長,則更離不開好老師的培養。

各地的豫劇科班為確保教學質量,爭相聘請名師,如高崖科班的姬福升、白廟集科班的張柄祥、蔡子慶、傅蘭春,劉榮泰科班的楊慶華等,但最為著名的老師,還是封丘縣清河集天興班的孫延德。

孫延德乳名叫“小靈”,人喚“靈妮”,1865年出生在封丘縣邵寨村。孫延德小時候家裏很窮,10來歲時隨父親逃到黃河東,進入窩班學藝,生、旦兼攻。

他天資聰穎,又勤奮刻苦,不久便嶄露頭角,半年就可以登台演出,聲音雖然還未脫童稚,卻清亮嘹利,一鳴驚人。

3年科滿後,孫延德又唱了一年效師戲,已經是名聲大震,遂到祥符縣衙的公興班搭班,在附近各縣巡演豫劇。

他扮相俊俏,嗓音甜潤,白口脆巧,走場如弱柳扶風,婀娜多姿,唱腔清脆甜美,珠圓玉潤,觀眾大為歡迎,送其外號“白酥瓜”、“白菜心”。在民間有俗諺流傳說“宰了騾子賣了馬,也要見見白酥瓜”,“要聽就聽梆子曲兒,要看就看白菜心兒”。

1883年的春節,孫延德應邀回到老家封丘縣,在縣衙戲班演唱豫劇,轟動了縣城,蒙縣令親自折節下交,再三誠懇挽留,遂轉入縣衙戲班。1895年,孫延德又應邀到長垣縣的毛家戲班搭班,寫戲邀請演出的也紛紛接踵而至,毛家班的戲價隨之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