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唱禮——懷梆(1 / 3)

祭海唱禮——懷梆

懷梆係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因起於舊懷慶府,即沁陽一帶,故名“懷梆”,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小梆戲”、“懷調”。

懷梆主要流行於河南沁陽、博愛、濟源、孟州、溫縣、武陟、修武、原陽、獲嘉、焦作、新鄉一帶。其前身是由圍桌說唱祈雨演變而來的海神戲。

懷梆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擅演朝代蟒靠架子戲。它屬於梆子腔體係的稀有劇種,長期流行於民間,劇目、唱腔、念白、音樂等方麵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祭神儀式促成地方戲

在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詔封道教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為紫虛元君,欽差河北巡查使尉遲恭在陽洛山督造紫虛元君宮。

此後,每年從農曆的三月初三起,這裏都要舉行十幾天的祭祀活動,各地的民間歌舞百戲也都要趕來會演。

到了唐宋時期,紫虛元君宮進行了擴建,由此帶來的綿綿不絕的祭祀活動,促進了歌舞百戲的發展。元末明初,沁陽一帶延續著一種鄉風民俗,每當逢年過節、廟會趕集、祭祀拜神,人們都要舉辦民間花會活動。花會包括的民間藝術形式十分廣泛,有社火、龍燈、高蹺、跑馬、旱船、剪剪花、風擺柳等。

其中,社火活動的前導是一種叫做“隊戲”的活動,規模很大,它是由一村一社根據某些曆史故事化妝成各類人物,手持刀、槍、劍、戟,打著旗幟,邊走邊舞。

在明代,沁陽南臨黃河,濟水、沁河、莽河、丹河流經其間,常有河水泛濫,人們以為是海神作怪。懷慶府又背靠太行山,屬北溫帶氣候,時有幹旱,人們還以為是海神作怪。

所以在明洪武、永樂年間,敬海神便成為當地百姓一種祈求平安、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人們根據隊戲的形式,組織一些藝人,不化妝、不登台、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

祭祀時,在神像前擺設供品,桌上盤中放一條水蛇,相傳是“河大王”化身,群眾圍著“河大王”演唱,故稱為“海神戲”。

海神戲的唱詞內容多是民間傳說、曆史故事、當地民俗民情。打魚的劉老翁因黃河泛濫救人落水而死的傳說,後來也被編成了戲曲《劉胡子打魚》。

“海神戲”與“隊戲”相比,已經進了一步。已分行當,采用民歌小調演唱,由鑼、鼓敲打,笙、笛演奏老八板,並用木梆打擊節奏。這時演“海神戲”的海神班,並不營業演出,而多采用圍鼓圈,即地攤演出,板凳頭戲的方式。

所謂“板凳頭戲”就是村中司鼓、拉弦及愛唱戲的人聚集在一起,拉幾條長凳,圍坐四周,中間擺放一方桌,放上樂器茶水之類,並不化妝也不穿箱,伴奏有板胡即可,不收費,演員的吃喝及低微的報酬由村社開支或富紳解囊。

久而久之,隻要久旱無雨或是村中有事,都要組織起來演唱,意在求龍王早點降雨,人們把這種演唱形式稱為“板凳頭戲”,又因是在懷慶府,即沁陽產生的,所以人們又稱它為“懷梆”。

隨著時間的發展,懷梆逐漸興盛了起來。到了清代中葉,懷梆出現了曲班社,並且開始在鄉村跑台,有時為迎神賽會演唱,有時也為大戶人家唱“慶壽戲”或“還願戲”。

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是沁陽地區的李長順戲班,李長順,係沁陽市術樓鄉感化村人,人稱“李老總”,在清代光緒年間,他曾任府縣裏的捕盜班班頭。他自幼酷愛戲曲,於是在1919年組織了兩個戲班,有頭班戲、二班戲,二班戲是懷梆,自己兼任兩個戲班的會首。

二班戲成為當年懷梆名角薈萃的地方,不少演員有“一蓋八縣”的美稱。如旦角紅維、小翠等,他們的戲路寬,技藝高,唱做俱佳,唱對台戲很少敗於對方,在沁陽一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留下不少諺語:

當地賣牛要看紅錐《坐樓》,三天不吃鹽要看小翠《雙孝廉》,三天不吃油要看小成《上門樓》。

演出的劇目有《桃花庵》、《反西唐》、《反長安》、《對花槍》、《趕秦三》等。

這一時期,懷梆的行當劃分已經非常清楚,服裝、化妝和唱腔也已經非常成熟了。懷梆戲班傳藝教戲大多是口傳身授。

學唱時老藝人甩手拍大腿為板眼節奏,逐字逐句教學唱者,如果學唱者不專心或出現錯誤,要受到師傅的懲罰和責打。學表演時,師傅一招一式給學習者比動作。教徒弟學習沒有固定形式,不規範,這是“學耍戲”,即是業餘愛好。

如果要正式拜師學藝,則需經人引見,並進行正規的拜師收徒儀式。正規拜師收徒時,首先舉行拜師儀式,由擔保人引見,通過師徒雙方包括徒弟的家長的同意,當眾給師傅三叩頭,並簽訂契約為證。

到了清代末期,懷梆的發展勢不可擋,日益興起的懷慶商幫為推銷四大懷藥、布匹、竹貨等,不斷拓展市場而組織的懷梆演出活動,加速了懷梆的發展和成熟。

隨著懷慶商幫堅定的腳步,懷梆逐步走向湖北、河北、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甚至涉足北京、東北、廣東等地,一時間聲名鵲起,有“五府懷梆”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