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拾英——地方戲劇(2 / 3)

藍關戲的幫腔演唱主要由打擊樂隊的成員擔任。打鼓老領頭唱其他人跟上來。幫腔的演唱以真聲和假聲相結合的方法,二者熔於一爐,既幽雅纖細,又粗獷豪放,頗有詩意和交響性。

鑼鼓是藍關戲音樂的另一顯著特征。它在長期的演奏中形成了獨特完整的藝術風格。它以獨具的氣勢,鮮明的節奏,進一步強化保持了藍關戲“其節以鼓,其調喧”的藝術特色。

流行於當地的戲諺有:

半台鑼鼓半台戲,沒有鑼鼓沒有戲。

打藍關、打藍關、無打不能唱藍關。

這些諺語都說明打擊樂在藍關戲音樂中的重要地位。藍關戲常用的打擊樂器有鼓板、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堂鼓、木魚、銅鈴等。常用鑼鼓經有數十種之多。

藍關戲的曆史,是一部不同地域聲腔劇種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既堅持自己風格,又汲取諸藝之長,融彙發展的曆史。

源於古老弋陽腔的藍關戲,不僅能繼承弋陽腔之古風,保持其餘緒,同時又食古能化地走著自己的路子,而奇跡般地存留於世,其曆史經驗是值得探討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風靡全國的弋陽腔,早已銷聲匿跡,其原始風貌已不可複尋,日前幾乎已成絕響。 然而美麗富饒的萊州北部邊陲及周邊地區,在民間仍幸存著一支弋陽腔的遺脈,那就是藍關戲。因其曆史悠久,堪稱我國戲曲史上的“活化石”。

[旁注]

弋陽腔  戲曲聲腔。簡稱“弋腔”,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清兩代,弋陽腔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

韓愈 (768年~824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戲諺  指劃定在戲曲範疇內的一種戲曲行業諺語。戲諺具有較強的曆史價值,背負著中華戲曲藝術傳承的重任,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堂鼓  堂鼓鼓麵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都不一樣,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較低,鼓邊的音比較高。經由通過敲擊鼓邊、鼓心和控製敲擊的力量,可以獲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對比,也能演奏出複雜的花點,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有較大的作用,是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木魚  打擊樂器。原為佛教“梵吹”的伴奏樂器。明代以來,流行於民間,用於說唱木魚歌和昆曲伴奏。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當時劇場裏所用的樂器中就有木魚。後來又逐漸在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應用。後來,木魚除在佛教、道教音樂使用外,還廣泛用於各種形式的器樂合奏和樂隊中。

[閱讀鏈接]

藍關戲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厚的家底,據不完全統計,它的劇目有近百出之多。劇目的來源一部分是根據元末明初的古典章回小說《西遊記》改編而成的大型連台本戲。另一部分是根據《東遊記》改編而成的大型連台本戲,又名《上洞八仙傳》,主要敘說了八仙的傳奇故事。

此外,當地藝人還精編了一些具有濃鬱生活氣息的民間小戲《劉客釣魚》、《絨花記》等。在1836年左右,萊州龍埠藝人張君柴編寫了《烏計國》一戲,並成為藍關戲的保留劇目。

1875年龍埠文人張雲貴用了3年的時間編寫了《劉全進瓜》一戲,這些劇目都凝聚著曆代藝人、文人的心血,也成為藍關戲久傳不衰的優秀保留劇目。

以花鼓為主的四平調

自明代以後,由於昆腔、高腔,皮黃及梆子腔的興起,影響和推動了各種戲曲藝術形式的發展。各路的花鼓在清代末年,先後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分別演變為另外的幾個劇種。

