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唱禮——懷梆(2 / 3)

由於演出範圍不同所接受外來影響的差異,加之藝人本身條件,主要是嗓音優劣、發聲吐字的各異,因此,他們在藝術上的發展也不盡相同,於是形成了“東路懷梆”和“西路懷梆”,他們各具特色、獨立門戶,各有觀眾。

以焦作為中心,流傳在焦作以東一帶,包括修武、武陟、獲嘉、新鄉、原陽、輝縣、焦作等地均為東路懷梆。流傳在焦作以西一帶,包括沁陽、博愛、溫縣、孟州、濟源、垣曲等地則為西路懷梆。

東路懷梆以著名老藝人崔福嶺,藝名“拐蘭孩”為代表,他以旦角戲出眾,包括一些生、淨行,其唱腔柔和、起腔平穩,吐字清晰,韻味醇厚、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演唱時腔少字多用字巧妙,善於敘述和抒情,給人以淳樸健朗、清澈委婉之感。

崔福嶺在表演上以質樸細膩善於刻畫人物見長。演出的主要旦角戲有《五鳳嶺》、《樊梨花征西》、《黃金蟬》、《宋孔明坐樓》、《山海關》、《桃花庵》、《鳳儀亭》等。

西路懷梆以“蓋八縣”脫須老生張樹柱,藝名“麻柱”為代表。他所帶領的劇團經常演出《兩狼山》、《七郎八虎闖幽州》、《馬三保征東》、《賣苗郎》、《趕秦三》、《對花槍》、《反長安》等。張樹柱以文武老生著稱,非常注重蟒靠架子戲,也包括一些旦角。

西路演唱先聲奪人、以聲促情、聲昂情沛、唱腔平直古樸屬於硬上弦的唱法,同時富有高亢挺拔的特色。這與他們經常演出的劇目格調很相適宜。西路懷梆在表演上粗獷豪放,仍保持著大架勢。盡管東西兩路的懷梆各有特色,但他們也經常同台演出。

自此,以懷慶府為中心的語言音調為基礎,形成了唱腔音樂激昂奔放,泌辣樸實,具有鮮明的特色的地方戲曲懷梆。

[旁注]

趕集  一種民間風俗,也有“趕山”之稱。集市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主要指在曾經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或地區遺留下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又稱市集。趕集是勞動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在集市上,有時也會有戲班活動。

龍燈  是我國節日傳統燈彩。相傳龍是吉祥的傾向,因此民間每逢春節、元宵節、燈會、廟會及豐收年,都舉行舞龍燈的活動。一般用竹、木、紙、布紮成,節數不等,均為單數。其形象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火龍”、“青龍”、“白龍”、“黃龍”,每節內有能燃燒蠟燭的稱“龍燈”。

笙  主要由笙簧、笙苗和笙鬥三部分構成,是我國古老的樂器,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我國民間色彩。在我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

龍王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獸之一,龍王則是指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在道教中有以海洋為區分的四位龍王,即“四海龍王”。

諺語  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後語、俗語、警語等。

[閱讀鏈接]

關於懷梆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唐代貞觀年間,丞相魏征為了編王莽攆劉秀的戲,出京考察,當他看過邙山頭救劉秀的大鐵牛遺址之後,準備渡黃河到武陟縣去,坐在船上聽艄公們哼的民間小調後,感到耳不能聞,他就對艄公說:“看來,你們都愛唱戲,唱這些小調太乏味了,我教給你們唱大戲,好嗎?”

艄公們真是求之不得,因而個個高興得合不攏嘴,魏征以船篙作為梆子教艄公們學會了戲,艄公們以後就在地上演早船,並以地攤戲的方式,用懷地的土腔土音唱魏征教的戲,後人把這戲稱作“懷梆”。

粗獷的懷梆藝術風格

懷梆廣泛流行於豫西北地區,在表演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不論是音樂唱腔、念白、伴奏、身段,文武打鬥都具有質樸、粗獷、奔放、豪邁、酣暢、激越等特點。

並且,懷梆各行當因其發聲的方法、曲調的裝飾和表現等方麵的差異,也各有其特點。如老生的唱腔蒼勁洪亮,旦角則比較典雅賀潤,花臉粗獷豪放。

懷梆屬於北方梆子係統的板腔體,其唱腔、念白均按古懷慶府的方言口語發音吐字,具有濃鬱的地方言語特色。由於懷慶話從音調上看調值較小,因而常常給人一種硬、直、快的感覺,這與懷梆租獷、豪放的藝術特色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懷梆的行當也分為生,旦、淨、末、醜五類。在行當唱腔上除了淨角在慢板、二八、流水三十板類中與生、旦、末、醜各行當同板不同腔外,其餘均是同板同腔。

懷梆為了體現其他行當唱腔的特點,在發音方法、曲調的裝飾和唱腔的表現方麵有所差異,如老生演唱發音蒼勁、洪亮。武生發音剛勁,挺拔。旦角和文生的聲音典雅、圓潤。花臉發音則粗獷、豪放,以此區別行當的不同,體現人物性格。

懷梆各行當都曾出現過一些名角,在演唱藝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生行中的張樹柱、趙登雲。旦行中的紅錐、崔靈福、趙玉清等。懷梆琴師劉春祥,從小學習尖弦、胡胡,技巧純熟,群眾稱之為“劉老弓”,並譽為“蓋八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