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德天資聰明,博聞強記,青衣、花旦、刀馬旦及文武小生行行通,門門精,還能兼演淨行,是個難得一見的全才。30歲以後,孫延德專習刀馬旦,更是精益求精。
孫延德博采眾長,融會各家,潛心演練,並在舞台上長期實踐,在繼承中有創新,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形成了一套有自己鮮明風格的技藝,趟出了一整套刀馬旦表演的新路子,為豫劇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孫延德唱腔清醇雋永,表演剛健灑脫,武功出神入化,剛柔並濟,用以表現巾幗豪傑、脂粉英雄,可謂是形神兼備,恰到好處。
孫延德不但戲路廣,而且會的戲非常多,能包本誦記全劇各角戲路台詞的大戲就有360多部,經常演出的有《坐樓》、《美人圖》、《勸夫》、《金盆記》、《花園贈珠》、《天門陣》、《對花槍》、《奪永州》、《白蓮花臨凡》、《玉虎墜》等數十出。無論在哪裏搭班,不管到哪裏演出,幾乎沒有遇到過孫延德不能扮的角,不能演的戲。
也許是太過勞累,1905年,孫延德40歲時,嗓子突然壞了,不得不離開他心愛的戲台。孫延德不能再登台演出的消息傳出後,各地的戲班管主競相聘請他任教,結果還是清河集的許長慶把他請到小天興班擔任教師。
孫延德在清河集窩班共教了6期,許老六去世後,他又在原武縣城王舉人科班教了3期,在滑縣大屯、半坡店,以及原陽的黑師、封丘縣的劉村各教一期科班,學生達400多名。
孫延德根據自己的舞台經驗,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桃李花開遍梨園,許多名演員如李劍雲、時倩雲、王絮亭、王清雲、徐金發、劉進學、筱火鞭、許樹雲、李德魁、常金生、張子林、閻彩雲等,都是他的弟子。
孫延德的弟子遍及開封周圍各縣的戲班,開封城內的三個最著名的戲班天興班、義成班、公議班,名角大都出在他的名下。以至於開封的豫劇舞台,缺少了孫延德的學生,甚至連一台戲都湊不成。
隨著豫劇的發展繁榮,孫延德的弟子、再傳弟子遍布河南、安徽、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甘肅、湖北等地,大多都成為主演、骨幹。可以說,孫延德為豫劇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
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同樂、永樂和國民4個戲院,各地豫劇演員薈萃開封,廣受歡迎。
1927年,開封成立了河南遊藝訓練班,審編劇目,數百名演員進行“高台教化”、“服務社會”的教育,被名家稱為“河南梆劇改革的第一聲”。
但是這時,豫劇的兩大腔係“豫東調”與“豫西調”還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橫梁,“豫東調”與“豫西調”清除了門戶之見,開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之後,孫延德又收了陳素真、孫蘭芳等女弟子,使他的技藝得以綿延傳播、發展提高,其中陳素真拜師學藝的時候隻有8歲。
豫劇曆來沒有坤角,女孩子是不允許上台的,然而陳素真抱定了學戲的決心,衝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見,終於如願以償。
8歲的陳素真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陳素真學戲十分刻苦,她不懶、不饞、不貪玩、老實聽話,認認真真地向老師學戲。她學戲的速度快得驚人,最難學的也超不過三遍,一般的詞一遍就會。
1928年陳素真在開封相國寺同樂舞台首次登台,上演《日月圖》,當時她僅有10歲。盡管坤角首登豫劇舞台這一創舉轟動了開封城,但她們的演出卻沒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從此,她很久沒再上過正角。
1930年春末,陳素真跟隨繼父在杞縣名演員劉金亭的戲班出演,這也為她提供了練腔的機會。就這樣早晨喊、日夜唱,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她的那條像蚊子哼哼的小細腔,竟然變得金鍾玉磬般的洪亮悅耳,且越唱越好。
在這一年中,陳素真一邊練嗓子,還一邊練習表演。在表演上,鏡子、月亮、太陽成了她練習表演的助手,從小她就非常喜歡照鏡子,對著鏡子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她還喜歡看自己的影子,無論太陽多曬,隻要有影子,她就會看著影子,比比劃劃,走來走去,紮紮架子,亮亮相。
到杞縣後,陳素真依舊保留了這一習慣,而且更注重了一個“美”字,她常常對著鏡子看自己的表情動作,反複觀察臉上做起戲來是否好看,是否符合人物的心情,經過刻苦努力,她在表演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陳素真對藝術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但又從不墨守成規,尤其在化妝上,她根據自己臉圓、眼小和眉毛淺的特點,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嚐試。原先豫劇化妝很簡單,旦角隻貼兩塊大鬢。
陳素真來到杞縣後,繼承了貼4塊鬢的辦法,並用心琢磨如何改鬢,她一天演三場戲,要化三次妝,上午這樣貼,下午那樣貼,夜戲再變個方法貼。
她有時在眉頭上貼3個或更多的小圓圈,有時在腦門上放個小劉海,兩邊貼小圓圈,就這樣貼來貼去,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前人未有過的貼鬢的新式樣,使她的圓臉變成了鴨蛋臉。
緊接著,陳素真又開始琢磨如何使眉毛變黑,過去豫劇唱旦角的不畫眉,陳素真第一次大膽地用黑煙把眉毛描黑,後來又改用幹煙末,使畫出的眉毛不僅黑,而且顯得十分靈活,不死扳。
至於怎樣使眼睛變大,陳素真卻久久未能想出好辦法。一次,她在抹眉時,一小塊幹煙灰不小心落在了眼皮上,無奈之際,她順勢把黑煙灰抹在了眼皮和睫毛上,抹完睜眼一看,眼睛變大了,人顯得精神了,陳素真欣喜異常.
