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場中的四大扇係大鐃和大鑔合稱,鐃形同京劇水鑔,音色為“烘”,鑔形同一般手鑔,音色為“義”,多用於緊張氣氛和戰鬥場合。
大號俗稱尖子號,狀如喇叭細而長,下有號腕,上有號嘴,聲音尖銳嘹亮,可上下滑動,不能吹奏音階,武場用以配合戰鬥氣氛。螺號與尖子號性能基本相同。梆子一般隻在有節奏的數板中使用,如“高頭攆”。
驚心動魄的舞台表演
演員行當有“五生”、“五旦”、“五花麵”之分。表演既有唐宮廷的痕跡,又有北方戲劇剛健勁拔,豪邁威猛之風;還有古雜技功底和宋太祖的大洪拳架勢,形成了獨特的手勢,台步、架勢、亮相的藝術風格,素有李奎笑、敬德傲、張飛出場三不照之說。
臉譜講究,化妝細膩,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楊七花臉細而俊、張飛黑花倒絲鉤、牛皋銅鈴兩豎眉等有別於其他劇種。
大弦戲的表演身段,是以武術中的大洪拳和梅花拳為基架的,具有粗獷、潑辣、極其誇張之特點。如“雲手”一技,花臉、武生、武旦皆可過頂。
武生、武旦出場,多大蹦大躍,善用飛腳,俗稱“旋風腳”,可連旋數十個。花臉則拔軀、振臂、眥目、頓足、踴躍。行軍打仗動作常用推固跨步,勢如推山。躍起似蛟龍顛浪,蹲伏如猛虎下山,頗具特色。
大弦戲除演朝代忠奸等大戲外,武打戲也是其一大特色。在舞台表演方麵,以真刀真槍見長,多配以“出彩”,極具真實性,對演員武術功底的要求十分高。
演員在舞台表演中,雙目炯炯、精神抖擻、肌肉突起、筋骨嘣響,即便是三九嚴寒甚至冰天雪地,根據劇情都是赤膊露臂。
“出彩”時更是使人產生恐懼,刀槍寶劍插進肚子裏,前露劍把後露劍尖,“腸子”外溢,“鮮血”直冒,菜刀劈頭,剪刺雙眼,“血”流滿麵。“
出彩”演員滿台衝撞,十分逼真,不但兒童觀之哭叫連天,就是成人看後也感到膽戰心驚。如《薛剛打朝》、《秦瓊打擂》等劇目都是典型的宋雜劇“赤膊戲”。
武戲的過場、行軍打仗等場麵,往往陣勢浩大、威風凜凜,運用其獨特的推囤跨步、飛腳、起徑、雙開門、蹲步、紮架等式,使場景龍騰虎躍、勢若倒海。
大弦戲的表演中有很多類似於武術、雜技的特技表演,保留有唐代雜耍的痕跡,驚險刺激,極具舞台表現力。雙頭人就是其中一個。
雙頭人是大弦戲傳統劇目《孫二娘開店》,又名《武鬆打店》中的特技。在兩層疊起的桌子上放置柳圈椅一把,孫二娘家將雙手握椅扶手“拿大頂”,腳蹬頂棚,表示為暗算武鬆從房頂揭瓦鑽身探視的動作。
後兩腿叉開,腿擋現一假麵人頭,且雙腿輪番伸屈,用假手理假麵、撫假發,給武鬆造成錯覺。為防被武鬆猝然擊中,又將雙手撤去並於腿上,隻用頭頂在圈椅上支撐全身。當武鬆警覺起身之際,收架坐於椅上,接著淩空而下打腿蹲亮相。
還有特技開膛剖肚。這個特技要預先準備好豬腸一副,用紅顏色水浸泡,在一端裝上吹氣筒,藏於受刑者腹部,上用新鮮豬皮貼蓋,並在中間劃破縫口,隻留小部分連接,使其不至斷開。
行刑時,用紅布蒙受刑者頭,後將衣服撩開,用匕首劃破豬皮連接部分,並將口中所含之“彩”噴於行刑者坦露之胸部以示血濺。腸體充氣後自動爆出,行刑者用刀柄將其徐徐拉出,十分逼真,在大弦戲《殺閨女》中有此特技。
還有盤叉。盤叉是兩個表演者站於舞台兩側,兩叉對拋。後增至五人六杆叉,五人於台中站成五角形,拋時叉頭向前,弧形拋出,每隔一人拋一人。受叉者於接叉同時亦將手中叉拋出,由慢到快,周而複始。此特技要求表演者膽大心細、眼疾手快。大弦戲《黑石關》中有此特技。
削柳椽特技勇於大弦戲傳統劇目《黑石關》中。張定邊持鏜鐮,常遇春握柳椽,激烈對打中,柳椽削成木片或木節落地。
當剩尺餘時,張定邊持鏜鐮向常遇春頭上削來;常猛低頭,緊接著將柳椽轉向背部在腦後一擋,恰被鏜鐮勾住。二人相持,繞場一周後,張用力一拉,柳椽又被削去一截。此特技要求雙方默契配合,多用於武將激戰。
打五把彩是大弦戲傳統劇目《胡羅鍋搶親》中的專用特技。特技演員分別用抓鉤、菜刀、剪刀、腰刀、鍘刀、五樣道具開打,五樣道具各備真假,由雙方演員分別佩用比如用剪刀開打。
先用真剪子“嚓嚓嚓”比劃著亮給觀眾看,而後被刺者將假剪子紮向眼睛,並在臉上抹“血彩,”其他四樣道具皆如此處理,隻是帶彩位置不同,開打時不管劈在對萬哪個部位,受傷者均需用手撫摸傷處,讓手中“血彩”流出,並配以大哭大叫以示其痛此打鬥場麵緊張而刺徽。