最初,花鼓是由男女兩人演出,男扮身挎花鼓,腰係彩綢,女扮古裝粉麵,頭戴繡球。兩人邊歌邊舞,活潑又有風趣。

當時演出時沒有弦樂,樂隊隻有一個梆子,一個鼓,一個鑔,一個鑼,敲打起來非常單調,所以又叫“幹砸梆”,演唱形式當然也非常單調,隻能在小戲台上演出。

20世紀前期,花鼓藝人龐學文、杜學詩的花鼓班到濟南後,得到南崗子戲院主人支持,賃借舊戲箱及全套鑼鼓,開始登台演出。

並且,在群眾、院主的建議和幫助下,女角脫去高蹺,男角摘下花鼓,穿上戲劇服裝,模訪戲曲化裝,首次登台演出,並由藝人王漢臣向京劇訪師學藝,由此,花鼓向戲曲化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34年,鄒玉振的花鼓班與他們合班,稱“大興班”,群眾呼之為“老梆子”。

之後,在商丘縣演出時由院主、藝人燕玉成、許若海、王培軍、龐士榮、劉玉順等人共同研討,根據花鼓中男、女演員均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且蘇北花鼓中又有“平調”的名稱,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穩之意,用花鼓“平調”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四平調》,被廣大花鼓藝人欣然接受。

後來,老藝人們下決心對劇種進行改革,鄒玉振率領王漢臣、劉漢培、燕玉成、尹豔喜、郭鎮芳、王華香、許若海、王慶元、龐世英等30多人,在安徽界首沙河劉集,請來了著名的豫劇弦手楊學智,坐地三個多月,對四平調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

他們在這3個月裏日夜奮戰、忍饑挨餓、殫精竭慮、苦心琢磨。這期間,他們的主要成就就是解決了弦樂伴奏的問題,並對戲劇唱腔進行了改革。

之後,四平調劇團排演了《陳三兩爬堂》,鄒愛琴扮演主角陳三兩,王漢臣扮演陳奎,他們的表演技藝精湛,珠聯璧合,使四平調迅速在蘇魯豫皖一帶紅火起來。

這期間,劇團湧現出了大批的優秀演員,他們的唱腔各具特色,形成了多種風格和流派,成了其他劇團學習的榜樣。其中,鄒愛琴以渾厚、奔放、淳樸、流暢的演唱風格成為四平調女演員的一麵旗幟。

四平調就是這樣,在老藝人們努力下走到了戲劇事業的頂峰時期。當時,劇種的足跡延伸到了東海之濱,秦晉高原。

劇團長期不辭勞苦,奔赴民間演出,受到了群眾的喜愛,得到了群眾的歡迎,使四平調成為了名震一時的戲曲。

四平調的唱詞通俗易懂,鄉土特色濃鬱,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色。它唱腔旋律優美、純樸、抒情纏綿,敘事性較強,有梆子音樂的風格特點。

四平調與二黃聲腔很接近,因此四平調也叫“平板二黃”,它是從安徽青陽腔的滾調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在京劇傳統劇目中除了花臉行當外,其他各行當均有四平調唱腔。四平調唱腔與二黃原板相近,兼備了西皮二黃兩種風格的腔調,京胡要用二黃把位伴奏。

四平調的板式不多,隻有原板、慢板兩種板式,而這兩種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隻是節奏和行進速度上有別。因而把中速節奏的稱為“四平調原板”,把慢節奏的稱為“四平調慢板”。

四平調唱腔和節奏的變化甚為自由靈活,不管多麼複雜和不規則的唱詞都可以用四平調來演唱,四平調與二黃聲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隨意。京劇梅派名劇《貴妃醉酒》基調就是四平調唱腔。

四平調與二黃唱腔的連接十分諧和。四平調的旋律委婉纏綿,華麗多姿,適合表達多樣的情感。京劇旦角行當的各個流派,都有別具一格的四平調唱段。

四平調的傳統劇目有《小借年》、《陳三兩爬堂》、《三告李彥明》、《小姑賢》、《呂蒙正趕齋》等50餘出,排演的現代戲有20餘出,板式唱腔的名稱,諸說不一。

根據花鼓戲的板式分為二四板、平腔、緊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個樂句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評劇,小生近似京劇,須生和花臉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他角色有時行腔與弦音不一致,最後才統一起來。一般唱完一段時,最後一句留給其他角色唱。

