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唱禮——懷梆(3 / 3)

懷梆唱腔音樂是板腔體,屬於梆子聲腔體係。它以懷慶府為中心的語言音調為基礎,唱腔音樂激昂奔放,泌辣樸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男女角多用大本腔。

懷梆的唱腔板式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大類。慢板的節奏為一板三眼,每一句都起唱於中眼,結束時落在板上,由於旋律、過門,速度等不同。慢板類又包括慢板、迎風、金鉤掛等板式。

在懷梆的板式中二八板是變化最豐富,表現力也最強的一種板式,非常適於敘事及抒情,包括慢二八、快二八、緊二八、銅器二八、二八連板、二八趕板、三板揚簧等。懷梆的節奏特點為一板一眼,其中起腔過門中有一種名為“叫鑼”的鑼鼓點,也是懷梆所特有的。

流木板類又包括慢流水、流水、快流水,流水讚子韻、兩鑼流水和疙瘩嘴等板式,流水板均為一句一板,每一句都起於眼,落於板,以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為主要特點,散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散板類結構的唱段多適於表現傷感悲哀的情緒,包括非板、哭滾白、栽板等,懷梆各種板式在唱段中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力。

除此之外懷梆還有一種綜合性板式結構,即懷梆的傳統成套唱腔和由慢到快的節奏規律,其次還有二八板中的挑後嗓中的“花柳腔“等,這些均屬懷梆中別具特色的腔調。

杯梆的唱詞一般多為三、三、四格律的10字句和二、二、三格律的7字句,也有長短句的。

杯梆的曲牌音樂有兩種,即絲弦曲牌和嗩呐曲牌。曲牌音樂的作用主要是配合人物表演,渲染和烘托環境氣氛,增強藝術感染力。

懷梆的樂隊是由“武場”,即打擊樂和“文場”,即管弦樂組成。早期的懷梆伴奏“文場”多固定於上場門一角,“武場”位於下場門前側,兼拉場的打梆子可以在前後台流動,“文場”以伴唱為主,“武場”則以強烈的音響節奏為演員的武打表演烘托氣氛。

後來懷梆音樂體製的不斷改革,已經由傳統的一鼓二鑼三弦手發展為20餘人的中型樂隊體製。武場樂器主要有鼓板、大鑼、鐃鈸、小鑼、梆子,在特殊需要時還可加入大堂鼓、小堂鼓、低音鑼、大鐃等。

“文場”組合中包括有大弦、板胡、二胡為主的弦樂器,有月琴,琵琶、大三弦為主的彈撥樂器,鹽笛子、嗩呐、笙等樂器。其中大弦,又名尖弦,是懷梆傳統的主奏樂器,琴高不足一尺半,由於身短弦硬,因而發音高昂尖細,夜靜時可以聽很遠。

文場樂器主要有尖弦、胡胡、二胡、笛子、嗩呐、月琴、笙等。後來又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懷梆演唱時以梆定板,演唱時須用棗木梆擊打節奏、唱詞多為7字句,10字句兼長短句,上下對應,合轍押韻,結構基本規整。懷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根據劇情需要常出現高八度的“後嗓”音。

懷梆傳統劇目有300多個,經常上演的劇目多為雙生、雙旦、雙花臉。這些傳統劇目多無劇本,全以老藝人口授方式傳承,其中大部分是忠心報國、征戰疆場、除暴安良、反封建、反壓迫、反奴役、爭自由的正劇,曆史故事的袍帶戲,也有少量反映青年男女的愛情戲。

這些劇目有《渭水河》、《頭冀州》、《二冀州》、《絕陽嶺》、《李剛打朝》、《金雞嶺》、《七賢牌》、《收王虎》、《陰門陣》、《孫伯靈下山》、《張儀伐蘇秦》、《金盆記》、《三路遇》、《韓信算卦》、《收姬昌》、《收岑彭》、《收吳漢》、《姚剛征南》等。

[旁注]

武生  擅長武藝的角色,武生分成兩大類,一種叫長靠武生,一種叫短打武生。長靠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還要有大將的風度,有氣魄,工架要優美、穩重、端莊。短打武生著短裝要求身手矯健敏捷,內行的說法是要漂,率,脆,看起來幹淨利索,打起來漂亮,不拖泥帶水,表演上重矯捷﹑靈活。

琵琶  傳統彈撥樂器,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這種樂器總是附著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

[閱讀鏈接]

懷梆在現代,也有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河南省舉辦第三屆縣級暨民營文藝院團戲劇大賽,全省共有豫劇、曲劇、大平調、柳子戲、四平調、道情、宛梆、鑼卷戲、懷梆、蒲劇等劇種的45台劇目參加了劇目獎和單項獎的角逐。

這次比賽,包括懷梆現代戲《姐妹花》在內的8個優秀劇目榮獲河南文華劇目一等獎。同時,《姐妹花》還榮獲了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台美術獎;其中2名演員榮獲文華表演一等獎,1名演員榮獲文華表演二等獎,3名演員榮獲文華表演三等獎。

懷梆現代戲《姐妹花》劇情講的是桂花、桃花一對姐妹通過奮鬥,各自闖出一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