還有睡三孔橋,此特技為英雄豪俠歇息動作。表演者麵向觀眾倒臥,整個身體靠左肘左膝支撐,左手把頭,左肘著地,左膝著地,左腿向下曲懸,右腿向上曲懸,中間形成三個空檔,故名“三孔橋”。
要求側臥快而穩,保持平衡,不偏不斜,一般於台上或桌上做此動作。在《小五義》中徐良龍王廟避雨歇息時用此特技。
大上是舞台橫梁兩側各搭一根粗繩,繩下端綴一卡子,卡子下有一鐵鉤。當喊到預備行刑時,行刑者將卡子卡住受刑者之頸,並將鐵鉤掛於受刑者腰部,繼而行刑者拉繩將其吊於空中,同時另外兩行刑者在受刑者背後猛力一推,受刑者遂被甩向空中蕩來蕩去,接著吐舌暴眼。大弦戲《殺閨女》中有此特技。
炸麻花是在舞台橫梁中間綁兩個小秋千,梁上再懸鞭炮一串。表演者出場後,隨著翻跟頭兩手抓住其中一秋千棍,又折身向上將雙腳搭在另一棍上。繼而一棍托著脖子,一棍托著雙足在棍上仰睡,並伴著鼓樂節奏左右翻滾各三圈。
滾畢劃火點煙,吸兩口後點燃鞭炮,接著翻身向下,鞭炮聲中腦袋脫棍,隻留雙腳勾棍遊蕩,最後憑借慣性翻跟頭下。此特技為舊時大弦戲常用特技。
上壓杆是大弦戲傳統劇目《燕青打擂》中的特技。燕青與任淵6弟子對打中,6條杆棍將燕青又圍中間。杆叉成六角井形,燕青從中拔地而起站在“井沿”,6人將其舉至頂繞場。
砸瓦是大弦戲傳統劇目《孫二娘開店》中的武打身段。孫二娘猛地撲向武鬆,武鬆低頭彎腰,抓孫二娘腰並用頭頂其腹站起,旋轉中借慣力甩出丈餘。
孫落地後,武抓起桌子砸來,孫滾身躲過,抓椅向武打去。武輕巧接椅著地,孫順手抓起疊在一起的4片瓦,一個猛撲,左手托住武鬆下巴,右手舉瓦砸其頭,響聲過後4瓦俱碎。
因有眾多特技,大弦戲的演出非常精彩刺激,獲得了廣大百姓的喜愛。並且,大弦戲演出內容豐富,有封神戲、列國戲、三國戲、遼宋戲和神戲,以揚善懲惡,忠奸鬥爭、殺伐征戰、除暴安良為主。代表劇目有《楊府挑將》、《下南唐》、《戰洛陽》等。
音樂伴奏因樂器不同而分為粗曲和細曲。細曲中的錫笛為獨有樂器,宜表現抒情細膩的感情。粗曲配以四大扇、尖子號和螺號等樂器,以烘托緊張熱烈的氣氛,表現高昂激越的情緒。
大弦戲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傳統特色,讓人感受到唐代參軍戲的風貌,唐宋大曲的神韻,元代雜劇的遺曲。它大俗大雅的表演,頗受當地群眾喜愛。
[旁注]
秦瓊 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於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槍 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械。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的槍僅僅將木棒頭削尖,漢時的槍與矛的形製相似,多以長木杆或竹竿為杆,裝上銳槍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不同用途的槍其長度各不相等,長槍可達8米多,短槍為1.3米左右。
雜劇 最早見於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豔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三段各一內容,互不連貫。
武鬆 是《水滸傳》、《金瓶梅》的一個角色,也是我國曆史上的真實曆史人物。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武鬆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人稱“行者武鬆”。神武非凡,他的故事也被編排到各種戲曲中而廣為流傳。
[閱讀鏈接]
大弦戲的武打戲是其突出特色。表演身段,是以武術中的大洪拳和梅花拳為基架,稍加潤色,粗獷潑辣,強調力量感,以“力拔山兮”形容一點兒不為過。
它的武打戲,曾長期使用真刀真槍,驚險火爆,這是民間武術被結合進戲曲表演後未完全舞蹈化的特點。
大弦戲的武打戲,對演員武功要求很高:“卸裝後的演員,看起來鬆鬆垮垮,一旦登台,赤膊露臂,肌肉凸起,筋骨迸響,喊一聲能聽幾裏,跺一腳震天動地,旋風腳聲如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