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鼎甲——豫劇(3 / 3)

豫劇作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戲劇,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豫劇的音樂豐富多彩,聲腔屬梆子腔,唱腔屬板腔體,吐字清晰、行腔酣暢、口語化。

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唱詞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10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7字句。偶爾也用字數不等的長短句。

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等。二八板是因為過去是由兩個八板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複使用而得名。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為豐富的一種。

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

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

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嗒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迎風板等板式,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

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

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

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隻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也是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

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蕩,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

流水板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

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讚子等。

飛板也稱作“非板”。它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

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上麵這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用二、二、三格律的7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和尖子號,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即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呐,還有二弦,即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麵的高音小板胡,以及彈撥樂器三弦。

20世紀30年代以後,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為主弦。

1950年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

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呐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嗩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鬆、小風入鬆、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繡鞋、嗩呐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

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是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組成;二是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是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拐頭釘等。

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裏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另外,豫劇還有特色樂器板胡、小三弦、方笙和悶子。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其中,“四生”即老生、大紅臉也就是紅生、二紅臉也就是武生、小生。“四旦”即大淨也就是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也就是醜角。

豫劇的角色行當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除了自己的本行當外,還能兼演其他行當。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即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清楚,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

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的時代,隻占次要地位,但隨著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淨主要以唱功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

豫劇在不斷發展變化,角色行當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豫劇表演藝術發展更加成熟,角色體製更加完善,由原來的生、旦、花臉三行擴展為生、旦、花臉、醜四行。

生行又分為大紅臉、二紅臉、小生、須生、武生、老生、娃娃生。旦行分為正旦、閨門旦、花旦、帥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潑旦。花臉分為黑臉、白臉、大花臉、二花臉、毛臉。醜行分為官醜、公子醜、小醜、老醜、五醜、娃娃醜等。其中的小生還包括官生、扇子生、翎子生、貧生。

總的來說,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以唱見長。

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它又恢宏大氣故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麵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

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中原文化藝術魅力。

[旁注]

格律  指一係列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麵所應遵守的準則。我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

尖子號  銅製吹奏樂器,管身全長約120厘米,由兩段錐形銅管套接而成,細端為吹口,呈杯狀,管身無按音孔,管底口呈喇叭形,尾口多為直筒形,在河南、潮州等地區仍可見到尾口彎曲者。長尖發音隙亮但粗糙遲鈍,隻能吹一些簡單的音製造氣氛。

月琴  古代樂器的一種。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氣氛。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台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

嗩呐  我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嗩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所以也稱“喇叭”,是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呐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

板胡  屬於民樂中的弓弦樂器,琴筒由木料或椰子殼製成,它的發音清脆而響亮,適用於表現熱情奔放的曲子。除了獨奏外,它也是北方的戲曲,如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等的主要伴奏樂器。

康茂才 (1313年~1370年),明朝開國大將。為人知書達理,孝順豪爽,名聞鄉裏。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追封他為蘄國公,諡號武義。賜葬於上元縣鍾山鄉安懷村柴山,朱元璋親往祭奠。宋濂撰康茂才神道碑銘,讚其“茂績奇勳,著稱當世”。

扇子生  我國古代戲曲中生角的一種。手持扇子的小生,通常都是風度翩翩、風流倜儻的帥哥,風度翩翩、風流倜儻的小生,稱為扇子生。表演上唱念做並重,要求演員有折扇功底。

翎子生  也叫“雉尾生”。 傳統戲曲角色行當。小生的一種。頭插翎子為其主要標誌。大都扮演武將或文武雙全的人物。如《群英會》中的周瑜、《穆柯寨》中的楊宗保等。表演上特別著重做工和身段,以表現英武氣概為主。

[閱讀鏈接]

豫劇的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豫劇的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

豫劇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如山。”

豫劇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

豫劇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

豫劇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繡鞋,再整衣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