四平調的伴奏樂器以高音二胡為主,還有笙、笛、嗩呐、揚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總的來說,四平調是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戲曲劇種,《陳三兩爬堂》、《小包公》、《啞女告狀》等都是深受群眾歡迎的劇目。

同時,由於四平調從開創以來的演變發展過程脈絡清晰,有證有據,被人稱為“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縮影”。四平調在我國的戲曲藝術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旁注]

繡球  一般由彩繡做成,是我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就預定於某一天,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

鑔  又稱之為鈸。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作聲。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鑔”。打擊樂器,是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

滾調  戲曲名詞。明代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在傳奇劇本的曲詞前後或中間,加進接近口語的韻文或便於朗誦的短句,使曲詞易懂收到更好的效果。念詞稱“滾白”唱詞稱“滾唱”。

《貴妃醉酒》  源於乾隆時一部地方戲《醉楊妃》的京劇劇目,該劇經京劇大師梅蘭芳傾盡畢生心血精雕細刻、加工點綴,是梅派經典代表劇目之一。有資料說此劇源自昆曲劇目,由其唱詞結構可見一斑,尤以開場的四平調為京劇珍品。

[閱讀鏈接]

四平調唱腔藝術,經過花鼓藝人們的不懈努力,在發展中逐漸成熟,特別是戲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王鳳雲繼承和發展了其母王桂芳的唱派,唱腔婉轉明快、跳躍奔放、剛柔相濟。

1962年,王鳳雲移植了評劇大型古裝戲《花為媒》,得到戲曲表演藝術家新鳳霞的親授,她大膽吸收了評劇的戲曲音樂,使四平調唱腔藝術更加豐滿。

王鳳雲還大膽地對四平調唱腔進行了創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宮調之後,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調,這是四平調藝術領域裏的一項豐碩成果,形成了別樹一幟的四平調藝術流派,得到了戲曲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濃厚鄉土氣息的柳腔

清嘉慶年間,地處山東平度市小沽河西北岸的仁兆鎮沙窩村,有一王姓外地人在該村定居,以演唱兼營手工業謀生,人稱王師傅。

王師傅在演唱和授徒過程中,將流傳當地的民間曲調“姑娘計”和“絨花調”與“本肘鼓”結合,配上一些流傳民間的神話故事,鄉間俚曲,創作了韻詞,串鄉走戶進行演唱,借此為生計。

由於其曲調宛轉,詞意明達,易學好懂,故深受群眾喜愛,本村和鄰村的青年紛紛向其學習。借吹打、演唱謀生的吹鼓手、盲人更是如魚得水,爭相效仿,一時間,此曲調風行四鄉八裏。

因王師傅主要演唱形式是串村走戶,故當時被稱為“串門調”。每逢節日、廟會,民間藝人則圍桌盤椅,五七人一夥,生旦淨末醜,你一段,我一句,輔以簡單的樂器唱起來,觀眾圍坐,這種演唱形式,民間稱“盤凳子”。

王師傅晚年,專門授徒傳藝,但由於當時學無曲譜,徒弟隻好跟著師傅唱的溜著,不會的跟隨著會的溜,於是就被群眾稱為“溜腔”。

王師傅的第二代傳人孫增基、孫傳富、王啟培等人,嫌其不雅,取曲調宛轉悠揚之特點,借“溜”字之諧音,定名為“柳腔”。

王師傅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收了孫增基這個徒弟,。孫增基身材修長,聰慧過人。而且,他跟著王師傅潛心學藝,達到了入癡入迷的程度。

有一次孫增基去挑水,因心中想的全是柳腔的事,挑起兩個糞筐子就走,到了水井時才知道搞錯了,可見其用心之專。