她用自己的雙手,在無從借鑒,無以模仿的情況下,經曆了一次次的失敗和磨煉,使得自己的舞台形象光彩照人,開創了豫劇旦行化妝的新局麵。
在豫劇唱腔的革新上,陳素真也同樣費盡了心血。當時陳素真在杞縣漸漸唱紅,大軸戲已全由她擔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戲中,為了把《三上轎》這出很溫的戲唱活,她冥思苦想,白天唱,夢裏哼,終於創出了一套滿意的新腔。演出時,唱一句,一個彩,硬是把一出死戲給唱活了。
《三上轎》的成功增強了陳素真的信心,於是她便把她常演的十幾出戲,挨個地琢磨,在傳統的唱腔上加工提高,創新腔,使豫劇唱腔得以豐富和發展。
陳素真在杞縣的4年,從失敗中奮起,以頑強的毅力,百倍的艱辛,練就了一副好嗓子,加上在唱腔、表演、化妝上的大膽革新,使其名聲大振。
1934年,陳素真帶著杞縣觀眾的深情厚誼重返開封。回到開封的第一出戲,她毅然選擇了曾經在開封唱砸了的《反長安》,她用心在唱腔上加工創新,大膽地使用了在開封從沒人敢唱的慢板五音,贏得了滿堂的喝彩。
接著,陳素真又上演了《樊梨花征西》、《穆桂英征東》、《姚剛征南》、《燕王征北》和《雙燕公主》、《對鬆關》、《大祭樁》。《三上轎》等戲,轟動了開封,年僅16歲的陳素真被觀眾譽為“河南梅蘭芳”。
陳素真成名後,仍不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她謙虛好學,傅采眾長,唱紅開封後,又有幸遇到了一位豫劇改革家樊粹庭。
樊粹庭根據陳素真的條件,為陳素真編寫了《淩雲誌》、《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霄壤恨》、《滌恥血》和《女貞花》7出新戲,使她在藝術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再度享有了“豫劇皇後”和“豫劇大王”的美譽。
在此期間,陳素真還經常觀看京劇演出,從中汲取營養,琢磨加工,創造了豫劇的水袖功、扇子功、辮子功等,使豫劇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旁注]
春節 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縣令 古代官名。戰國時和秦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秦商鞅變法後,合並諸小鄉為縣,設置縣令及職責。縣令本直隸於國君,戰國末年,郡縣兩級製形成,縣屬於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
青衣 我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裏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
戲班 指以表演戲劇為目的組成的團體,它是戲劇盛行時期出現的一個名詞。元代以前的民間戲班,通常多是家庭性質的,即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而進行組合,後來逐漸引入外人加入戲班。戲班演出從不專門待在一處,而保持流動的方式,這一點自古而然。
相國寺 我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於河南開封。相國寺始建於555年,原名建國寺。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在相國寺周邊曾有多個戲班聚集。
貼鬢 我國古代戲曲的妝容造型的一種,也叫“貼片子”、“銅錢”。作用主要是修飾臉型,如果臉不是很完美,就可以通過它的不同貼法,讓臉更漂亮。而在這些銅錢上的一個個裝飾品,叫做“泡子”,它的不同顏色意味著戲曲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年齡。
梅蘭芳 (1894年~1961年),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係”之一。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昆曲有《遊園驚夢》、《斷橋》等。
水袖功 我國傳統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戲曲服裝中的蟒袍、官衣、褶子、帔等多在袖口上縫有一段白綢,稱“水袖”。演員可以利用水袖的舞動以表現劇中人的感情和增加形象的美感,有時也用作對樂隊的示意和交代。
[閱讀鏈接]
豫劇大師孫延德在學習戲曲的時候是非常刻苦的,俗話說:“瓜不苦不甜。”孫延德學戲期間,學習異常刻苦,師傅教戲也盡職盡責,要求嚴格,近於嚴酷。
據老藝人說,孫延德坐科期間,在一次演出中,因武打動作過快過猛,頭上的帥盔不慎掉在地上,回到後台,他的師叔二話不說,抓起亮晃晃的道具,一下打在孫延德的頭上。頓時,孫延德血流滿麵。傷愈後,孫延德腦袋上留下了一個傷疤。
孫延德從此對練功更加勤奮刻苦,對演技更加精益求精。幾年工夫,孫延德已經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在唱、念、做、打諸方麵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加之他天賦嗓音洪亮,唱腔清脆,扮相俊俏,做派優美,不久就唱響了黃河兩岸。
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