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之音——大弦戲(2 / 3)

大弦戲的音樂為曲牌聯套體,有7大聲腔、300多支唱腔曲牌。其中既有古樸高雅的古典大曲,又有通俗易懂的俗曲小令;既有雄渾激越的青陽腔,又有清新宜人的羅羅腔,既有起伏跌宕的溝溝腔,又有婉約華麗的昆山腔和優雅纏綿的石牌腔。

在當地人民群眾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

大弦戲,大弦戲,三百曲,五百戲,一年四季不重戲。

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大弦戲曲牌、劇目的數量之多。

古典大曲是濮陽大弦戲聲腔體係中最為古老、最具曆史文化價值的一種聲腔。古典大曲有套曲和散曲之分。套曲共有五套,每套兩曲,俗稱“五大套曲”。“

五套大曲”是大弦戲聲腔體係的骨架,每套曲中的兩支曲牌各自獨立成曲,而調式、調性、旋律則一脈相承,猶如孿生姐妹,似同又不盡同,貌似神又各異。

散曲是相對於套曲而得名的,成套者為套曲,不成套者為散曲。散曲包括一封書、山坡羊、一江風、桂枝香等。

大曲的曲詞結構一般為對偶句和長短句兩種格式。曲詞最多的曲牌是山坡羊,有十二句,最少的隻有六句,如懶畫眉等,曲詞的句數和字數均不能增減。每曲之詞單獨吟誦,皆是一首極佳的詞作,如套曲駐雲飛:

春日融合,

百鳥銜柴壘舊窩。

桃花兒杏花兒都開破,

銀蜂兒來往過。

讀書人受折磨,

高點銀燈把文章都看過。

脫去藍衫換紫羅,

脫去藍衫捩紫羅。

有些大曲的曲詞是專門寫景抒情的,不針對劇中的人和事,無論運用到哪出戲裏其曲詞均不改變。一曲一詞永不變更,客觀上為大曲完整地傳承提供了保障。如套曲海裏花:

水秀山青,

春日多光融。

又隻見黃鶯穿枝,

黃鶯穿枝它就在頂上行。

又隻見林中鳥叫,

林中鳥叫不絕聲。

它叫得,百樣聲,

宿鳥兒有事情,

宿鳥兒有事情。

黴時間風吹雲散,

作神恩好一似蓬萊佳境。

大曲的唱腔結構是由散序、拍序、交句、入變和煞尾組成,曲牌音樂篇幅宏大,寥寥幾句唱詞,有的竟能演唱十幾分鍾,行腔一字數轉,細膩水磨,有的一字甚至可運腔數十拍。

如步步嬌裏“七星北鬥叩丹宸”中的“叩”字,行腔長達45拍,全曲6句詞,演唱達13分鍾之久。大曲的過門也可長達四五十拍之多,是一種以音樂演奏為主、演員演唱為輔的欣賞型曲牌。

俗曲就是通俗易懂的唱腔曲牌。這類曲牌大約有100餘支,大多來源於元明以來,流傳在中原地區的名曲和民歌。它的主要特點是通俗易懂,唱詞口語化,音樂結構簡練、旋律流暢,唱起來朗朗上口,便於傳唱。

根據俗曲曲牌的官音在錫笛各音孔的位置,它們的調高具體可分為“尺字調”、“六字調”、“上字調”、“凡字調”4類。

就其曲調來說,“尺字調”的俗曲較高亢、明快。“六字調”俗曲典雅華麗。“上字調”俗曲深沉而委婉,“凡字調”俗曲則如泣如訴、感歎而傷悲。

在早年的大弦戲唱腔音樂中,古典大曲、青陽腔、羅羅腔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後來,由於人們的精神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俗曲也一躍成為當今大弦戲唱腔音樂的主流產腔。

小令是介於大曲與俗曲之間的一種曲牌。其曲詞文雅精練,注重修辭。曲調古樸簡約,一般無句間過門,往往是一氣嗬成。

小令屬於元明時期士大夫階層之間傳誦的一種小曲。伴奏樂器為嗩呐,不配其他樂器。小令還有一個特點,即無論運用到哪出戲裏它們曲詞和曲調都是相同的。小令的每個曲牌都是單獨使用,不和其他曲牌連綴,也無需壓板。

青陽腔是一種以錫笛為主奏樂器的重要聲腔,屬於一個係列曲牌,即家族曲牌,計有大青陽、小青陽、亂青陽三種唱法。這三種唱法由於節拍、速度的不同,形成了係列內各曲牌的不同風格。

大青陽高低盤旋、起伏跌宕,民間稱其為“大磨腔”,唱好大青陽是“大紅臉”的必修課;小青陽嘹亮豪爽,各行當均宜,亂青陽剛勁激越,多用於生、淨行當。青陽腔的曲詞結構為上下句,每句字數七到十字不等,可反複滾唱。

羅羅腔是大弦戲聲腔體係中較為重要的聲腔之一,計有“耍孩兒”係列曲牌共12支唱腔曲牌。羅羅腔曲牌的節拍較為複雜,12支曲牌幾乎用盡了戲曲音樂所用的全部節拍型,有的甚至一支曲牌便運用了多種節拍型,如原板要孩兒等。

羅羅腔曲牌之間的速度差異也非常明顯。各自不同的速度和節拍造就了它們各自的曲牌風格,通過相互連綴將這些不同風格的曲牌結合起來,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整段唱腔。

在大弦戲劇目中,有的甚至是整出戲的唱腔都是由羅羅腔這一種腔調來完成的,如《殺閨女》、《夜探九洪江》等劇目。

羅羅腔的曲詞結構大略可分為對偶句、單頭句以及雙頭句與單頭句聯用式三種格式。對偶句曲牌和單頭句曲牌均可反複滾唱,雙頭句與單頭句聯用式曲牌則不能反複滾唱,因為它們的曲詞句數是固定的。

溝溝腔是一種以竹笛為主奏樂器的聲腔,有慢溝溝腔和快溝溝腔之分,它們是一對母子曲牌。溝溝腔的曲詞結構為上下句,每句字數7至10字不等,可反複滾唱。慢溝溝腔在滾唱數句後一般轉接快溝溝腔,但慢、快溝溝腔也可單獨演唱。

昆山腔也是一種以竹笛為主奏樂囂的聲腔,存留下來的曲牌僅有“畫眉序”與“昆山坡羊”兩支。昆山腔的唱腔結構很獨特,無論是上下句結構或長短句結構,無論唱腔的篇幅多大,均無句間過門,都是一氣嗬成。不少纏綿抒情的樂段往往依靠演員的拖腔、花腔來完成。

石牌腔也是一種以竹笛為主奏樂器的聲腔,在大弦戲聲腔體係中處於次要地位,目前僅有慢石牌子和快石牌子兩支曲牌,也是一對母子曲牌。石牌腔的曲詞結構為上下句,每句字數7至10字不等,但可以增減。

大弦戲曲牌還有粗細之分。音樂結構複雜、不易掌握的曲牌稱“細曲”;音樂結構較簡單、易於掌握的曲牌稱“粗曲”。有些粗曲是從細曲中派生出來的,如鎖南枝、玉嬌枝便是從套曲海裏花、江頭金桂中派生出來的,在粗曲中,又有文曲和武曲之分。

凡用打擊樂作伴奏和間奏的曲牌為武曲。武曲中隻用打擊樂間奏或在文場樂器過門中加入打擊樂器者,為武曲中的“清曲”。若在唱腔和過門中都使用打擊樂器配奏者為武曲中的“混曲”。凡不使用打擊樂器作伴奏和間奏的曲牌統稱為“文曲”。

大弦戲唱腔曲牌變換頻繁,音域跳度極大,唱詞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紅生多用胸腔共鳴間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鳴,旦多假嗓,淨角則用腹腔共鳴,真假嗓兼用。在大弦戲曲牌中多數屬唱腔都是呈複調式進行,形成了簡約的和聲,增強了曲牌的厚度,豐富了曲牌的表現力。

大弦戲曲調高雅古樸、旋律優美動人,文則抑揚頓挫有致、喜怒哀樂有別,武則鑼鼓鐃鐐齊鳴、長號倚天長嘶,徐似閑庭信步、疾如萬馬奔騰,讓人聞之流連忘返。

[旁注]

小令  元代散曲的一種,原是民間的小調,元代時宋詞漸漸凋零,伶人多向民間小調尋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小令以描寫為主,比起唐宋詩詞通俗生動,確有一番獨特風格與精神。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但可以重複,各首用韻可以不同。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在中世紀,我國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因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即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是我國社會特有的產物。“士大夫”出現於戰國,在我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

青陽腔  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於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宋代東南沿海一帶萌生的南戲,後來形成號稱“四大聲腔”之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和昆腔,先後都在池州流行過,很快與青陽豐富的民歌、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還願戲”等民間藝術融合,約至元代形成青陽腔。因形成於青陽縣而名。

竹笛  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我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

[閱讀鏈接]

樂隊分軟場、硬場。軟場主要伴奏樂器有三弦、錫笛、羅笛、大笛、竹笛、笙等;硬場除有其他劇種的打擊樂外,還有四大扇、尖子號、螺號等。

軟場中的錫笛是用錫製成的小嗩呐,是大弦戲祖傳獨有,並是土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